科钻倡导者 学科领头人
科技兴邦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探矿工程专家、年届80高龄的刘广志先生是北京四中1942年的毕业生。刘老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他至今仍珍藏着中学时代与老师、同学们的合影。照片尽管已经泛黄,但上面一个个英气勃勃的面孔仍清晰可辨。60多年的岁月逝去了,刘老仍能叫得出照片上每一个人的名字,仍记得在他们中间发生的许多有趣的事情。
刘老在四中读书时,正值日本侵华时期。因此他对母校的回忆,除了老师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优良严谨的学习氛围、纯真美好的同窗之谊外,还有祖国的苦难、民族的屈辱、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以及岁寒知松柏而后凋的知识分子的气节。
儒雅博学的化学老师刘景昆先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每年一过中秋节就穿上了棉裤,并笑呵呵地对同学们说,我先你们一步了。就是这位以讲课生动、风趣闻名的老师曾严肃地对学生们说,我教给你们的化学知识,你们以后一定要和造武器弹药联系起来呵!此中深意,不言而喻。教国文的白希三先生不只一次和同学们说,我们这么一个泱泱大国,如今被弹丸小国日本欺负成这样,就是因为我们的科学技术太落后,不发展科学技术,即使我们这次把日本打跑了,过一段时间他还会卷土重来。还有马文元先生,经常在课堂上慷慨陈辞,痛斥日本侵略者……。在有日本特务混迹于校园之中的险恶环境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恩师们勇于舍身取义的爱国襟怀,是刘老记忆中最深刻的章节,而他科技兴邦的志向,正是萌生于那特殊的历史时期。
万里迢迢
1942年,刘广志高中毕业。因不甘于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屈辱地生存,同时亦是为了实现自己科技兴邦的远大抱负,他和8个四中同学以工友的身份,冒着巨大的风险、,结伴离开北平,长途跋涉,万里迢迢步行去投考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因怕引起日本特务的注意,他们随身没带一本书,但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显示了四中学生过硬的学习基本功。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刘广志又是个点火就着的血性青年,因此命运注定他不是一个“安份守己”的书生。
1942年底,昆明闹起了学潮。起因是广大爱国青年强烈抗议“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作风。在时任财政部长孔祥熙到西南联大演讲时,学生们的愤怒情绪再也难以抑制。当孔祥熙刚刚在台上吹嘘自己是孔子后裔,多么注重礼义廉耻之时,台下忽地拉出了“打倒孔祥熙,拥护龙(云)主席”的大横幅。在一片抗议、质问、声讨、反对的声浪中,孔祥熙灰溜溜地下台走人了。
刘广志身高1.82米,长得高大威猛。他曾是四中足球队的守门员,还代表四中参加过北平环城马拉松长跑,同时又是一个不怕牺牲疾恶如仇的爱国青年。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担任了学潮中的旗手。举大旗的角色分外引入注目,学潮刚一平息,他就被国民党特务抓捕,与另外几名学生一起关在昆明碧鸡关禁闭室。国民党特务原想借龙云之手杀掉这几名爱国学生,于是把他们押到云南省政府宪兵队。谁知龙云并不买账,把这几名学生全部放了出去。刘广志等人刚以为没事了的时候,国民党特务再次将他们抓捕。广大爱国青年感到忍无可忍,他们蜂拥而上,一举硒了禁闭室,将刘广志等人救了出来。昆明是没法呆了,在我地下党的安排下,刘广志等几名学生乘坐中国远征军一辆运送通讯器材的卡车,从西南联大来到西北联大。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先生特意为他们开了一封介绍信,证明这些学生无罪,全系爱国青年。
刘广志在西北联大先学航空,为的是想造飞机打日本,后因经济拮据,24件的制图仪及计算尺买不起,于是放弃“上天”改为“入地”,学了采矿工程。1947年大学毕业,刘广志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怀着奋发图强,献身祖国石油工业的理想,毅然踏上西行的征途,奔赴曾支撑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唯一的石油能源基地——原中国石油公司甘肃分公司玉门油矿。
西出阳关
古人云:西出阳关无故人。过去西出嘉裕关即是戈壁,万里荒滩人烟稀少,偶见风干的驼骨散布其间,更显一派凄凉景象。一个炎热的夏日,刘广志从西安乘上了玉门油矿往内地运送成品油的返程卡车,开始了西行之路。为避开戈壁滩的暑热,卡车夜行昼宿,一路上与黄羊、狼群为伴,经过4天半的“疯跑”,终于到达了玉门油矿。
玉门油矿对培训工程师有一整套常规办法。新来的大学毕业生先分别到各个部轮流实习。刘广志被分配到工程部。在钻探施工现场,刘广志“连踢带打”,很快练就了一身文武兼备的本领。不到半年时间,他就积累了数10万字的随身技术笔记,写了约2万字的一生最宝贵的实习报告。在有矿长、总工程师、部门主任参与的“三堂会审”口试时,他获得“优秀”评价,并被评为见习工程师的最优工资等级。
刘广志在工作中与钻井司钻和钻工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从工人师傅中学到了许多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技术窍门和钻进操作知识。而工人们也觉得他没有一点知识分子、工程师的架子,对他均以小刘称之。
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司钻发现天车变位,影响钻杆起下钻,磨损井口和套管,需要有人爬上53米的井架顶端去调整天车。刘广志二话不说,毅然背上50多重的千斤顶,一步一步登上并架梯子。司钻怕他出事,寸步不离地紧随其后攀登。刘广志用了一个多小时调好了天车的笔直度,恢复了正常钻进。事后他问司钻,你为什么要跟在我后面?司钻说,怕你一旦失足,我好接你啊。司钻的话引起一阵大笑。一位钻工说,一旦小刘失足,岂不是把你也一起砸下来了。
刘老后来回忆这段工作经历时说,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玉门油矿就是戈壁中的——块绿洲,水乳交融的职工群体就是我阳关之外的故人。
刘老在玉门油矿工作期间,出现了几次钻探重大事故。他身临其境,奋不顾身地参与了事故的排除。
E-20号并在井深900多米处出现钻杆折断,钻孔被堵事故,为此须打定向井,这在玉门油矿还是第一遭。刘广志捆上保险带,爬上了在40多米高空用槽钢搭的一个台子。40多米高空寒风劲吹,高台晃动,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刘广志胆大心细,用了4、5个小时做完了全部定向程序,为最终救活一口井立下头功。
一次油田发生井喷事故,持续10分钟的并喷使地面的原油厚达1米,油田随时可能被大火吞没。刘广志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关闭全部柴油机。地上的原油又粘又稠,不似水可以趟过去,刘广志在原油中拔出一条腿艰难地向前迈一步,冒着大火一触即发的危险亲手将柴油机逐一关闭,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刘老在玉门油矿的“摸爬滚打”及参与处理过诸多险情的工作经历,不仅体现了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同时由于他对每一次事故的前因后果均进行过科学的思考,并善于从中总结出颇有价值的科学规律,从而为其后来能成为中国探矿学科领头人奠定了基础。
如钻之魂
育桃李掌业界举贤任能 创我国钻探工业之先河 技艺如钻之魂
训栋梁执牛耳纵横捭阖 提中华打井技术入主流 德威如山之巅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心主任王达先生今年为庆贺刘老80华诞而题写的贺词。这贺词真实、全面地概括出刘老在我国探矿领域里的功绩、地位、品德、风范。
刘老于解放前夕回到北平。他放弃了赴美留学的机会,激情满怀地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4月,他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受党和人民政府的委托,负责筹建新中国的地质钻探工作。他夙兴夜寐,知难而进,带领一批新老工人,于同年7月在北京巾头沟区耿王坟工地上竖起了地质部门解放后第一部钻塔,用了3个月的时间钻成了一口500米的钻孔,以此向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礼。
从那时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以极大的报国热情奔赴五湖,驰骋九州,献身于石油钻井,地质勘探、水文水井钻探、工程施工等事业,实践着自己科技兴邦的理想。凭借着他的科学思维、勤奋好学、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以及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为我国探矿工程事业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被誉为中国探矿工程界的一面旗帜,新中国地质探矿工程的主要奠基入之一。
在地质勘探方面,他在白云鄂博、白银厂、攀枝花、铜官山等大型矿区组织多工种综合勘探工作,使我国钻探水平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他为了提高钻探效率,积极倡导发展小口径金刚石钻探配套,经近20年的艰苦奋斗,使我国人造金钢石钻探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也因此于80年代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在科学钻探方面,他于1979年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开展大陆科学钻探刍议,并写了若干颇有份量的文章。其后,为了追踪这门前沿科学的动态,又组织收集、翻译、编辑出版了《科学钻探文集》(共8集),还出版了《刘广志论科学钻探》一书,以及多次出国进行考察交流。这些前期思想舆论和奠基工作,得到了众多地质、物探专家学者的响应与支持。他积极倡导并为之付出艰辛劳动的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已被国家批准为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并开始实施。
在水文水井钻探方面,他于1960年在上海地面沉降研讨会上指出,上海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土层压密造成的,提出了边采边向钻孔回灌注水的建议,并协助上海地质局设计施工了全国第一批高精度基岩标、分层监测孔等,使,上海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地面沉降逐渐得到了控制。
在工程施工方面,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施工队伍面临改革,为此他提出“面向市政、面向江河湖海、面向海外”、扩展服务领域的意见,并多次组织召开工程施工现场经验交流会,还多次到无锡、苏州、宁波等地施工技术培训班讲课,为扩大服务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后,刘老曾任地质矿产部探矿工程总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大学等校兼职教授,原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岩石圈计划(ILP),CC-4组(大陆钻探)中方协调员,现任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5月刘老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老先后撰写和编著的文集、文选、手册等学术著作约270万字,发表科学论文150余篇。
诚如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寿嘉华同志所言,刘老是“神州科钻倡导者,探矿学科领头人”。
(闫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