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院士刘建康的90岁“江湖”

来源:荆楚网      日期:2015-11-11

图为:院士近照

图为:1946年2月,刘建康先生在加拿大攻读博士时的留影

图为:①1986年10月,刘建康院士在淡水豚类国际学术会议上。

图为:②2003年6月,东湖出现蓝藻水华,刘建康院士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

图为:③1965年元旦,刘建康夫妇与4个孩子的合影。

图为:④2004年6月的一次家庭聚餐,摄于小儿子一家回国探亲时。站在院士后面的是他的4个儿女,坐在院士左边的是他的两个孙子(夫人伍韵梅已于1990年去世)。

图为:⑤2004年6月,院士与从美国回武汉探亲的孙子刘吟杉在鲁巷“湖北科技名人园”伍献文院士(刘院士岳父)的铜像前留影。

本报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张晓良

每个晴好的早晨,中科院院士刘建康先生总会准点步出水生生物研究所,出现在美丽的东湖南路或附近的大学校园。他散步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计步器,当计步器数字显示到7000步时,老先生便回到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9月1日,刘建康先生在武汉度过了90岁华诞。

一位90岁的院士,影集里该藏着多少岁月?上周,记者在东湖之滨拜访了这位耄耋长者。

苏州才子

90年前的9月1日,刘建康出生于苏州吴江。苏州地区文风昌盛,素以教育发达著称。仅在清代,苏州就出过26位文状元,苏州也因此被称为“状元之乡”、“才子之乡”。

刘建康的父亲刘振奇在上海麦加利银行任职员,刘建康出生3天就随母亲到了上海。“因为上海马路多,车多,孩子上学放学不安全”,刘建康在上海毓贤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到苏州叔父家走读。他先是在著名的苏州中学读初中,后来又进入东吴大学附中读高中。1934年,刘建康考入位于苏州的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东吴大学及附属中学是教会学校,大多数课程都以英文教学,在这里,刘建康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练就了相应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抗战爆发后,刘建康随东吴大学迁到浙江湖州,后又到四川华西协合大学借读。1938年毕业,获东吴大学理学士学位。

翁婿院士

1939年,经东吴大学推荐,刘建康到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读伍献文的研究生。伍先生是我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读研期间,刘建康与伍家长女伍韵梅相识,尔后,伍献文与刘建康由师生升级为翁婿。伍献文1948年即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刘建康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为院士群体中增加了一段翁婿佳话。

作为伍老的女婿,在求学过程中是否享受过某种优待?问到这里,90岁的刘建康老先生微微一笑:我出国留学之前我们的恋爱关系还是“地下”的,伍老不过问,既不反对,也不鼓励。

谈到当年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刘院士说:伍老只吩咐学生做与专业有关的事,家里的大小私活从来不劳驾学生们帮忙。伍老的论文,如果学生参与过考察或实验,伍老一定会带着学生一起署名。如果是学生自己的论文,伍老即便做过修改和指导,他也拒绝署名。刘建康1944年发表的鳝鱼性别的研究文章就是一例。

科学报国

早在抗战期间,刘建康即进行了鳝鱼性转变的研究。1944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丛刊上,个人署名发表了《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论文。

1945年秋,刘建康经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的介绍到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留学,学制4年。因为刻苦用功,也因天资聪颖,刘建康1947年就通过论文答辩,获得麦基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应美国伍兹霍尔实验细胞学实验室主任钱伯斯教授聘请,赴美国任该实验室副研究员。一年后,应麻省北安普顿史密斯学院罗斯教授聘请,任该学院动物癌症基金研究员。

刘建康心系祖国,学成之后,即刻提出回国。两位美国教授都很赏识他的才干,先后劝他留在美国,并主动提出将他的未婚妻接到美国安排工作。刘建康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于1949年2月回到上海。

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设立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建康被聘为研究员。1954年,刘建康随水生所来到武汉,先后任鱼类学组长、湖泊水库研究室主任、水生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他1949年后即着重开展淡水生态学和鱼类生态学的研究,参加并领导了梁子湖的鱼类生态调查及长江干流的鱼类生态调查,为我国淡水鱼类的生态学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他参加和领导的武汉东湖渔业稳产、高产试验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研究,与后续的东湖生态学研究,使东湖渔业生产获得高速发展,并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发展中国淡水渔业与淡水生态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院士刘建康的90岁“江湖”

来源:荆楚网 日期:2015-11-11

图为:院士近照

图为:1946年2月,刘建康先生在加拿大攻读博士时的留影

图为:①1986年10月,刘建康院士在淡水豚类国际学术会议上。

图为:②2003年6月,东湖出现蓝藻水华,刘建康院士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

图为:③1965年元旦,刘建康夫妇与4个孩子的合影。

图为:④2004年6月的一次家庭聚餐,摄于小儿子一家回国探亲时。站在院士后面的是他的4个儿女,坐在院士左边的是他的两个孙子(夫人伍韵梅已于1990年去世)。

图为:⑤2004年6月,院士与从美国回武汉探亲的孙子刘吟杉在鲁巷“湖北科技名人园”伍献文院士(刘院士岳父)的铜像前留影。

本报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张晓良

每个晴好的早晨,中科院院士刘建康先生总会准点步出水生生物研究所,出现在美丽的东湖南路或附近的大学校园。他散步时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计步器,当计步器数字显示到7000步时,老先生便回到办公室,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9月1日,刘建康先生在武汉度过了90岁华诞。

一位90岁的院士,影集里该藏着多少岁月?上周,记者在东湖之滨拜访了这位耄耋长者。

苏州才子

90年前的9月1日,刘建康出生于苏州吴江。苏州地区文风昌盛,素以教育发达著称。仅在清代,苏州就出过26位文状元,苏州也因此被称为“状元之乡”、“才子之乡”。

刘建康的父亲刘振奇在上海麦加利银行任职员,刘建康出生3天就随母亲到了上海。“因为上海马路多,车多,孩子上学放学不安全”,刘建康在上海毓贤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到苏州叔父家走读。他先是在著名的苏州中学读初中,后来又进入东吴大学附中读高中。1934年,刘建康考入位于苏州的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东吴大学及附属中学是教会学校,大多数课程都以英文教学,在这里,刘建康不仅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练就了相应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抗战爆发后,刘建康随东吴大学迁到浙江湖州,后又到四川华西协合大学借读。1938年毕业,获东吴大学理学士学位。

翁婿院士

1939年,经东吴大学推荐,刘建康到内迁重庆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读伍献文的研究生。伍先生是我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读研期间,刘建康与伍家长女伍韵梅相识,尔后,伍献文与刘建康由师生升级为翁婿。伍献文1948年即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刘建康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为院士群体中增加了一段翁婿佳话。

作为伍老的女婿,在求学过程中是否享受过某种优待?问到这里,90岁的刘建康老先生微微一笑:我出国留学之前我们的恋爱关系还是“地下”的,伍老不过问,既不反对,也不鼓励。

谈到当年的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刘院士说:伍老只吩咐学生做与专业有关的事,家里的大小私活从来不劳驾学生们帮忙。伍老的论文,如果学生参与过考察或实验,伍老一定会带着学生一起署名。如果是学生自己的论文,伍老即便做过修改和指导,他也拒绝署名。刘建康1944年发表的鳝鱼性别的研究文章就是一例。

科学报国

早在抗战期间,刘建康即进行了鳝鱼性转变的研究。1944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丛刊上,个人署名发表了《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论文。

1945年秋,刘建康经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的介绍到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留学,学制4年。因为刻苦用功,也因天资聪颖,刘建康1947年就通过论文答辩,获得麦基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应美国伍兹霍尔实验细胞学实验室主任钱伯斯教授聘请,赴美国任该实验室副研究员。一年后,应麻省北安普顿史密斯学院罗斯教授聘请,任该学院动物癌症基金研究员。

刘建康心系祖国,学成之后,即刻提出回国。两位美国教授都很赏识他的才干,先后劝他留在美国,并主动提出将他的未婚妻接到美国安排工作。刘建康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于1949年2月回到上海。

1950年1月中国科学院设立水生生物研究所,刘建康被聘为研究员。1954年,刘建康随水生所来到武汉,先后任鱼类学组长、湖泊水库研究室主任、水生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他1949年后即着重开展淡水生态学和鱼类生态学的研究,参加并领导了梁子湖的鱼类生态调查及长江干流的鱼类生态调查,为我国淡水鱼类的生态学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他参加和领导的武汉东湖渔业稳产、高产试验和水体生物生产力研究,与后续的东湖生态学研究,使东湖渔业生产获得高速发展,并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发展中国淡水渔业与淡水生态学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