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罗沛霖:红色科学家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08-17

原标题:红色科学家罗沛霖:创造出了属于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极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他凭借爱国情怀和实干精神,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极致,极大地促进了我党无线电台研制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他就是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罗沛霖

今天(2022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77周年纪念日。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品读这位“红色科学家”的传奇人生,感悟他爱党爱国的赤胆忠心。

☆ 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

1913年,罗沛霖生于天津。受父亲职业的影响,自幼他就对无线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1931年,罗沛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在这里,他在钱学森的影响下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电信知识的书刊,同时也自修了现代物理。

罗沛霖在交大的成绩单和推荐信

(来源:钱学森图书馆)

大学毕业后,罗沛霖先是去了广西,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无线电厂担任电子工程师。之后,又辗转至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并随着工厂来到了武汉。

1937年12月13日,罗沛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放弃优厚的待遇,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1997年,罗沛霖(右一)重访延安

1938年,罗沛霖抵达延安后发挥自己电子学特长,参与创建了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当时延安的通讯器材主要靠战场缴获并进行改装,还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通信材料厂一经成立,罗沛霖便立即带头研制电台。

在延安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和同事们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用烧酒作酒精、用木头做绝缘材料,设计研制了可变电容器、波段开关和可变电阻等多种无线电零件,最终造出了属于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此后,罗沛霖还负责研制了数十部7.5瓦移动电台和一部50瓦发射机,很好地弥补了我军在对日战场上通讯落后的状况。

罗沛霖保存的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照片

☆ 做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 ☆

1939年,罗沛霖按照党组织决定来到重庆,董必武让他留在党外做统一战线工作。

做为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罗沛霖更加积极的投身于党的地下工作,他协助章乃器开办了重庆上川实业公司电机厂,建立秘密工作基地;参与组建了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并担任干事,该协进会坚持团结、抗战与进步的方向,凝聚了百余位进步的青年科技人员。

1945年,毛泽东同志到重庆时,在红岩村与罗沛霖等三位原青年科技人员协进会的骨干人员见了面,并勉励他们多做知识分子的工作。随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原青年科技人员协进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建社,联合热心民主建国的科技人员,合力发展科技事业,推进建国工作。罗沛霖是共同负责的三位常务干事之一。

1947年,全国解放在即,新中国建设急需技术人才,党组织决定派罗沛霖赴国外深造。在钱学森的建议下,罗沛霖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提出了入学申请。鉴于他过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优异的成绩,加州理工学院建议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罗沛霖格外刻苦学习,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课程和论文。

罗沛霖对加州理工学习经历的回忆

朝鲜战争爆发后,罗沛霖决定立刻回国,并为此申请提前进行口试答辩。同时,他还婉拒了导师的高薪挽留,并说道:“战火已经烧到我的家门口了,岂能安心学习?”最终,校方根据罗沛霖的情况为他提前安排了答辩。几经险阻,他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并在船上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

☆ 向电子科学进军 ☆

1950年8月,学成归国的罗沛霖进入了当时正在组建中的电信工业局,任技术处长,参与指导了用于抗美援朝战场的骨干电台设计和制造工作。

此后几年,罗沛霖曾两度独自赴民主德国考察谈判,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联合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发展和生产配套电子设备打下了基础。

1954年罗沛霖在柏林斯大林大街(现卡尔马克思大街)

1956年3月24日,罗沛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参与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讨论和制订工作,任电子学组副组长。

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发展电子学的技术方向、技术政策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见解,提供了“发展电子学紧急措施”的建议书,还与教育部有关同志共同拟出电子科学技术培养高等人才、建立科系的五年规划,为推动我国电子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罗沛霖多次主持制定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探索该领域发展方向,指导中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系列计算机启动研制工作,对雷达检测理论、计算机运算单元以及电机电器等均有创造性发现。

2011年4月17日,罗沛霖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8岁。罗沛霖曾直言道,“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无论是在党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的建设时期,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奉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电子事业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贡献。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刘九如,唐静著. 行有则 知无涯 罗沛霖传[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12.

2.冉准舟著;伍献军主编.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罗沛霖传[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02.

3.侯祥麟,罗沛霖,师昌绪等口述. 1950 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3.04.

4.罗沛霖,王德禄.罗沛霖:党派我去留学,我要对得起党[J].中共党史研究,2011(01):96-101.

5. 刘洋,王楠.论罗沛霖技术科学思想与实践[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12):115-124.

6. 尹传红,骆玫.“三士”科学家罗沛霖[J].知识就是力量,2015(04):42-45.

7. 王飞 ,李大庆. 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N]. 科技日报,2011-04-29(001).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罗沛霖:红色科学家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08-17

原标题:红色科学家罗沛霖:创造出了属于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极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他凭借爱国情怀和实干精神,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极致,极大地促进了我党无线电台研制工作,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他就是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罗沛霖

今天(2022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投降77周年纪念日。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品读这位“红色科学家”的传奇人生,感悟他爱党爱国的赤胆忠心。

☆ 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

1913年,罗沛霖生于天津。受父亲职业的影响,自幼他就对无线电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1931年,罗沛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在这里,他在钱学森的影响下读遍了图书馆里所有关于电信知识的书刊,同时也自修了现代物理。

罗沛霖在交大的成绩单和推荐信

(来源:钱学森图书馆)

大学毕业后,罗沛霖先是去了广西,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无线电厂担任电子工程师。之后,又辗转至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并随着工厂来到了武汉。

1937年12月13日,罗沛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放弃优厚的待遇,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1997年,罗沛霖(右一)重访延安

1938年,罗沛霖抵达延安后发挥自己电子学特长,参与创建了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主持技术和生产工作。当时延安的通讯器材主要靠战场缴获并进行改装,还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通信材料厂一经成立,罗沛霖便立即带头研制电台。

在延安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和同事们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用烧酒作酒精、用木头做绝缘材料,设计研制了可变电容器、波段开关和可变电阻等多种无线电零件,最终造出了属于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此后,罗沛霖还负责研制了数十部7.5瓦移动电台和一部50瓦发射机,很好地弥补了我军在对日战场上通讯落后的状况。

罗沛霖保存的延安盐店子通信材料厂照片

☆ 做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 ☆

1939年,罗沛霖按照党组织决定来到重庆,董必武让他留在党外做统一战线工作。

做为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罗沛霖更加积极的投身于党的地下工作,他协助章乃器开办了重庆上川实业公司电机厂,建立秘密工作基地;参与组建了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协进会,并担任干事,该协进会坚持团结、抗战与进步的方向,凝聚了百余位进步的青年科技人员。

1945年,毛泽东同志到重庆时,在红岩村与罗沛霖等三位原青年科技人员协进会的骨干人员见了面,并勉励他们多做知识分子的工作。随后,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原青年科技人员协进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建社,联合热心民主建国的科技人员,合力发展科技事业,推进建国工作。罗沛霖是共同负责的三位常务干事之一。

1947年,全国解放在即,新中国建设急需技术人才,党组织决定派罗沛霖赴国外深造。在钱学森的建议下,罗沛霖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提出了入学申请。鉴于他过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优异的成绩,加州理工学院建议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罗沛霖格外刻苦学习,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课程和论文。

罗沛霖对加州理工学习经历的回忆

朝鲜战争爆发后,罗沛霖决定立刻回国,并为此申请提前进行口试答辩。同时,他还婉拒了导师的高薪挽留,并说道:“战火已经烧到我的家门口了,岂能安心学习?”最终,校方根据罗沛霖的情况为他提前安排了答辩。几经险阻,他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并在船上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

☆ 向电子科学进军 ☆

1950年8月,学成归国的罗沛霖进入了当时正在组建中的电信工业局,任技术处长,参与指导了用于抗美援朝战场的骨干电台设计和制造工作。

此后几年,罗沛霖曾两度独自赴民主德国考察谈判,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联合工厂——华北无线电器材厂,为我国电子工业的自力更生发展和生产配套电子设备打下了基础。

1954年罗沛霖在柏林斯大林大街(现卡尔马克思大街)

1956年3月24日,罗沛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他参与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讨论和制订工作,任电子学组副组长。

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发展电子学的技术方向、技术政策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见解,提供了“发展电子学紧急措施”的建议书,还与教育部有关同志共同拟出电子科学技术培养高等人才、建立科系的五年规划,为推动我国电子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罗沛霖多次主持制定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探索该领域发展方向,指导中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系列计算机启动研制工作,对雷达检测理论、计算机运算单元以及电机电器等均有创造性发现。

2011年4月17日,罗沛霖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8岁。罗沛霖曾直言道,“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无论是在党的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新中国的建设时期,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国电子科学技术发展奉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电子事业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贡献。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刘九如,唐静著. 行有则 知无涯 罗沛霖传[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12.

2.冉准舟著;伍献军主编. 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罗沛霖传[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02.

3.侯祥麟,罗沛霖,师昌绪等口述. 1950 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3.04.

4.罗沛霖,王德禄.罗沛霖:党派我去留学,我要对得起党[J].中共党史研究,2011(01):96-101.

5. 刘洋,王楠.论罗沛霖技术科学思想与实践[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40(12):115-124.

6. 尹传红,骆玫.“三士”科学家罗沛霖[J].知识就是力量,2015(04):42-45.

7. 王飞 ,李大庆. 院士缅怀“三士科学家”罗沛霖[N]. 科技日报,2011-04-29(001).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