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忠很欣赏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独立学者司马南,因为这两个人都敢于向伪科学宣战,被称为“反对伪科学的斗士”。在中国石油物探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李庆忠也像这两位学者一样,勇于向伪科学“亮剑”,用科学和事实揭穿了一个个打着高科技幌子的物探骗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外的石油勘探方法和技术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甚至真假难辨。1984年,美国地球物理国际公司(简称GI公司)声称发明了一种直接找油、找水、找煤的先进技术,称为Petro-Sonde(中译为岩性探测)方法。这种找油的方法十分简单,主要依靠一个“黑匣子”仪器,测量时,工作人员只需用耳朵听“黑匣子”中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地下有没有石油、埋藏在什么深度。关于这个“黑匣子”,从来没有中国人打开过,外国公司解释说这是太空技术发展而引入的高科技。一时间,许多单位、个人以及媒体开始引入和吹捧这一方法,对其精确性大加赞赏,并邀请GI公司的人员协助找资源。

1985年,GI公司的工作人员被请到任丘油田、胜利油田找油。两名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不是马上打开“黑匣子”进行测量,而是不断打听情况、了解信息、偷偷地“学习”,如先前发现的油层有多深、有多厚、打探井数量、地质构造情况等,并借助这些判断绘制判断含油情况的曲线图进行解释,然后借助他们的“黑匣子”里传来的沙沙声找油,结果是有的确实发现了油,有的什么也没找到。殊不知,GI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是通过临时对找油地区的地质和储油情况的学习,依靠“连蒙带猜”的方式找油。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乐在其中的部分油田管理人员,还是新闻媒体,都热衷于宣传报道该技术找油的神奇性,却不提它失败的案例和先要进行学习的情况。

面对这股风潮,李庆忠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不相信依靠Petro-Sonde方法可以直接找油、找煤、找水。与他一样不相信这一方法的,还有顾功叙和孟尔盛两位石油物探界的老前辈。早在1985年秋,顾功叙就曾给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电法专家G.Keller教授写信询问这一方法的真实性,G.Keller在回信中说:“‘Petro-Sonde’不是什么技术,而是一种‘魔术’,它没有任何理论依据”。1987年,身为中国石油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孟尔盛也曾询问过SEC的前主席R.J.Graebner如何看待这一技术,对方的回答是:“SEG对于理论上不成立的Petro-Sonde,始终不刊登他们的广告。几次GI公司想要在SEG年会上做报告,SEG也不给他们上讲台的机会,也不收录他们的文章。”即使两位学者一再发表见解,对这一方法的伪科学性质进行揭露和批判,但依然不能阻止某些人对这一“新技术”的狂热追求。

在1989年召开的岩性探测技术研讨会上,身为Petro-Sonde仪器鉴定委员会主席的顾功叙指出:“一种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不明,机理也不清,怎么谈得上对仪器作鉴定?”同年3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岩性探测学习班上,顾功叙进一步阐明了对这一“方法”的怀疑,并给出了三点原因:

一是电磁波是不能在地下传播很深很远的,所以有人怀疑这一仪器利用的是大地电磁场在起作用。但是大地电磁场的分辨率是极低的。二是地下深处介质的组成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大地电磁场一定也分布很乱,推断岩层层次的方法怎么会这样简单呢?三是所谓我国已制成岩性探测器,是何情况?仪器是服从于原理的,原理说不清楚,何来仪器研制?

此外,针对Petro-Sonde技术与电磁波传播理论矛盾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希望寻求一种新的理论突破,给这一“技术”一个合理的解释。瞬时间,中科院空间物理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纷纷围绕这一“新技术”研究新理论,力求弄清它的工作原理。还有一些学者撰写论文对这一“技术”的原理进行分析,有的技术人员不断地

对该仪器进行改进升级。

1992年7月,在涿州召开的全国非地震物化探测会议上,孟尔盛进一步指出岩性探测方法没有理论依据、不可信,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甚至有人说岩性探测在全国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就算原理不清楚,但是效果是好的。在本次会议上,李庆忠也做了发言,对岩性探测技术加以批判。遗憾的是,许多人根本听不进去李庆忠的意见和建议,在会议的总结材料中对他和孟尔盛的观点只字未提。

尽管很多人听不进去李庆忠的意见,但是他坚决不相信这种用耳朵找油的方法,也不停地思考“如果这种方法这么神,还要我们物探干什么?”“既然这么灵验,为什么美国人自己不用,偏偏到中国来推广?”“从地震勘探理论到电磁波理论,都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分辨率和精度?”带着这些疑问,李庆忠决定解开这个谜团,向伪科学宣战。他请朋友从石油工业部勘探司找来了Petro-Sonde岩性探测的报告资料,认真研读,并亲自验证其中的数据和曲线,最终写成了《对Petro-Sonde岩性探测技术的质疑》一文,刊发在1996年第2期《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上。

在文章中,李庆忠对这一方法的分辨率、穿透深度、目的层深度标定和时间域电磁信号的读数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这一方法存在5点无法克服的矛盾,而且各种岩性探测器测量的数据既没有重复性,又无一致性、稳定性。

无论何时何地,同伪科学做斗争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在许多人推崇岩性探测技术的当时,李庆忠的文章发表后,有的人写信,有的人打电话,有的人面对面······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他进行指责、批判。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西安煤炭工业部研究分院的王文祥了,他在1996年6月6日写给李庆忠的信中进一步阐释岩性探测技术的可靠性,并对李庆忠的认识和观点进行了批判。

看了您的文章,知道您和所有的物探专家、无线电专家犯了一个通病,即对电场、磁场、电磁场、电磁波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清,其原因还在教科书中。再深究即到麦克斯韦的两个假设:

位移电流、涡旋电流。有关这一基础理论的讨论如您感兴趣,咱们可以仔细讨论。

您的基石——电磁波已不成立,文中之推导均是依据电场公式或磁场公式。您的推导、立论是对的,但是已张冠李戴了。这不怪您,因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无线电专家和通晓无线电理论的学子,均在糊里糊涂运用这一似是而非的概念。

李庆忠在1996年6月12日给王文祥的回信中写道:

我在文章中从PS仪器的理论到实践已做了系统的分析。我认为我并没有错。希望你们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也写出论文与我作讨论,甚至对我作批评,都是合理的。你信中提到当今全世界的无线电专家和学子均在电磁波理论上认识不清,那么,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发表你的研究新理论,这必将有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

王文祥与李庆忠的争论不仅停留在书信的往来中,1997年11月3日,王文祥路经涿州,甚至专门跑到李庆忠的办公室与其辩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岩性探测技术传入中国,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石油勘探实践领域和学术界达到争论顶峰的时候,1991年,中国大地上又兴起了另一种找油的高科技——“艾菲”重力直接找油技术。短时间内,报纸上关于这一找油新技术的广告铺天盖地,大造声势,说这是“一种精度很高、轻便、廉价、快速的直接找油技术”,而且打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口号,说其成功率已达到了70%-80%,在美国达到了95%。1992年,甚至有人租用了艾菲重力仪,并与美国世界地球物理公司联合开办中美合资东营艾菲石油勘探有限公司,在国内的一些石油探区招揽业务。1995年,该公司还邀请了石油界有

关专家学者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全国微重力油气勘探技术研讨会,以壮大声势。《中国石油报》也刊发文章,对这一“新技术”大肆宣扬。

面对“艾菲”重力找油技术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李庆忠始终采取谨慎的态度,通过调阅该技术找油的有关探测资料并结合实验论证,认为那个不允许别人打开的艾菲微重力仪只不过是一种精度很低的重力梯度仪,所谓的能直接测量与碳氢化合物有关的“微重力分量场”也是毫无根据的,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直接找油的新技术,不过是又一披着科学外衣的伪

科学罢了。有鉴于此,1997年4月,李庆忠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2期刊发了《评艾菲微重力直接找油兼论GONG直接找油》一文,在文章中,他用详细的数据、图表和实验揭露了“艾菲”骗局。在结束语中,李庆忠指出:“我以为鉴别这类技术最好的办法是按正常程序对这类仪器的精度进行论证,对其观测数据的稳定性、重复性进行检查,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其原理及技术手段作认真的调查。绝不能听其自然,任其泛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Petro-Sonde岩性探测技术和“艾菲”微重力直接找油技术两大伪科学,还涌现出了美籍朝鲜人Busuph Park 发明的从飞机上直接找油技术、“特异功能”找油等荒诞可笑、令人匪夷所思的找油骗术。对于这些毫无科学根据的骗人行为,李庆忠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科学本来面目的原则都给予了批判和揭露。

多年后,谈起这段与伪科学作斗争的经历,李庆忠说:“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那就是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精神,坚决反对伪科学。”

物探领域的“反伪斗士”

日期:2022-03-15

李庆忠很欣赏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独立学者司马南,因为这两个人都敢于向伪科学宣战,被称为“反对伪科学的斗士”。在中国石油物探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李庆忠也像这两位学者一样,勇于向伪科学“亮剑”,用科学和事实揭穿了一个个打着高科技幌子的物探骗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外的石油勘探方法和技术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甚至真假难辨。1984年,美国地球物理国际公司(简称GI公司)声称发明了一种直接找油、找水、找煤的先进技术,称为Petro-Sonde(中译为岩性探测)方法。这种找油的方法十分简单,主要依靠一个“黑匣子”仪器,测量时,工作人员只需用耳朵听“黑匣子”中发出的声音,就能判断地下有没有石油、埋藏在什么深度。关于这个“黑匣子”,从来没有中国人打开过,外国公司解释说这是太空技术发展而引入的高科技。一时间,许多单位、个人以及媒体开始引入和吹捧这一方法,对其精确性大加赞赏,并邀请GI公司的人员协助找资源。

1985年,GI公司的工作人员被请到任丘油田、胜利油田找油。两名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不是马上打开“黑匣子”进行测量,而是不断打听情况、了解信息、偷偷地“学习”,如先前发现的油层有多深、有多厚、打探井数量、地质构造情况等,并借助这些判断绘制判断含油情况的曲线图进行解释,然后借助他们的“黑匣子”里传来的沙沙声找油,结果是有的确实发现了油,有的什么也没找到。殊不知,GI公司的工作人员就是通过临时对找油地区的地质和储油情况的学习,依靠“连蒙带猜”的方式找油。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是乐在其中的部分油田管理人员,还是新闻媒体,都热衷于宣传报道该技术找油的神奇性,却不提它失败的案例和先要进行学习的情况。

面对这股风潮,李庆忠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不相信依靠Petro-Sonde方法可以直接找油、找煤、找水。与他一样不相信这一方法的,还有顾功叙和孟尔盛两位石油物探界的老前辈。早在1985年秋,顾功叙就曾给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的电法专家G.Keller教授写信询问这一方法的真实性,G.Keller在回信中说:“‘Petro-Sonde’不是什么技术,而是一种‘魔术’,它没有任何理论依据”。1987年,身为中国石油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孟尔盛也曾询问过SEC的前主席R.J.Graebner如何看待这一技术,对方的回答是:“SEG对于理论上不成立的Petro-Sonde,始终不刊登他们的广告。几次GI公司想要在SEG年会上做报告,SEG也不给他们上讲台的机会,也不收录他们的文章。”即使两位学者一再发表见解,对这一方法的伪科学性质进行揭露和批判,但依然不能阻止某些人对这一“新技术”的狂热追求。

在1989年召开的岩性探测技术研讨会上,身为Petro-Sonde仪器鉴定委员会主席的顾功叙指出:“一种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不明,机理也不清,怎么谈得上对仪器作鉴定?”同年3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岩性探测学习班上,顾功叙进一步阐明了对这一“方法”的怀疑,并给出了三点原因:

一是电磁波是不能在地下传播很深很远的,所以有人怀疑这一仪器利用的是大地电磁场在起作用。但是大地电磁场的分辨率是极低的。二是地下深处介质的组成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大地电磁场一定也分布很乱,推断岩层层次的方法怎么会这样简单呢?三是所谓我国已制成岩性探测器,是何情况?仪器是服从于原理的,原理说不清楚,何来仪器研制?

此外,针对Petro-Sonde技术与电磁波传播理论矛盾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希望寻求一种新的理论突破,给这一“技术”一个合理的解释。瞬时间,中科院空间物理所、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纷纷围绕这一“新技术”研究新理论,力求弄清它的工作原理。还有一些学者撰写论文对这一“技术”的原理进行分析,有的技术人员不断地

对该仪器进行改进升级。

1992年7月,在涿州召开的全国非地震物化探测会议上,孟尔盛进一步指出岩性探测方法没有理论依据、不可信,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甚至有人说岩性探测在全国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就算原理不清楚,但是效果是好的。在本次会议上,李庆忠也做了发言,对岩性探测技术加以批判。遗憾的是,许多人根本听不进去李庆忠的意见和建议,在会议的总结材料中对他和孟尔盛的观点只字未提。

尽管很多人听不进去李庆忠的意见,但是他坚决不相信这种用耳朵找油的方法,也不停地思考“如果这种方法这么神,还要我们物探干什么?”“既然这么灵验,为什么美国人自己不用,偏偏到中国来推广?”“从地震勘探理论到电磁波理论,都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分辨率和精度?”带着这些疑问,李庆忠决定解开这个谜团,向伪科学宣战。他请朋友从石油工业部勘探司找来了Petro-Sonde岩性探测的报告资料,认真研读,并亲自验证其中的数据和曲线,最终写成了《对Petro-Sonde岩性探测技术的质疑》一文,刊发在1996年第2期《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杂志上。

在文章中,李庆忠对这一方法的分辨率、穿透深度、目的层深度标定和时间域电磁信号的读数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认为这一方法存在5点无法克服的矛盾,而且各种岩性探测器测量的数据既没有重复性,又无一致性、稳定性。

无论何时何地,同伪科学做斗争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在许多人推崇岩性探测技术的当时,李庆忠的文章发表后,有的人写信,有的人打电话,有的人面对面······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他进行指责、批判。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西安煤炭工业部研究分院的王文祥了,他在1996年6月6日写给李庆忠的信中进一步阐释岩性探测技术的可靠性,并对李庆忠的认识和观点进行了批判。

看了您的文章,知道您和所有的物探专家、无线电专家犯了一个通病,即对电场、磁场、电磁场、电磁波基本概念的认识不清,其原因还在教科书中。再深究即到麦克斯韦的两个假设:

位移电流、涡旋电流。有关这一基础理论的讨论如您感兴趣,咱们可以仔细讨论。

您的基石——电磁波已不成立,文中之推导均是依据电场公式或磁场公式。您的推导、立论是对的,但是已张冠李戴了。这不怪您,因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无线电专家和通晓无线电理论的学子,均在糊里糊涂运用这一似是而非的概念。

李庆忠在1996年6月12日给王文祥的回信中写道:

我在文章中从PS仪器的理论到实践已做了系统的分析。我认为我并没有错。希望你们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也写出论文与我作讨论,甚至对我作批评,都是合理的。你信中提到当今全世界的无线电专家和学子均在电磁波理论上认识不清,那么,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发表你的研究新理论,这必将有助于推动科技的发展。

王文祥与李庆忠的争论不仅停留在书信的往来中,1997年11月3日,王文祥路经涿州,甚至专门跑到李庆忠的办公室与其辩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岩性探测技术传入中国,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石油勘探实践领域和学术界达到争论顶峰的时候,1991年,中国大地上又兴起了另一种找油的高科技——“艾菲”重力直接找油技术。短时间内,报纸上关于这一找油新技术的广告铺天盖地,大造声势,说这是“一种精度很高、轻便、廉价、快速的直接找油技术”,而且打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口号,说其成功率已达到了70%-80%,在美国达到了95%。1992年,甚至有人租用了艾菲重力仪,并与美国世界地球物理公司联合开办中美合资东营艾菲石油勘探有限公司,在国内的一些石油探区招揽业务。1995年,该公司还邀请了石油界有

关专家学者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全国微重力油气勘探技术研讨会,以壮大声势。《中国石油报》也刊发文章,对这一“新技术”大肆宣扬。

面对“艾菲”重力找油技术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李庆忠始终采取谨慎的态度,通过调阅该技术找油的有关探测资料并结合实验论证,认为那个不允许别人打开的艾菲微重力仪只不过是一种精度很低的重力梯度仪,所谓的能直接测量与碳氢化合物有关的“微重力分量场”也是毫无根据的,根本算不上是什么直接找油的新技术,不过是又一披着科学外衣的伪

科学罢了。有鉴于此,1997年4月,李庆忠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2期刊发了《评艾菲微重力直接找油兼论GONG直接找油》一文,在文章中,他用详细的数据、图表和实验揭露了“艾菲”骗局。在结束语中,李庆忠指出:“我以为鉴别这类技术最好的办法是按正常程序对这类仪器的精度进行论证,对其观测数据的稳定性、重复性进行检查,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其原理及技术手段作认真的调查。绝不能听其自然,任其泛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Petro-Sonde岩性探测技术和“艾菲”微重力直接找油技术两大伪科学,还涌现出了美籍朝鲜人Busuph Park 发明的从飞机上直接找油技术、“特异功能”找油等荒诞可笑、令人匪夷所思的找油骗术。对于这些毫无科学根据的骗人行为,李庆忠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科学本来面目的原则都给予了批判和揭露。

多年后,谈起这段与伪科学作斗争的经历,李庆忠说:“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那就是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精神,坚决反对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