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国防部五院大门,梁思礼首先受到了五院干部处处长的接待。一见面,处长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要注意保密,强调在这里工作有三不准:“不准向无关人员,包括家属和亲友暴露自己的工作性质;不准暴露机关的住址;不准随便与外国人接触”,并且告诉他,对外联系只能用信箱代号。由于搞的是尖端武器,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和情报与反情报斗争的需要,梁思礼必须隐名埋姓和过去做地下工作一样,虽然严格保密会带来不少麻烦,但是从国家利益考虑,必须执行。
梁思礼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他的父亲是社会名流,交际面十分广泛;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每个人几乎都是社会活动家,都有很大的朋友圈,要梁思礼做到缄口不语,其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梁思礼回国后,最初分配在邮电部工作,他时常住在北京南小街大姐梁思顺的家里。与他一同从美国回国的好友陈辉等人在外交部工作,外交部离南小街很近,所以回国之初他和陈辉还有其他留美朋友经常会面。进入国防部五院后,他必须遵守纪律,全身心地投入中国航天事业。为了保密,他断绝了对外的所有联系,连他的母亲、哥哥、姐姐以及其他亲戚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干什么。陈辉说:“梁思礼回国后,好像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当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梁思礼又出现在过去的老朋友面前时,大家惊讶不已。
在朋友圈里消失的梁思礼,活跃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战线上。
1957年11月,国防部五院提出了《关于导弹研究院体制意见的报告》,建议以五院的机关为基础,组成总院;以五院10个研究室中的前五个室为基础,组成一分院,负责各类导弹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的研制任务,驻地在云岗附近(后迁至南苑);以五院后五个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院(其前身为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的6个研究室和1个试制工厂合并组成二分院,负责各类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驻地在永定路附近。国防部很快批准了国防部五院的报告,11月16日一分院、二分院同期成立。梁思礼所在的控制系统研究室分在二分院,主要承担导弹、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
很快,国防部五院制定了研制工作规划,提出在1958—1962年的5年时间里研制多种地地、地空和岸舰导弹,包括仿制P-2导弹。
1958年4月17日,二分院成立第一设计部,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038部队二大队一中队。第一设计部有100多人,下设三个研究室:一室为地地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黄纬禄,副主任梁思礼、沈家楠;二室为地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李蕴滋,副主任吴宝初、陈雁;三室为陀螺仪自动驾驶仪研究室,主任郝复俭,副主任吴中英。
导弹控制技术是从仿制苏联P-2近程地地导弹起步的。
P-2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V-2火箭的改进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在德国佩内明德半岛上建立了以布劳恩为首的导弹研制基地,他们所研制的V-1、V-2火箭曾给英伦三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还没有能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直到战争结束,美国抢走了大批德国导弹专家和生产V-2火箭的设备,才开始导弹研制工作,可见研制导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P-2导弹主要用于摧毁敌方战役纵深内配有强大防御力量的重要军事和工业目标。导弹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2米,尾部有4个梯形尾翼。起飞重量为20.3吨,以液氧和酒精为推进剂,发动机地面推力为37吨,导弹最大射程590千米。导弹的控制系统是一个惯性—无线电混合制导系统,纵向射程控制采用惯性捷联式制导,横向采用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制导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弹上电源配电系统和地面测试及发射控制系统。
针对在中国建设仿制导弹工厂的问题,前来援助的苏联专家分为两组,每组各对一个分院,分别对我国现有的航空工业及电子工业企业进行考察。二分院组成以钱文极副院长为首的陪同代表团,梁思礼从教导大队抽调出来参加这个代表团。中方代表团陪同苏方专家到全国各地挑选仿制导弹的工厂,走了多半个中国,回到北京后对如何执行协议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梁思礼回忆说:
苏联决定援助中国三个型号的导弹,并同意帮助中国仿制它们。那时正值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我国建成了156项工程。这次苏联专家就是从这些已建的工厂中选定仿制导弹的工厂。我跟着钱文极陪着苏联的专家在西安、宝鸡、成都这些地方转,包括酒仙桥那些厂,考察在哪儿定点、能生产些什么东西。
1958年6月19日,二分院收到了仿制所需要的一部分图纸资料,黄纬禄和梁思礼一面组织人手突击翻译资料,一面组织技术骨干讲课。黄纬禄讲无线电测距,梁思礼讲惯性制导,沈家楠讲无线电制导……整个设计部掀起了学习热潮。大家一张一张图纸地研究,一个一个数据地分析,极力想搞清楚技术指标的内涵以及系统间左邻右舍的关系。
工厂选定后,仿制生产的图纸便陆续下到工厂。帮助仿制生产的26名苏联专家先后抵达二院,其中到梁思礼所在的第一设计部的就有19名。苏联的援助仅仅局限在生产环节,他们可以热情地告诉中国人如何生产导弹,却并不打算告诉你如何设计导弹。在国防高科技领域,从来没有人会把核心技术拱手相让。梁思礼非常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在苏联专家有限的帮助下,通过仿制学到自行设计的本领。
1958年7月,五院派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下到导弹仿制工厂,配合工厂进行生产准备工作,处理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监制产品和培训人员,同时也提高设计人员对导弹的认知水平。
下厂工作组分东北区和西北区,梁思礼出任西北地区下厂工作组组长。从此,他隐名埋姓在八百里秦川的军工厂里工作了很长时间。
进入国防部五院大门,梁思礼首先受到了五院干部处处长的接待。一见面,处长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要注意保密,强调在这里工作有三不准:“不准向无关人员,包括家属和亲友暴露自己的工作性质;不准暴露机关的住址;不准随便与外国人接触”,并且告诉他,对外联系只能用信箱代号。由于搞的是尖端武器,为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和情报与反情报斗争的需要,梁思礼必须隐名埋姓和过去做地下工作一样,虽然严格保密会带来不少麻烦,但是从国家利益考虑,必须执行。
梁思礼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他的父亲是社会名流,交际面十分广泛;上面还有好几个哥哥姐姐,每个人几乎都是社会活动家,都有很大的朋友圈,要梁思礼做到缄口不语,其困难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梁思礼回国后,最初分配在邮电部工作,他时常住在北京南小街大姐梁思顺的家里。与他一同从美国回国的好友陈辉等人在外交部工作,外交部离南小街很近,所以回国之初他和陈辉还有其他留美朋友经常会面。进入国防部五院后,他必须遵守纪律,全身心地投入中国航天事业。为了保密,他断绝了对外的所有联系,连他的母亲、哥哥、姐姐以及其他亲戚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干什么。陈辉说:“梁思礼回国后,好像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当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梁思礼又出现在过去的老朋友面前时,大家惊讶不已。
在朋友圈里消失的梁思礼,活跃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战线上。
1957年11月,国防部五院提出了《关于导弹研究院体制意见的报告》,建议以五院的机关为基础,组成总院;以五院10个研究室中的前五个室为基础,组成一分院,负责各类导弹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的研制任务,驻地在云岗附近(后迁至南苑);以五院后五个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军事电子科学院(其前身为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的6个研究室和1个试制工厂合并组成二分院,负责各类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驻地在永定路附近。国防部很快批准了国防部五院的报告,11月16日一分院、二分院同期成立。梁思礼所在的控制系统研究室分在二分院,主要承担导弹、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任务。
很快,国防部五院制定了研制工作规划,提出在1958—1962年的5年时间里研制多种地地、地空和岸舰导弹,包括仿制P-2导弹。
1958年4月17日,二分院成立第一设计部,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0038部队二大队一中队。第一设计部有100多人,下设三个研究室:一室为地地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黄纬禄,副主任梁思礼、沈家楠;二室为地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主任李蕴滋,副主任吴宝初、陈雁;三室为陀螺仪自动驾驶仪研究室,主任郝复俭,副主任吴中英。
导弹控制技术是从仿制苏联P-2近程地地导弹起步的。
P-2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V-2火箭的改进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在德国佩内明德半岛上建立了以布劳恩为首的导弹研制基地,他们所研制的V-1、V-2火箭曾给英伦三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还没有能力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直到战争结束,美国抢走了大批德国导弹专家和生产V-2火箭的设备,才开始导弹研制工作,可见研制导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P-2导弹主要用于摧毁敌方战役纵深内配有强大防御力量的重要军事和工业目标。导弹全长17.7米,最大直径1.652米,尾部有4个梯形尾翼。起飞重量为20.3吨,以液氧和酒精为推进剂,发动机地面推力为37吨,导弹最大射程590千米。导弹的控制系统是一个惯性—无线电混合制导系统,纵向射程控制采用惯性捷联式制导,横向采用无线电横偏校正系统。它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制导系统、姿态控制系统、弹上电源配电系统和地面测试及发射控制系统。
针对在中国建设仿制导弹工厂的问题,前来援助的苏联专家分为两组,每组各对一个分院,分别对我国现有的航空工业及电子工业企业进行考察。二分院组成以钱文极副院长为首的陪同代表团,梁思礼从教导大队抽调出来参加这个代表团。中方代表团陪同苏方专家到全国各地挑选仿制导弹的工厂,走了多半个中国,回到北京后对如何执行协议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梁思礼回忆说:
苏联决定援助中国三个型号的导弹,并同意帮助中国仿制它们。那时正值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我国建成了156项工程。这次苏联专家就是从这些已建的工厂中选定仿制导弹的工厂。我跟着钱文极陪着苏联的专家在西安、宝鸡、成都这些地方转,包括酒仙桥那些厂,考察在哪儿定点、能生产些什么东西。
1958年6月19日,二分院收到了仿制所需要的一部分图纸资料,黄纬禄和梁思礼一面组织人手突击翻译资料,一面组织技术骨干讲课。黄纬禄讲无线电测距,梁思礼讲惯性制导,沈家楠讲无线电制导……整个设计部掀起了学习热潮。大家一张一张图纸地研究,一个一个数据地分析,极力想搞清楚技术指标的内涵以及系统间左邻右舍的关系。
工厂选定后,仿制生产的图纸便陆续下到工厂。帮助仿制生产的26名苏联专家先后抵达二院,其中到梁思礼所在的第一设计部的就有19名。苏联的援助仅仅局限在生产环节,他们可以热情地告诉中国人如何生产导弹,却并不打算告诉你如何设计导弹。在国防高科技领域,从来没有人会把核心技术拱手相让。梁思礼非常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在苏联专家有限的帮助下,通过仿制学到自行设计的本领。
1958年7月,五院派技术人员组成工作组下到导弹仿制工厂,配合工厂进行生产准备工作,处理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监制产品和培训人员,同时也提高设计人员对导弹的认知水平。
下厂工作组分东北区和西北区,梁思礼出任西北地区下厂工作组组长。从此,他隐名埋姓在八百里秦川的军工厂里工作了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