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为唐朝宗室一支脉,长期驻守太原。清嘉庆年间因战乱频繁,李氏兄弟3人带着眷属辗转迁移至湘南,最后定居在郴县坳上建村。此地临近广东边界,山高林密,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祖先修建房屋,开荒种地,围河造田,数年后,已建良田千余亩,坳上村成为附近各乡的富裕村,从此生聚繁衍,人丁兴旺。大圣尊周孔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1917年4月,李星学出生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坳上(今郴州市苏仙区坳上乡)。童年时代的李星学饱受战乱之苦,几乎没有受正规的小学教育。“家乡于我虽有不少眷恋,也掺杂着一些噩梦般的战乱下颠沛流离的阴影”。李星学出生时名为李兴学,兄弟四人,排行老三,为儒字辈、字礼儒,笔名行之,属相龙。上学后,因老师笔误写成李星学,故一直沿用至今。
李星学高祖父李嘉乐为各乡团总,曾祖父李言诗专长中医,生有三子二女。祖父名李启尧,号庚堂,晚清的秀才,继承家传中医,学官,省中医协会委员,多次赴京,参加中医研究会,是乡里颇有名气的小儿麻疹科中医,有多项治病专著,现存北京中医研究所,如《麻科活人》、《论伤寒症》、《麻科密史》等。在郴州志上均有记载。祖父娶同乡新丰村陈氏为妻,陈氏不识字,却是位操持家务的能手。生下五男三女。祖父晚年为儿女家室所累,辞去市中医学馆校长,居家为人送医送药,被人称为“李圣人”,后虽经历年战乱,家中幸未被波及。
1917年祖父临终前,获悉李星学的父亲李世銮考入天津北洋海军医科大学,李里学的二叔李世仰考入北平铁路管理学院,惊喜之余,嘱李星学的祖母在任何困难情况下,必须保证其父亲和二叔大学毕业。祖母再三承诺,祖父含笑逝世,享年63岁。当时祖父家有三女未嫁,三子尚幼,祖父遗留大洋约千元。每年收租谷不足300担(一担租谷100斤,折合粗米70斤,价值2.50元),全家十余人生活费,约需150担,而两个大学生年度费用约700元。祖母瘦弱的双肩挑起了全部生活重担,在经济和精神的巨大压力下,她排除各种干扰,日常开支精打细算,含辛茹苦,将门口良田雇工帮种,可增收40担谷子又开辟菜园,自种自产每年养猪3头。出售2头,可收入百余元。同时,李显学大舅公欧阳海霞做皮丝烟生意,每当学费周转不足时,他必主动垫付,全力支持两个外甥的学业,李星学父亲和二叔得以安心就学,顺利毕业。二叔李世仰因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被国民政府委任为粤汉与平汉铁路局局长。
父亲与李星学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算多,但他为人随和的性格,重技术,轻政治的言行对李星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7年,李飏廷在汉口铁路医院任职时,李星学随母亲离开家乡,来到父亲身边。进入汉口江岸铁路扶轮小学读书,由于父亲工作的变动、未能小学毕业。1932-1935年。又分别在汉口私立雨湖中学和武昌博文中学读书,1935年夏初中毕业。从1927年离开家乡,李星学在外完成了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直至成家立业。
李星学童年时期。父亲在外求学,工作后也常年在外。母亲承担起大部分养育儿女的责任,李星学常常寄住在外祖父朱锦文家里。母亲名朱淑娴。生于郴县瑶林的大奎上一个地主家庭,缠着小脚,念过两年私熟。靠私塾与自学,约有高小的文化程度。她对李氏兄弟四人的管教非常严格,但从不轻易体罚。她虔诚佛教,为人和蔼。还乐于助人,她的严格管教和宽厚待人的态度对李星学一生影响很大。在李星学童年记忆中、最敬佩的人就是母亲。1952年以后,母亲随李星学生活在南京,1966年“文革”中被遣返回湖南老家,不久即病逝。终年78岁。
李星学大哥早年病逝于家乡;二哥名李兴万,就职于湖南衡阳铁路管理局;弟李兴汉,曾在大连市海军干校学习,后在沈阳农学院工作。李星学与两兄弟的感情一直很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每逢兄弟的生日或过年过节,他都要汇款或邮寄贺礼,表示庆贺。就在李星学病逝前夕,他还将自己的新呢帽送给兴汉弟作为纪念。
李氏家族为唐朝宗室一支脉,长期驻守太原。清嘉庆年间因战乱频繁,李氏兄弟3人带着眷属辗转迁移至湘南,最后定居在郴县坳上建村。此地临近广东边界,山高林密,风景秀丽,依山傍水。祖先修建房屋,开荒种地,围河造田,数年后,已建良田千余亩,坳上村成为附近各乡的富裕村,从此生聚繁衍,人丁兴旺。大圣尊周孔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1917年4月,李星学出生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坳上(今郴州市苏仙区坳上乡)。童年时代的李星学饱受战乱之苦,几乎没有受正规的小学教育。“家乡于我虽有不少眷恋,也掺杂着一些噩梦般的战乱下颠沛流离的阴影”。李星学出生时名为李兴学,兄弟四人,排行老三,为儒字辈、字礼儒,笔名行之,属相龙。上学后,因老师笔误写成李星学,故一直沿用至今。
李星学高祖父李嘉乐为各乡团总,曾祖父李言诗专长中医,生有三子二女。祖父名李启尧,号庚堂,晚清的秀才,继承家传中医,学官,省中医协会委员,多次赴京,参加中医研究会,是乡里颇有名气的小儿麻疹科中医,有多项治病专著,现存北京中医研究所,如《麻科活人》、《论伤寒症》、《麻科密史》等。在郴州志上均有记载。祖父娶同乡新丰村陈氏为妻,陈氏不识字,却是位操持家务的能手。生下五男三女。祖父晚年为儿女家室所累,辞去市中医学馆校长,居家为人送医送药,被人称为“李圣人”,后虽经历年战乱,家中幸未被波及。
1917年祖父临终前,获悉李星学的父亲李世銮考入天津北洋海军医科大学,李里学的二叔李世仰考入北平铁路管理学院,惊喜之余,嘱李星学的祖母在任何困难情况下,必须保证其父亲和二叔大学毕业。祖母再三承诺,祖父含笑逝世,享年63岁。当时祖父家有三女未嫁,三子尚幼,祖父遗留大洋约千元。每年收租谷不足300担(一担租谷100斤,折合粗米70斤,价值2.50元),全家十余人生活费,约需150担,而两个大学生年度费用约700元。祖母瘦弱的双肩挑起了全部生活重担,在经济和精神的巨大压力下,她排除各种干扰,日常开支精打细算,含辛茹苦,将门口良田雇工帮种,可增收40担谷子又开辟菜园,自种自产每年养猪3头。出售2头,可收入百余元。同时,李显学大舅公欧阳海霞做皮丝烟生意,每当学费周转不足时,他必主动垫付,全力支持两个外甥的学业,李星学父亲和二叔得以安心就学,顺利毕业。二叔李世仰因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后被国民政府委任为粤汉与平汉铁路局局长。
父亲与李星学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算多,但他为人随和的性格,重技术,轻政治的言行对李星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7年,李飏廷在汉口铁路医院任职时,李星学随母亲离开家乡,来到父亲身边。进入汉口江岸铁路扶轮小学读书,由于父亲工作的变动、未能小学毕业。1932-1935年。又分别在汉口私立雨湖中学和武昌博文中学读书,1935年夏初中毕业。从1927年离开家乡,李星学在外完成了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直至成家立业。
李星学童年时期。父亲在外求学,工作后也常年在外。母亲承担起大部分养育儿女的责任,李星学常常寄住在外祖父朱锦文家里。母亲名朱淑娴。生于郴县瑶林的大奎上一个地主家庭,缠着小脚,念过两年私熟。靠私塾与自学,约有高小的文化程度。她对李氏兄弟四人的管教非常严格,但从不轻易体罚。她虔诚佛教,为人和蔼。还乐于助人,她的严格管教和宽厚待人的态度对李星学一生影响很大。在李星学童年记忆中、最敬佩的人就是母亲。1952年以后,母亲随李星学生活在南京,1966年“文革”中被遣返回湖南老家,不久即病逝。终年78岁。
李星学大哥早年病逝于家乡;二哥名李兴万,就职于湖南衡阳铁路管理局;弟李兴汉,曾在大连市海军干校学习,后在沈阳农学院工作。李星学与两兄弟的感情一直很好,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每逢兄弟的生日或过年过节,他都要汇款或邮寄贺礼,表示庆贺。就在李星学病逝前夕,他还将自己的新呢帽送给兴汉弟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