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矿床地质会议,会议历时12天。此次会议是由冶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各地质院校等单位共同倡议下筹备召开的,参会代表734人。这次会议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工作会议,总结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联帮助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很荣幸的是,裴荣富在孟宪民老师的带领下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议上讨论“湖北大冶鄂城一带铁矿成矿作用与侵入作用的成因关系”。这次会议将我国的地质工作掀起了一个高潮,激发了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热情,地质界的研究工作逐渐活跃起来。裴荣富又组织了两次会议,一次是1959年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一届铅锌矿会议,另一次是1961年召开的南北方富铁矿会议。这几次参加和主持会议是裴荣富进入研究所以后最早的学术活动。

195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了一套系列丛书《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这套丛书里,程裕淇和裴荣富共同撰写了《地质学卷》中的一部分,即“中国的铁矿地质研究”,总结了他们在10年间所调查的全国范围内的铁矿类型。

自1952年以来,裴荣富就和大冶铁矿结缘,他很多关于铁矿方面的研究都是在对大冶铁矿的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完成的。1954年,429队完成对大冶的勘查并提交满足矿山初步设计的地质勘探报告。1955年,冶金部902队又进行了补充勘探,为矿山设计提供了全面的地质资料,经过苏联列宁格勒矿山设计院的设计,确定为大型机械化露天开采矿山。1956年开始基建,1958年正式投产,武钢勘探队和大冶铁矿地测科相继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勘探和开采。1957年在对勘查结果研究的基础上,黄懿、裴荣富、任冠政、刘佑馨、周维屏共同发表了论文《论大冶式铁矿》。50年代未的很多研究资料都表明,大冶原来的勘探控制不足,要求加密网度。因此,1963年4月,矿床地质研究所提出对大冶铁矿勘探类型、勘探网和勘探程度进行研究。于是裴荣富又一次来到大冶,这时他已经担任了矿床地质研究所第九研究室的主任工程师,他领导第九研究室的章柏盛、劳雄、李裕伟、骆辉、胡茂贵、于恩泽一起来到大冶进行了9个月的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了大冶铁矿。在本次考察和研究中,他们首次将数学地质的方法应用在勘探工作中,进行勘探资料和开采资料的验证对比。1965年4月,他们正式提交了研究报告。

通过一个阶段的铁矿地质研究,裴荣富编写了《铁矿普查勘探规范》,提出了关于富铁矿的相关性和继承性的意见,对指导我国当时的铁

矿普查勘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后来的铁矿勘探规范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铁矿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裴荣富重点进行了富铁矿的研究,他提出不同成因矿床在统一成矿作用中的集成性和不同成矿作用在各种成因类型矿床上的成矿相关性,反映了区域成矿的地质关系。1961年他发表论文《论我国富铁矿已知重要类型的成矿地质特征》,该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汇集和概括,并对今后富铁矿的研究工作和找矿方向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意见。以下是他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1)富铁矿重要类型及成矿特征:内生铁矿床包括晚期岩浆类型铁矿、气成一高温热液类型、接触交代一高温热液类型(广义的矽卡岩型矿床)、中低温热液矿床;在外生铁矿方面,富铁矿以浅海相沉积型铁矿较为重要;在变质铁矿方面,富集规律涉及原始沉积型、变质热液交代型、古风化壳型、晚期热液交代型。

    (2)找矿建议:我国多个类型富铁矿并存,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区域成矿连续性。找富矿时注意贫矿,因为生成地质条件一样,要加强在贫矿中找富矿;在富矿中进行评价时,加强矿石类型和质量的研究;广泛采用综合地质普查勘探方法寻找新矿源,深入分析成矿规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大比例尺详细预测工作。

(本文摘自《踏遍青山矿业新——裴荣富传》韩露 王浩琳 卢艳平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铁矿地质研究

日期:2017-04-27

195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矿床地质会议,会议历时12天。此次会议是由冶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各地质院校等单位共同倡议下筹备召开的,参会代表734人。这次会议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地质工作会议,总结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苏联帮助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很荣幸的是,裴荣富在孟宪民老师的带领下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议上讨论“湖北大冶鄂城一带铁矿成矿作用与侵入作用的成因关系”。这次会议将我国的地质工作掀起了一个高潮,激发了新中国地质工作者的热情,地质界的研究工作逐渐活跃起来。裴荣富又组织了两次会议,一次是1959年在贵阳召开的全国第一届铅锌矿会议,另一次是1961年召开的南北方富铁矿会议。这几次参加和主持会议是裴荣富进入研究所以后最早的学术活动。

195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编写了一套系列丛书《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这套丛书里,程裕淇和裴荣富共同撰写了《地质学卷》中的一部分,即“中国的铁矿地质研究”,总结了他们在10年间所调查的全国范围内的铁矿类型。

自1952年以来,裴荣富就和大冶铁矿结缘,他很多关于铁矿方面的研究都是在对大冶铁矿的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完成的。1954年,429队完成对大冶的勘查并提交满足矿山初步设计的地质勘探报告。1955年,冶金部902队又进行了补充勘探,为矿山设计提供了全面的地质资料,经过苏联列宁格勒矿山设计院的设计,确定为大型机械化露天开采矿山。1956年开始基建,1958年正式投产,武钢勘探队和大冶铁矿地测科相继进行了大量的开发勘探和开采。1957年在对勘查结果研究的基础上,黄懿、裴荣富、任冠政、刘佑馨、周维屏共同发表了论文《论大冶式铁矿》。50年代未的很多研究资料都表明,大冶原来的勘探控制不足,要求加密网度。因此,1963年4月,矿床地质研究所提出对大冶铁矿勘探类型、勘探网和勘探程度进行研究。于是裴荣富又一次来到大冶,这时他已经担任了矿床地质研究所第九研究室的主任工程师,他领导第九研究室的章柏盛、劳雄、李裕伟、骆辉、胡茂贵、于恩泽一起来到大冶进行了9个月的地质考察,足迹遍布了大冶铁矿。在本次考察和研究中,他们首次将数学地质的方法应用在勘探工作中,进行勘探资料和开采资料的验证对比。1965年4月,他们正式提交了研究报告。

通过一个阶段的铁矿地质研究,裴荣富编写了《铁矿普查勘探规范》,提出了关于富铁矿的相关性和继承性的意见,对指导我国当时的铁

矿普查勘探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后来的铁矿勘探规范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铁矿地质研究的基础上,裴荣富重点进行了富铁矿的研究,他提出不同成因矿床在统一成矿作用中的集成性和不同成矿作用在各种成因类型矿床上的成矿相关性,反映了区域成矿的地质关系。1961年他发表论文《论我国富铁矿已知重要类型的成矿地质特征》,该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汇集和概括,并对今后富铁矿的研究工作和找矿方向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意见。以下是他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

    (1)富铁矿重要类型及成矿特征:内生铁矿床包括晚期岩浆类型铁矿、气成一高温热液类型、接触交代一高温热液类型(广义的矽卡岩型矿床)、中低温热液矿床;在外生铁矿方面,富铁矿以浅海相沉积型铁矿较为重要;在变质铁矿方面,富集规律涉及原始沉积型、变质热液交代型、古风化壳型、晚期热液交代型。

    (2)找矿建议:我国多个类型富铁矿并存,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区域成矿连续性。找富矿时注意贫矿,因为生成地质条件一样,要加强在贫矿中找富矿;在富矿中进行评价时,加强矿石类型和质量的研究;广泛采用综合地质普查勘探方法寻找新矿源,深入分析成矿规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大比例尺详细预测工作。

(本文摘自《踏遍青山矿业新——裴荣富传》韩露 王浩琳 卢艳平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