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暑假,秦含章在劳动大学正式毕业,成绩优异,但就业无门,于是准备出国留学深造。其时私立匡村中学校主匡仲谋先生在上海从事纱布交易,开发南市区的国货商场,拥有资财,为沪上商界名流,他有意向资助匡村学校毕业生一两人赴国外深造。
秦含章当即找匡仲谋说明自己拟去法国留学(在校已学法文三年),请求补助,匡先生慨然允诺,一次补助路费和学费各1000元。感动之余,秦含章暗下决心,对于匡先生的大恩大德,永志不忘。同时,年轻的秦含章在内心也暗下决心,希望学成归来,自己也能像匡先生那样干出一番事业来。匡仲谋又名启镛,清光绪三年(1877)出生于江苏无锡杨墅园匡村,其父匡翼之在家乡设立私塾。匡仲谋少年时只身来沪,在一家小面馆里当学徒,生活十分清苦。过了几年,开始做棉纱掮客。他自幼聪颖,业余自学外语,不久就能讲洋泾浜英语。
匡仲谋20岁时到上海大成纱布号当学徒。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店主回乡暂避嘱,其看守店面。在他独自努力经营的一年多时间里,竟为店中盈利8万余两白银。店主将大成纱布号,外加现银3万两相赠。匡仲谋善于经营,且恪守信用,受到英国怡和纱厂的赏识和信任,经常向怡和纱厂赊欠棉纱布为周转,因此生意逐步发展起来,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
在沪独资开设亚东棉业公司。鼎盛时期,积累资金达白银480万两。匡仲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杨墅园筹建亨吉利织造厂,有铁木结构织布机近500台,成为无锡第一家机器织布厂。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他已拥有大量股票和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票,其中的股票包括怡和纱厂、宝成纱厂、物品交易所、纱布交易所、世界书局、国民银行等企业的股票,仅怡和纱厂的股票,匡仲谋就拥有1687股,每股白银5两,其股权折合白银,8435两,足见其时他已有一定经济实力。他为了继续开展公债、证券、棉布、棉纱的交易活动,向华商证券交易所、华商纱布交易所等处交纳了巨额保证金。如向证券交易所交纳了“整六公债5000元,向纱布交易所交纳了7500两(其中棉纱部5000两,棉布2500两),以取得经纪人的身份。在纱布业有了一定基础后,匡仲谋就把资金延伸到银钱业,除拥有春元钱庄、同春钱庄的绝大多数的股权外,还收进国民银行的大量股票,仅在四明银行就有长期往来存款15万两。他又兼营地产业,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立了永宁地产公司,在上海的市区和郊区拥有为数不少的地产。
在经济上崭露头角以后,匡仲谋在社会上也担任了许多职务。他曾任华商纱布交易所监察人保管理事,他又任无锡旅沪同乡会监事、锡金公所监事等职,在举办慈善事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匡仲谋发迹后,不忘出生之本。他于1907年,在家乡杨墅园匡村广置田地,独资办了名为亨加利的一家织布厂,交给他人管理。该厂拥有织机500台,在当年来说,其规模已不算小了。建厂后,招收家乡附近的农村姑娘当织布工人。在经营工商业的同时,匡仲谋还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如在家乡创办匡村小学和匡村中学。先后捐赠匡家岸田地168亩,并拨出巨款,作为学校基金。匡仲谋自任校主,组成校董会,聘请无锡知名乡绅钱荪卿为主席校董,杨翰西、唐文治为校董。后来,又在下圻设立分校。凡匡姓子弟入学一切学杂费用均由匡氏敦睦堂拨付,并在毕业生中物色有志深造的青年,资助升入大学,有的还资送出国留学。
民国三十年(1941年)增开匡村中学高中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匡仲谋曾兼任校长。1952年12月,学校改为公办,更名为无锡县中学。在上海期间,他曾资助上海工商大学,中华职业学校、立达学校。他还在苏州东吴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出国深造。1956年2月16日匡仲谋病逝于上海,终年79岁。家属遵其遗愿,将他生前收藏的3万册古籍全部捐赠给无锡县中学图书馆
匡仲谋曾说过,“在小学初中两阶段,办学崇尚严格主义,希望来匡校读书者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到升入高中部时,则以自由研究,发展个性,培育实用人才为主旨”,课程标准固然要提高,教职员待遇自亦当从优,学生费用务必设法使其节省到最低限度,让贫苦学子也有享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学校设备务必使其建筑到最完善之地步,让有志青年,专心培养能力,研究学术,以为日后建设中国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之预备”。他的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培养实用人才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
1931年暑假,秦含章在劳动大学正式毕业,成绩优异,但就业无门,于是准备出国留学深造。其时私立匡村中学校主匡仲谋先生在上海从事纱布交易,开发南市区的国货商场,拥有资财,为沪上商界名流,他有意向资助匡村学校毕业生一两人赴国外深造。
秦含章当即找匡仲谋说明自己拟去法国留学(在校已学法文三年),请求补助,匡先生慨然允诺,一次补助路费和学费各1000元。感动之余,秦含章暗下决心,对于匡先生的大恩大德,永志不忘。同时,年轻的秦含章在内心也暗下决心,希望学成归来,自己也能像匡先生那样干出一番事业来。匡仲谋又名启镛,清光绪三年(1877)出生于江苏无锡杨墅园匡村,其父匡翼之在家乡设立私塾。匡仲谋少年时只身来沪,在一家小面馆里当学徒,生活十分清苦。过了几年,开始做棉纱掮客。他自幼聪颖,业余自学外语,不久就能讲洋泾浜英语。
匡仲谋20岁时到上海大成纱布号当学徒。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店主回乡暂避嘱,其看守店面。在他独自努力经营的一年多时间里,竟为店中盈利8万余两白银。店主将大成纱布号,外加现银3万两相赠。匡仲谋善于经营,且恪守信用,受到英国怡和纱厂的赏识和信任,经常向怡和纱厂赊欠棉纱布为周转,因此生意逐步发展起来,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
在沪独资开设亚东棉业公司。鼎盛时期,积累资金达白银480万两。匡仲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杨墅园筹建亨吉利织造厂,有铁木结构织布机近500台,成为无锡第一家机器织布厂。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他已拥有大量股票和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票,其中的股票包括怡和纱厂、宝成纱厂、物品交易所、纱布交易所、世界书局、国民银行等企业的股票,仅怡和纱厂的股票,匡仲谋就拥有1687股,每股白银5两,其股权折合白银,8435两,足见其时他已有一定经济实力。他为了继续开展公债、证券、棉布、棉纱的交易活动,向华商证券交易所、华商纱布交易所等处交纳了巨额保证金。如向证券交易所交纳了“整六公债5000元,向纱布交易所交纳了7500两(其中棉纱部5000两,棉布2500两),以取得经纪人的身份。在纱布业有了一定基础后,匡仲谋就把资金延伸到银钱业,除拥有春元钱庄、同春钱庄的绝大多数的股权外,还收进国民银行的大量股票,仅在四明银行就有长期往来存款15万两。他又兼营地产业,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立了永宁地产公司,在上海的市区和郊区拥有为数不少的地产。
在经济上崭露头角以后,匡仲谋在社会上也担任了许多职务。他曾任华商纱布交易所监察人保管理事,他又任无锡旅沪同乡会监事、锡金公所监事等职,在举办慈善事业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匡仲谋发迹后,不忘出生之本。他于1907年,在家乡杨墅园匡村广置田地,独资办了名为亨加利的一家织布厂,交给他人管理。该厂拥有织机500台,在当年来说,其规模已不算小了。建厂后,招收家乡附近的农村姑娘当织布工人。在经营工商业的同时,匡仲谋还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如在家乡创办匡村小学和匡村中学。先后捐赠匡家岸田地168亩,并拨出巨款,作为学校基金。匡仲谋自任校主,组成校董会,聘请无锡知名乡绅钱荪卿为主席校董,杨翰西、唐文治为校董。后来,又在下圻设立分校。凡匡姓子弟入学一切学杂费用均由匡氏敦睦堂拨付,并在毕业生中物色有志深造的青年,资助升入大学,有的还资送出国留学。
民国三十年(1941年)增开匡村中学高中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匡仲谋曾兼任校长。1952年12月,学校改为公办,更名为无锡县中学。在上海期间,他曾资助上海工商大学,中华职业学校、立达学校。他还在苏州东吴大学设立奖学金,资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出国深造。1956年2月16日匡仲谋病逝于上海,终年79岁。家属遵其遗愿,将他生前收藏的3万册古籍全部捐赠给无锡县中学图书馆
匡仲谋曾说过,“在小学初中两阶段,办学崇尚严格主义,希望来匡校读书者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到升入高中部时,则以自由研究,发展个性,培育实用人才为主旨”,课程标准固然要提高,教职员待遇自亦当从优,学生费用务必设法使其节省到最低限度,让贫苦学子也有享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学校设备务必使其建筑到最完善之地步,让有志青年,专心培养能力,研究学术,以为日后建设中国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之预备”。他的这些话语表达了他培养实用人才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