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

时局动荡,宋家树一家从湖南到武汉,再到重庆,一路逃难,即使到了重庆也是东躲西藏。尽管如此,父母仍然非常重视对宋家树兄妹的教育和培养,对子女的教育自有一套方法。据宋家树回忆:“母亲一般对我还是比较放任自由的,不太管。我小时候喜欢东拆一些东西,西拆一些东西,把家里的钟表、留声机、收音机等拆得乱七八糟,她也不骂,总是鼓励我去怎么把它弄好。”

父母自幼就教宋家树识文断字、讲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尽量买一些科普读物给宋家树阅读。宋家树对家庭读书的氛围记忆尤深:“我觉得主要影响还是看书。在家里,大人不告诉你要看什么书,因为大人老在看书,小孩也就学,就觉得一定是很好玩,为什么大人都在看,培养出对书的一种感情。”

宋家珩在访谈时回忆了母亲对她们兄妹二人的影响:

母亲一生都很独立,非常坚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沉着应付,而且她勤于劳作,崇尚自力更生。从抗日战争爆发直至解放,我们家的生活都处在社会动乱之中,有几次陷入非常危险和无助的境地,母亲都承受了下来,带着我们两个孩子挺过了那段异常混乱的时期。母亲陪伴我们的时间最长、感情也最深,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母亲特别重视我们的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的生活长期处于动荡和不安定状态,到处逃难,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孩子读书就是个大问题。母亲总是到一个新地方后,首先就是安排我们进学校读书,而且尽量选择最好的学校。所以我们在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期间都没有中断过学习,仍是按部就班地接受了基础教育,没有耽误后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母亲对我们最大的关怀和贡献。

她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身心教育,从小注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孩子诚实,不讲假话,做事认真的品格。应该说,母亲对家树哥寄予了厚望,树哥从小就聪明好学,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的精神。从小母亲就经常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科学家,她也格外重视对树哥的培养和教育,这些给我的印象很深。

她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很是注意,讲究食物营养,即使生活艰难,她自己种菜养鸡养鸭,也要让孩子有足够的营养,这些对我们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陈家桥,日军很少来轰炸,父母亲都在内政部工作,又有“陶家菜园子”,一家人基本上衣食无忧,生活总算安定下来。宋家树从小展露出来的天赋让父母亲喜忧参半:喜的是宋家树喜欢看书,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是个可造之材;忧的是宋家树早已到了上学的年龄,应该到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却无校可上。迫不得已,就把宋家树送到附近的一个私塾,主要学习和背诵四书五经、《论语》之类的书籍,晚上,母亲就在家教宋家树读书。

入读高小

随着国民政府西迁,大量的政府机关、厂矿企业的职员及家眷以及沦陷区的人民也向西流亡,大批民众迁入重庆,1937-1946年重庆人口由47万剧增至124万。人口的不断增加意味着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数增加,1940年重庆的学龄儿童约为3.8万人。重庆原有的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造成像宋家树这样的大量学龄儿童上不了学。

国民政府在战争非常时期没有放弃教育,采取了稳定教育的政策。为了减轻战争对教育的破坏,维持教育秩序,确定了“战时要当平时看”的指导方针,并采取了新建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增加教育投入等一些发展初等教育的措施。1939年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大力推行国民教育,“每一保必设一国民学校(即初级小学),每一镇必设一中心国民学校(即高级小学)”,期于短期内“使全国人民普遍受最低限度的国民基础教育”。据1939年统计,重庆市有市立小学5所、中心学校12所、国民基础学校25所、私立小学53所,共计95所,比1936年增加16所,平均每年增加4所。1939年,日机对重庆市区进行大轰炸后,中央政府机关及市区人口疏散至歌乐山、青木关与北碚之间,遂定为“迁建区”。该地区小学教育得以较快发展,至1943年,迁建区中小学移交重庆市教育局管理,共有小学12所,在校学生3375名。白鹤场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白鹤场位于歌乐山中的陈家桥附近,是个小山村,树多,白鹤多,故有此名。白鹤场离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总部所在地傅家院子不远,为满足陈家桥附近的学龄儿童特别是内政部职员的子弟上学,同时也是为了推行国民教育的需要,重庆市社会局在白鹤场新建了一所小学,沿用地名,取名白鹤场小学。

白鹤场小学于1940年年初开始动工修建,因陋就简,修建了两排简易砖瓦房,两排房子成直角形排列,一排作为教室,一排作为教师办公室及宿舍。当年秋天正式招生开学。当时附近的适龄儿童有的之前已上过几年学,因战乱失学;有的儿童读过私塾,年龄比较大。考虑到这些情况,为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上学,学校开学伊始,就按照学制的要求,足额开齐了6个年级,其中1-3年级为初小,4-6年级为高小,每个年级1个班,共6个班。

是年,宋家树8岁,妹妹宋家珩4岁,由于之前读过私塾,母亲又教了一些知识,底子比较好,母亲决定让宋家树直接从高小(四年级)读起,妹妹上初小一年级。

学校共有11名教职员工:校长董瑞岚,教导主任是宋家树的十姑母宋竞欧,教员有史麟华、贾克隆、李仝仁、姜贞、刘咏、张清芳、杨培钟,事务员刘志娟。这些教员基本上都是从沦陷区流亡到重庆,有的以前也是教员,普遍都有比较高的学历,而且是通过公开竞聘,择优

录用。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颁布的《小学课程修订标准》中指出,“注重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国民道德、民族意识及生活所必需之基本知识技能,以期养成修己、善群、爱国之公民为目的”。这样的培养目标,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市各小学校当然是首先贯彻执行,白鹤场小学的方针就是对全国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其校章草案总则中规定:“本校为实现三民主义之教育,树立新国民之基础,以适应革命建国之需要,特制定方针如下:健全儿童身心;培养固有道德;启发民族意识;增强国家观念;灌输科学知识;训练生活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发扬创造精神;增强艺术兴趣。”高小设置的课程有:团体训练、音乐、体育、国语、算术、社会(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劳作、图画等9科。为提高各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重庆市社会局、教育局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培养、提高所属各校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一,利用假期办训练班,调训小学教员。第二,组织国民教育研究会,促进小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第三,实行国民教育视导和辅导制度,加强对各小学执行教育教学方针、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质量的督促检查和协助。另外,像白鹤场小学这类新建立的迁建区小学,由教育部直接领导,教师待遇优厚,与国立中学教员相同。

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内政部职员的子弟,与宋家树同班的同学如路长宏、廖兆暄等的父母都在内政部工作,大人们都比较熟,经常往来,因此小孩们关系也比较好,上学、放学基本上都结伴而行。学校离家要走将近半小时,都是走乡间小路或是田埂,两边都是稻田。宋家树和同学放学后常在田野里玩,特别是油菜花开花季节,但时有疯狗咬人。

宋家树从小天资聪颖,虽然从四年级开始读书,但功课还是非常好,在班上当班长,在学校自治会也干过一些工作。自小父母尤其是母亲就鼓励宋家树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并有意识地培养他向这方面发展。“记得学校里写作文——“我的志愿”,我就写将来要当一个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这期间,经父母的介绍,宋家树还看过《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因学习成绩好,宋家树经常得到父母、父母的同事、邻居们的夸赞。

宋家树在少年时代,亲眼见到国家和人民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为寻找安全的生存环境,一家人东躲西藏,四处迁移,这些痛苦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印象里面,有时候敌机在农村、郊区,单架飞机都飞得很低很低,甚至在地面上连驾驶员都能够看见,它有一个仓,单翅膀飞机,还能看见有人从飞机上往地面扔手榴弹,到这种程度,也没有人去打。当时心里很难受,也很无奈,让别人欺负到这种程度,我的感觉就是,国家弱了什么事都不行,国家富强重要,特别是武装很重要。”

科学报国的理想在宋家树幼小的心灵中慢慢萌芽。

1943年,由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国民政府进行了机构改革,因此父亲被派到河南去当县长,母亲被解雇,家庭经济收入因而不再稳定,生活常陷困境。7月,宋家树从白鹤场小学顺利毕业,母亲权衡再三,决定让宋家树报考位于重庆青木关镇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简称社教附中),一是该校教学质量高,已经很有名气;二是读书不用交学费、生活费,基本上是免费上学。8月,宋家树以优异成绩通过社教附中组织的秋季班招生考试,并被录取。

启蒙白鹤场

日期:2022-04-13

学前教育

时局动荡,宋家树一家从湖南到武汉,再到重庆,一路逃难,即使到了重庆也是东躲西藏。尽管如此,父母仍然非常重视对宋家树兄妹的教育和培养,对子女的教育自有一套方法。据宋家树回忆:“母亲一般对我还是比较放任自由的,不太管。我小时候喜欢东拆一些东西,西拆一些东西,把家里的钟表、留声机、收音机等拆得乱七八糟,她也不骂,总是鼓励我去怎么把它弄好。”

父母自幼就教宋家树识文断字、讲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尽量买一些科普读物给宋家树阅读。宋家树对家庭读书的氛围记忆尤深:“我觉得主要影响还是看书。在家里,大人不告诉你要看什么书,因为大人老在看书,小孩也就学,就觉得一定是很好玩,为什么大人都在看,培养出对书的一种感情。”

宋家珩在访谈时回忆了母亲对她们兄妹二人的影响:

母亲一生都很独立,非常坚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沉着应付,而且她勤于劳作,崇尚自力更生。从抗日战争爆发直至解放,我们家的生活都处在社会动乱之中,有几次陷入非常危险和无助的境地,母亲都承受了下来,带着我们两个孩子挺过了那段异常混乱的时期。母亲陪伴我们的时间最长、感情也最深,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母亲特别重视我们的教育。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的生活长期处于动荡和不安定状态,到处逃难,从一个城市转到另一个城市,孩子读书就是个大问题。母亲总是到一个新地方后,首先就是安排我们进学校读书,而且尽量选择最好的学校。所以我们在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期间都没有中断过学习,仍是按部就班地接受了基础教育,没有耽误后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不能不说是母亲对我们最大的关怀和贡献。

她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身心教育,从小注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孩子诚实,不讲假话,做事认真的品格。应该说,母亲对家树哥寄予了厚望,树哥从小就聪明好学,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的精神。从小母亲就经常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科学家,她也格外重视对树哥的培养和教育,这些给我的印象很深。

她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很是注意,讲究食物营养,即使生活艰难,她自己种菜养鸡养鸭,也要让孩子有足够的营养,这些对我们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陈家桥,日军很少来轰炸,父母亲都在内政部工作,又有“陶家菜园子”,一家人基本上衣食无忧,生活总算安定下来。宋家树从小展露出来的天赋让父母亲喜忧参半:喜的是宋家树喜欢看书,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是个可造之材;忧的是宋家树早已到了上学的年龄,应该到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却无校可上。迫不得已,就把宋家树送到附近的一个私塾,主要学习和背诵四书五经、《论语》之类的书籍,晚上,母亲就在家教宋家树读书。

入读高小

随着国民政府西迁,大量的政府机关、厂矿企业的职员及家眷以及沦陷区的人民也向西流亡,大批民众迁入重庆,1937-1946年重庆人口由47万剧增至124万。人口的不断增加意味着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数增加,1940年重庆的学龄儿童约为3.8万人。重庆原有的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造成像宋家树这样的大量学龄儿童上不了学。

国民政府在战争非常时期没有放弃教育,采取了稳定教育的政策。为了减轻战争对教育的破坏,维持教育秩序,确定了“战时要当平时看”的指导方针,并采取了新建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增加教育投入等一些发展初等教育的措施。1939年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大力推行国民教育,“每一保必设一国民学校(即初级小学),每一镇必设一中心国民学校(即高级小学)”,期于短期内“使全国人民普遍受最低限度的国民基础教育”。据1939年统计,重庆市有市立小学5所、中心学校12所、国民基础学校25所、私立小学53所,共计95所,比1936年增加16所,平均每年增加4所。1939年,日机对重庆市区进行大轰炸后,中央政府机关及市区人口疏散至歌乐山、青木关与北碚之间,遂定为“迁建区”。该地区小学教育得以较快发展,至1943年,迁建区中小学移交重庆市教育局管理,共有小学12所,在校学生3375名。白鹤场小学便是其中之一。

白鹤场位于歌乐山中的陈家桥附近,是个小山村,树多,白鹤多,故有此名。白鹤场离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总部所在地傅家院子不远,为满足陈家桥附近的学龄儿童特别是内政部职员的子弟上学,同时也是为了推行国民教育的需要,重庆市社会局在白鹤场新建了一所小学,沿用地名,取名白鹤场小学。

白鹤场小学于1940年年初开始动工修建,因陋就简,修建了两排简易砖瓦房,两排房子成直角形排列,一排作为教室,一排作为教师办公室及宿舍。当年秋天正式招生开学。当时附近的适龄儿童有的之前已上过几年学,因战乱失学;有的儿童读过私塾,年龄比较大。考虑到这些情况,为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上学,学校开学伊始,就按照学制的要求,足额开齐了6个年级,其中1-3年级为初小,4-6年级为高小,每个年级1个班,共6个班。

是年,宋家树8岁,妹妹宋家珩4岁,由于之前读过私塾,母亲又教了一些知识,底子比较好,母亲决定让宋家树直接从高小(四年级)读起,妹妹上初小一年级。

学校共有11名教职员工:校长董瑞岚,教导主任是宋家树的十姑母宋竞欧,教员有史麟华、贾克隆、李仝仁、姜贞、刘咏、张清芳、杨培钟,事务员刘志娟。这些教员基本上都是从沦陷区流亡到重庆,有的以前也是教员,普遍都有比较高的学历,而且是通过公开竞聘,择优

录用。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颁布的《小学课程修订标准》中指出,“注重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国民道德、民族意识及生活所必需之基本知识技能,以期养成修己、善群、爱国之公民为目的”。这样的培养目标,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市各小学校当然是首先贯彻执行,白鹤场小学的方针就是对全国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在其校章草案总则中规定:“本校为实现三民主义之教育,树立新国民之基础,以适应革命建国之需要,特制定方针如下:健全儿童身心;培养固有道德;启发民族意识;增强国家观念;灌输科学知识;训练生活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发扬创造精神;增强艺术兴趣。”高小设置的课程有:团体训练、音乐、体育、国语、算术、社会(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劳作、图画等9科。为提高各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重庆市社会局、教育局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培养、提高所属各校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一,利用假期办训练班,调训小学教员。第二,组织国民教育研究会,促进小学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第三,实行国民教育视导和辅导制度,加强对各小学执行教育教学方针、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质量的督促检查和协助。另外,像白鹤场小学这类新建立的迁建区小学,由教育部直接领导,教师待遇优厚,与国立中学教员相同。

学校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内政部职员的子弟,与宋家树同班的同学如路长宏、廖兆暄等的父母都在内政部工作,大人们都比较熟,经常往来,因此小孩们关系也比较好,上学、放学基本上都结伴而行。学校离家要走将近半小时,都是走乡间小路或是田埂,两边都是稻田。宋家树和同学放学后常在田野里玩,特别是油菜花开花季节,但时有疯狗咬人。

宋家树从小天资聪颖,虽然从四年级开始读书,但功课还是非常好,在班上当班长,在学校自治会也干过一些工作。自小父母尤其是母亲就鼓励宋家树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并有意识地培养他向这方面发展。“记得学校里写作文——“我的志愿”,我就写将来要当一个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这期间,经父母的介绍,宋家树还看过《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因学习成绩好,宋家树经常得到父母、父母的同事、邻居们的夸赞。

宋家树在少年时代,亲眼见到国家和人民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为寻找安全的生存环境,一家人东躲西藏,四处迁移,这些痛苦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印象里面,有时候敌机在农村、郊区,单架飞机都飞得很低很低,甚至在地面上连驾驶员都能够看见,它有一个仓,单翅膀飞机,还能看见有人从飞机上往地面扔手榴弹,到这种程度,也没有人去打。当时心里很难受,也很无奈,让别人欺负到这种程度,我的感觉就是,国家弱了什么事都不行,国家富强重要,特别是武装很重要。”

科学报国的理想在宋家树幼小的心灵中慢慢萌芽。

1943年,由于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国民政府进行了机构改革,因此父亲被派到河南去当县长,母亲被解雇,家庭经济收入因而不再稳定,生活常陷困境。7月,宋家树从白鹤场小学顺利毕业,母亲权衡再三,决定让宋家树报考位于重庆青木关镇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简称社教附中),一是该校教学质量高,已经很有名气;二是读书不用交学费、生活费,基本上是免费上学。8月,宋家树以优异成绩通过社教附中组织的秋季班招生考试,并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