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显:战胜牛瘟立奇功
原标题:沈荣显院士:请缨战斗分国忧,战胜牛瘟立奇功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及时有效地控制我国西部地区的牛瘟疫情,牛瘟防疫队伍来到了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科研人员们相继出现了呼吸困难、嘴唇发紫等高原反应,而且当地物资匮乏、生活环境艰苦,队员们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甚至相继病倒。面对艰难险阻,科研人员们仍然不舍昼夜积极推进防疫工作。
防疫队伍的负责人之一便是沈荣显,我国著名的动物病毒及免疫学专家、慢病毒病疫苗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前,牛瘟几乎遍及我国各省、自治区,每隔三五年便暴发一次大流行,死亡的牛多达数十万头。牧民们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出现了“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场景。
1948年,年仅27岁的沈荣显接受了研制牛瘟疫苗、保护耕牛、保证生产、支援解放战争的任务。他凭着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一间18平方米大小的实验室里,和牛瘟病毒展开了斗争。
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家畜防治所
为了解决日本研发的牛瘟兔化弱毒疫苗成本高、推广效力弱的问题,沈荣显和项目组成员开始探索提高疫苗产量的新途径。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实验设备数量少且比较落后,不能大批量进行实验,所以他每天加班加点,大量地培养毒株进行实验。
沈荣显和同事们依靠着几支注射器、手工乳钵器和简陋的显微镜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工作。猪、马、驴……只要是沈荣显能够想到的培养样本,他都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做实验和对比。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荣显和同事们发现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的毒株在小牛样本上反应良好,由此创立了反应疫苗的方法。其方法是以兔化毒静脉接种犊牛,选择其定型发热者,采取其血液或脾脏,淋巴腺经检验无其他病原者作为疫苗。应用新的制苗方法,每头小牛作为培养源制作的疫苗可以注射2.5万头牛。
牛体反应苗和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相比,虽然解决了疫苗的大量生产和供应问题,但在现地防疫方面,仍需携带少量家兔以繁殖兔化毒,合乎制苗标准的家兔非常少,在交通不便的牧区开展普遍预防注射,极其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沈荣显和同事们继续投入到培育弱毒疫苗的研究中。在山羊身上,牛瘟病毒的毒株反应良好,所以他们决定以羊为样本展开研究。
为取得第一手可靠的实验数据,凡是力所能及的,沈荣显都亲自动手。不管畜舍里的屎尿泥水,他抬腿就进去;不管畜禽身上多脏,他动手就测体温。体温是判断畜禽感染程度和采毒的重要根据,所以沈荣显对测定畜禽的体温反应工作更是一丝不苟,一旦发现测温的工作人员不负认真,他不但提出批评,而且必定要重新测定。
经过多次试验,山羊化牛瘟疫苗终于研究成功,这种疫苗免疫的能力更强,产量也更高。1951年,在内蒙古的全境与东北西部牛瘟常发地区广泛应用,最后消灭了这些地区的牛瘟。
为了让西部地区的牛瘟病毒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此后几年,沈荣显等科研人员又来到青海、西藏等地,为消灭牛瘟贡献力量。截至1955年末,我国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消灭了中国历史上严重流行的牛瘟。
1957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委员会授予袁庆志、沈荣显等人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三等奖
沈荣显和他的团队凭着一颗赤诚报国之心,一切服从防疫工作的需要,因陋就简,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制苗、就地应用”的策略,取得了我国牛瘟消灭战的胜利。
在2006年召开的“中国消灭牛瘟五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沈荣显院士深情地说:“逸豫富贵非吾志,请缨战斗分国忧。发扬当年牛瘟防疫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就没有送不走的瘟神。”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李可宝.慢病毒疫苗的开拓者:沈荣显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
[2]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