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邵象华院士漫谈钢铁人生
中科院邵象华院士做客腾讯网
10月8日,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的钢铁冶金学家邵象华院士做客腾讯,向网友们回忆了他的钢铁人生。
以下为此次访谈实录:
郭桐兴:各位观众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院士访谈栏目,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钢铁研究总院顾问,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炼钢学会前理事长,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的钢铁冶金学家邵象华院士。邵老您好,欢迎您!
邵象华:你好。
郭桐兴:在中国的冶金业内,对邵老有“三个第一”的赞誉,这三个第一是:第一用科学方法设计了中国第一座高效率炼钢平炉;第二,培养了中国的第一批炼钢技术人才;第三,亲自撰写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钢铁冶金学专著》。我们今天请邵老,主要是谈一下他从事钢铁事业的人生经历。首先请邵老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经历和您是怎样进入钢铁冶金行业的?
邵象华:好的。我是1913年在杭州出生的,那个年代国内还没有正规的冶金高校,但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比较知名的“甲种工业学校”,我13岁考入该校预科。辛亥革命后国家建立浙江大学,吸收了该校,改建为浙大工学院,我转校后在1932年以优异成绩从浙大毕业。
郭桐兴:您读的是什么专业?
邵象华:是化学工程系。
郭桐兴:您上大学的年龄很小,哪些年在浙大?
邵象华:1928到1932年。浙大本科。
郭桐兴:应该是19岁就毕业了?
邵象华:是的。那是因为我在小学和中学都跳过班,大学 前的2年预科又替代了高中的3年,因此总的上学时间缩短了不少。但跳过的课目由多年当中学教员的父亲在家里补上了。
郭桐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了吧?
邵象华:我由学校推荐到上海一家造纸厂工作。但数月后我就应上海交通大学之邀,改任该校化学系助教。交大一位资深化学教授以前在浙大兼课时教过我,是他让我去的。
郭桐兴:您在交大当助教多久?
邵象华:当了两年。1934年我考取英国公费留学,就出国了。
郭桐兴:您是怎样发现到英国留学的机会的呢? 邵象华:那以前英国政府承诺交还部分庚子赔款,帮助中国培养人才,每年选派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到英国公费留学。为此中国政府设立了中英庚款董事会,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考,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者可报名。1934年是第2届招生,20名额中有“冶金“2名,化工专业者也可参加。因为庚费留学条件较佳,报名的人都很多,录取率是非常低的。
郭桐兴:就是本科毕业以后,还要工作两年以上,才有资格报考这个留学生?
邵象华:对。我在交大做助教正好 2年,也有时间为考试做些准备。1934年夏天就到南京参加考试了。一看考场坐满了一百几十人,我就相信没有中榜希望了。不料后来我在一次南方旅游途中看到一份报纸,报道这次出国考试及录取名单。大出意料的是:其中就有我的名字。
郭桐兴:您被录取了!
邵象华:是的,我一直以为不可能,但是录取了。
郭桐兴:您在英国哪个学校留学?
邵象华:伦敦帝国理工大学。英方对我们这批留学生很关注,派了相关官员帮助我们按个自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学校。我进的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这是英国理工方面排名领先的高等学府。 郭桐兴:您读的是哪个专业? 专业是您自己选的,还是学校分配安排的?
邵象华:我的专业是出国前就决定了的。我到英国就是为学习冶金去的。中国急需钢铁,必须迅速建立钢铁工业,相关专业人才尤为迫切。我入冶金系是理所当然的。郭桐兴:您在帝国理工学院学习了多长时间? 邵象华:三年。我有浙大华工系的学历,两年就作为冶金系的本科生毕业的。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一级冶金荣誉学士学位。
郭桐兴:庚费留学的3年期限未满,您继续留校读研究生?,
邵象华:是的,做了一个氮硬化钢方面的课题,获得了硕士学位。这样,我学习告一段落,1937,回国的时间也到了。正在此时发生一些情况,对我今后一生走向有重要影响。
郭桐兴:怎么呢 ?
邵象华:在一次闲谈中,我的教授问我是否能在他试验室里多留一两年,参加更多工作,争取博士学位。他还热情地向中英庚款董事会写推荐信,支持我延长留英时间。
郭桐兴:您的导师亲自给有关部门写了推荐信。结果如何?
邵象华:得到了许可,延长留英时间。。
郭桐兴:后来您为什么又回来了呢?好像博士没有读?放弃了读博士的机会。
邵象华:正好碰到了一个很特殊的机会。
郭桐兴:什么样的机会呢?
邵象华:英国的老国王去世了,新国王乔治 登基,那是1937年的夏天。
郭桐兴:有一个加冕仪式。
邵象华:加冕典礼,世界各国政府都派代表到论敦去参加这个庆祝典礼,中国也去了一位。
郭桐兴:中国派去的是谁呢?
邵:是翁文灏,他本来是很有名的科学家,法国留学生。他当时是中国资源委员会的委员长,正在以满腔热情地他说在中国资源委员会要办一个新的大型钢铁厂,准备花很多钱,搞一个现代化的。这个厂的筹备,我在国外就已经听说了,并且成立了,也已经开工了,在湖南湘潭。这个工厂包括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他是作为顾问,由部里提供设备。
郭桐兴:当时采用的是德国设备?
邵象华:对,现在也是德国最大的一个厂。当时翁文浩到英国参加典礼。
郭桐兴:当时的英国国王应该是乔治五世吧?
邵象华:对,为什么请他去呢,也是他要求去的,因为他是资源委员会的负责人,并且要办这个钢铁厂,英国的钢铁也是比较发达的,包括在欧洲、西欧,西欧的钢铁最早是德国。同时他又是法国的留学生,所以想到欧洲去,看看他们在钢铁方面的情况。因为办这个厂是德国的设备,德国他们也负责培养中国的钢铁工作人员,当时中国国内也已经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德国实习。他到了英国伦敦以后,马上就打电话,他们都知道我的地址。
郭桐兴:等于是翁文灏亲自找的您。
邵象华:他过去主要是为了办钢铁厂,同时中国公款机构也同意了我继续留学,他也知道了。
郭桐兴:当时中国政府基本上同意您读博了。
邵象华:对,但还没有通知我,也没有答复学校。他来了以后说,我们正在办中央钢铁厂,你知道不知道?我说我听说了,但不知道详细情况。他说你念博士也很好,但不如办钢铁厂更有用,因为这是很需要的。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再念这个博士了,参加中央钢铁厂筹备处的工作,作为一个比较骨干的技术人员,可以离开英国到德国去,参加德国的那支实习队伍。我本来没有想念博士,出去也是为了中国的钢铁发展,所以我马上就答应了他,同时又回复了国内的公款董事会,翁文灏找我参加,我也愿意,这样中英公款就不要再延长了。
郭桐兴:您为了自己钢铁救国的理想,放弃了读博士的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
邵象华:是这样的情况。
郭桐兴:您离开英国以后就回国了吗?
邵象华:不是。他说先不要回国,也不要参加我们的实习队伍,先到西欧去,西欧的钢铁工业中,英国是最发达的,包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那样很小的国家,但钢铁是很发达的,这几个重要的钢铁发达国家,你都去考察一下。他是法国留学生,对法国比较熟悉,在法国也比较有名气,就写了封信,还给我出钱,到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这些国家去考察。一两个月就考察完了,之后参加了德国的队伍。
郭桐兴:就是克虏伯钢铁厂的进修。
邵象华:对。一方面是学习、实习,另一方面也是工作,跟各方都有联系,有一些技术工作,算是一个工作团队了。
郭桐兴:在德国您进修了多长时间?
邵象华:不是很久。本来想学好了以后,回到中国来,同时德国的设备也来了,但发生了事变,国内的抗日战争爆发了,是1937年,这影响了我们学好了回来的计划。日本的侵占很快,南方都被占了,湘潭钢铁厂的土木工程也受影响了,资源委员会就决定缓办。这怎么办,也不能老待在国外等,也不知道打仗会打多久,所以这批人就要另外安排。
郭桐兴:您后来回国了吗?
邵象华:我没有回来。对每一个回来的人都做了安排,对我的安排是,虽然当时国内在抗战,但中央钢铁厂还是在继续办重工业,已经在后方,比如四川这些地方办起了工厂。
郭桐兴:后来您到了哪个单位?
邵象华:叫我回来,到中央机械厂。
郭桐兴:这跟您学的不对口?
邵象华:不对口,但机械厂里有很多关于钢铁方面的内容,这本来是临时的,准备回来到中央钢铁厂。这个安排,我也同意了。中央钢铁厂我去了,其他的人也陆续地回来了。
郭桐兴:您是什么时候用科学方法设计了中国第一座高效率的炼钢平炉?
邵象华:那是在1938年11月回到中国,南方是不能去了,就到了昆明。
郭桐兴:等于是西南大后方。
邵象华:对,因为那里有一个中央机械厂,专业的厂都叫中央。在昆明办了一个中央机械厂,虽然是暂时的,在战争时期,但还是比较专业的。
郭桐兴:机械厂之后是不是搞了一个钢铁厂?
邵象华:有一个最有名的瑞士机械厂跟中央机械厂合作,提供设备。在国外就决定让我回中央机械厂工作,因此让我先到瑞士的那个厂了解情况,进行一些工作上的联系,所以我又到了瑞士。
郭桐兴:从瑞士回来以后才办的钢铁厂?
邵象华:还没有呢,因为变化很多。
郭桐兴:邵老,您是不是能够给我们介绍一下筹办钢铁厂的事情。
邵象华: 1938年我从瑞士回来,到昆明机械厂工作了一段时间。
郭桐兴:您是什么时候筹办的这个钢铁厂呢?
邵象华:我到机械厂以后完成了一些工作,当时有很多中国的大学搬到了大后方,包括武汉大学搬到了四川,武汉大学本来没有冶金方面的专业,他们正要办一个冶金系,就提出说你是学冶金的,到四川嘉定的武汉大学,筹备冶金系。
郭桐兴:等于是创建冶金系?
邵象华:对,他们没有冶金系,跟中英公款董事会和资源委员会都联系了,因为办钢铁厂也很重要。就答应了他们,也算是一个借调的意思。所以我就离开了昆明,到了四川武汉大学。
郭桐兴:武汉大学的冶金系是您一手创建起来了?
邵象华:我开拓,但也是很短的时间。在武汉大学我建立了实验室,主要是化学方面、冶金方面的实验室。
郭桐兴:您在筹建武汉大学冶金系的时候,是不是认识了您的夫人,就是王老师。
邵象华:她是历史系的一位同学,并且是一位进步学生。(笑)我们当时比较年轻,二十几岁。
郭桐兴:二十五六岁?
邵象华:二十五岁。
郭桐兴: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
邵象华:年轻教授。
郭桐兴:肯定会引起很多女学生的注目和青睐。
邵象华:好像是这样。(笑)
郭桐兴:邵老当年不但在事业上非常有建树,非常有成就,而且在生活上,为您一生幸福的家庭生活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邵象华:很运气,都没有让我自己去找工作,都是别人来找我,这些工作也是我能做的工作。
郭桐兴:您后来是怎么筹建的钢铁厂?
邵象华:当时我是武汉大学的教授,资源委员会在重庆,也有钢铁企业,主要是一个迁建委员会大渡口钢铁厂,就是把抗战以后的那些企业,包括南方一些冶金方面的企业中原有的旧设备,搬到了重庆,办一个大渡口钢铁厂,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很难生产高质量钢材。该厂当时是资源委员会跟兵工署合办。资源委员会后来决定在四川再办一个战时需要的现代化的钢铁厂,想来想去,就找到了我。
郭桐兴:后来筹建钢铁厂。
邵象华:我到了重庆,带着老婆一同过去。我在四川,包括在昆明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中国的钢铁,所以对有些情况也有一些了解。我到资源委员会以后发现,四川那边主要是做铁锅,东西虽小,但量相当地大。我提出了一个计划,办一个炼钢厂,可以出成品,抗战也可以用。
郭桐兴:支援抗战。
邵象华:我还发现在那个地方有天然气,就是在重庆,当地人都拿来烧饭,我就想可以用天然气炼钢,用当地的铜铁做原料,后来因为天然气量很小,炼钢不够,就用煤烧成煤气做炼钢燃料。
郭桐兴:钢铁厂的平炉是您设计的?
邵象华:对。当时有好几家搞转炉,这是早期炼钢的方法之一。转炉是什么意思呢?先化了,然后放入一个能转的炉子里,它不用燃料,是用空气和铁水,空气里面有氧气,铁水里面有碳,用这个碳氧化,就变成了钢。空气转炉炼钢是采用德国的方法。德国能够大发展转炉炼钢有一个原因,他们的铁里面含磷很高,磷比碳还容易燃烧。所以用德国的这个方法,空气吹钢,可以做到温度很高。
郭桐兴:您设计的这个平炉特点是什么呢?
邵象华:国外是用了转炉炼钢,转炉的方法非常方便,第一不需要燃料,第二是设备简单,在西欧发展的也相当快。但在中国不可能,抗战的条件下办钢厂是相当的困难,资源委员会要办钢厂的时候,也有几处是用转炉的,但质量很差,事故很多,在我们的战争条件下不可能用。但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到炼出好钢,我建议资源委员会搞平炉炼钢。我这个建议,得到了资源委员会的批准。我们把四川的煤做成煤气,做炼钢燃料。
郭桐兴:平炉是在您的设计、指导下完成的?
邵象华:是我设计、建造的。
郭桐兴:也算是近代,或现代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设计的高效率的炼钢平炉。
邵象华:当时是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方法设计了这个平炉,后来搞成了,在日本投降以前就出了钢。但并不是我在中国首先采用平炉炼钢,在国外平炉很早就有了,当时中国也有一些西欧初期水平的平炉,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我提倡建的是当时国外先进水平的平炉。
郭桐兴:等于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您有了一个创新,提高了整个平炉的效率。应该说是在近代或者现代中国炼钢历史上,您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设计了中国第一座高效率的炼钢平炉的先例。
邵象华:当时建的平炉是我国唯一的高效率平炉,温度很高,同时还可以用废钢作为原料。
郭桐兴:总而言之,您为中国钢铁事业走出了一条科学的高效率的创新路子,等于是开中国高效率炼钢平炉的先河。后来您又到了鞍钢,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炼钢方面的技术人员,包括工人、技术人员、老干部等等。
邵象华:也包括一些老工人。
郭桐兴:为中国钢铁事业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从您最早的炼钢救国理想,看起来在新中国的今天已经得到了实现。现在中国的钢铁年产量已经达到了近四亿吨,从产量方面来说,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中国钢铁工业之所以有今天,也跟像您这样的钢铁冶金事业的老前辈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这里面有您的一份辛勤汗水和一份功劳。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能够请到邵老来到我们的栏目,我们表示非常感谢!我们也祝愿邵老健康长寿,生活愉快。谢谢您。
邵象华:过奖了。
郭桐兴:各位观众,我们今天的院士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看,我们在下一期院士访谈栏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