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机器米厂总店开在汉口府右街,分销店在法租界。在我开始记事的印象中,与父母在总店的时间少,与祖母住分销店的时间多。分销店开在法租界最热闹的地段,即武汉最大的火车站,大智门火车站所在的“车站路”上。商店林立,旅馆接踵,美食绝伦,特别是那耀眼的“汉口大舞台”,热闹至极,全国著名的京剧戏班子都会轮流到这里演出。分销

米店就紧邻“汉口大舞台”。

“大舞台”每散场前的半个多小时,检票员就撤了,米店的伙计就将我扛在肩上去看“白戏”。至今我喜欢听京戏和能哼上几句正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还从京剧里知道不少历史故事与知识。

祖母对我疼爱有加,照顾我的衣食住行和玩耍。我五六岁就陪祖母打二人麻将,大姐来了就打三人麻将,算来我有80多年牌龄了。武汉冬天很冷,祖母说男孩阳气重,让我给她“焐脚”暖被窝,这是一种特殊的疼爱方式。

母亲十分重视我们的学前教育,从小就教我认“字块”。就是一张张一寸半见方的小纸片,一面是图,一面是字,叫认图识字。开始时,母亲许诺认会了100个字就做狮子头吃,认会了500个字就买玩具手枪。有时和我大姐“认字玩”,用字片组词,如“上学”“看戏”“踢球”等。就这样,上小学前我就认识了几百上千字。

武汉沦陷后,法租界小学不足,武汉市商会会长贺衡夫先生的长子贺允年,在巷子里的一座较大民居,为商界同仁子女办了一所小学,叫竟成小学,有高、中、低三个班,学生二三十人。这里像私塾,又像国民小学,国文是主课,也有“自然”和“美术”。大姐元宁在高班,我在低班。

教“国文”的郑老师是一位留八字胡的晚清秀才,低班和中班学《孟子》,高班选读《古文观止》。郑老师个头不高,穿一身长袍马褂,上课时左手拿课本,右手执教鞭,从未见过他的笑脸。当时国文都是要背诵的,老师点到谁,谁就站起来背诵。打一个磕巴就敲一下手心,背完后,打过几个磕巴就敲几下手心,我有过几次这种“宝贵经历”。

我倒是觉得背诵经典课文是个非常好的经验,至今我能用上一句半句的古文与诗词,皆拜小学背诵《孟子》,以后背诵《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课文所赐。“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些经典名句我现在还是张口就来,终生不忘。

初中是在法租界法国天主教教会办的法汉中学②念的,离家不远,是当时武汉市最好的中学之一。教会学校管教很严,见到老师要鞠躬,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课堂发言必须举手,课外两手不许插在裤兜里。一个班有二三十名学生,管我们班的班主任是张修士。春夏秋冬他穿的都是盖过鞋面的黑色长袍,胸前有一白色胶板,项上的“十字

架”就垂放在白胶板前,形象端庄严肃。

他中等身材,清瘦,双目有神,善言,训起学生来让人心服口服。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上课时手上总掐捏着一小截粉笔头,若哪个学生听课走神或有小动作,粉笔头马上就会飞砸在身上,从不失手。凡张修士上课,课堂秩序总是极好。法汉中学的课程除了国文与算术,还有自然、常识、法文和体育等,是法国天主教会办的正规初中教育。

初中时我喜欢打乒乓球,球台少,学生多,要靠下课后“占台子”。上午和下午放学后都是宝贵的打球时间,如果玩晚了,母亲就会找到学校来,回家罚写字或下午不许出去玩。一次自知晚了,拔腿往家里跑,不料小雨路滑,摔了个“大马趴”。站起身一摸,门牙被磕碎了半截。母亲心疼坏了,一面热敷上医院,一面嘱咐我说:“以后我不去学校找你了,球打

晚了回家也不要跑,不罚你就是了。”儿子是妈的心头肉。

1944年,初二开学不久,因武汉大轰炸而学校停课,我们全家迁到武汉乡下“躲轰炸”。这天早晨,全家人带着细软,乘车汉阳马沧湖的一个码头登上木船,两个船工划了三个多小时才登岸,住在姚家岭的车湾。从此开始近一年的乡下生活。

江汉平原湖多、水多、水草多,水草是农村的主要燃料。晒干后的水草堆在院子的棚下,一人手持用粗藤条弯成弓形,后面带有一个能够转动的把手器具;另一人坐在草堆旁,将草捋成碗口粗的草把,挂在弓形器上,随着弓形器手柄的转动,草把就如绳索般地被拧紧。坐在下面的人不断续草,可以拧到一两米长,然后弯结成一个8字形的粗大草麻花,叫“把子”,放在灶膛里很好烧,上火很快。我喜欢干这种活计,十三四岁的小伙子,也该帮家里干点活了。我更喜欢在湖水退去后,光着脚,拿着脸盆和布兜,在一汪一汪的浅水洼里摸小鱼小虾。拿回家给母亲腌制,特别好吃下饭。

最不能忘的是农村过年。一进腊月,过年气氛就上来了。腊八开始,家家轮流宰猪,腌肉、做灌肠、磨“吊浆”、打糍粑、蒸年糕、摊豆丝,准备各种吃食;买年画,写春联,贴窗花,掸拂尘,以及腊月廿三摆寸金糖,送灶王爷上天等。孩子们最盼的是除夕夜放鞭炮、磕头拿红包、吃团年饭守岁;过大年时的拜年、串门、看大戏等,比城里过年热闹多了。

我和姊妹们边玩要边帮家里做点事,但是对学校布置的作业,母亲监督得很紧。有时白天玩得太累,晚上还要在小油灯下做作业,常常是做着做着,歪在床上就睡着了。乡下没有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也没有警报声和烦人的战事消息。尽管是战争时期,好在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躲轰炸的农村生活,倒给我留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生活记忆。可惜那时太小,尚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1945年日本投降,全家由乡下回汉口不久,法汉中学秋季也要开学了。报到时我交上了老师半年前布置的作业,负责报到的老师仔细看了后说:“你就上初三吧”。回家告诉父母和大姐,他们都很高兴,说我“跳班”了。其实是,三步并成两步走,影响了我初中的学习根底。初三这一年,我还真是扎扎实实地念了一年书。

非常感谢我校人事处副处长张远帆同志,他为了我的“采集工程”,2014年夏到武汉我的旧居和曾就读的两所中学收集到丰富资料,还与家姐元宁访谈三个多小时,整理编写了近两万字的材料。远帆同志在前汉口法汉中学“采集”时,居然找到了我68年前的初三毕业成绩单①.成绩是:公民85分、国文78分、作文80分、英语90分、代数80分、几何82分、三角84、物理60分、历史94分、地理97分、劳作80分、图画75分、音乐75分、体育80分,平均81.4分,全班55人中排第6名。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其实,一个小男孩,对考第几名会全不在意,在意的是及格和不及格。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初二没正规上学,却有较多时间看“闲书”。《精忠岳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看了不少,心中留了许多英雄偶像,诸葛亮、关云长、岳飞、武松等。英雄主义对小男孩是必须的,但是也埋下了“祸根”,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我可没少检讨我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另外,从表兄和大姐那里也能看到《三字经》《朱子家训》《增广贤现文》《二十四孝》《列女传》等。什么“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皆有恻隐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善孝为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类的概念满脑子都是。母亲给我讲故事,我总是会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回想起来,我幼时自

觉和不自觉地深受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对我人生观的形成作用很大。

幸福童年

日期:2022-04-06

父亲的机器米厂总店开在汉口府右街,分销店在法租界。在我开始记事的印象中,与父母在总店的时间少,与祖母住分销店的时间多。分销店开在法租界最热闹的地段,即武汉最大的火车站,大智门火车站所在的“车站路”上。商店林立,旅馆接踵,美食绝伦,特别是那耀眼的“汉口大舞台”,热闹至极,全国著名的京剧戏班子都会轮流到这里演出。分销

米店就紧邻“汉口大舞台”。

“大舞台”每散场前的半个多小时,检票员就撤了,米店的伙计就将我扛在肩上去看“白戏”。至今我喜欢听京戏和能哼上几句正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还从京剧里知道不少历史故事与知识。

祖母对我疼爱有加,照顾我的衣食住行和玩耍。我五六岁就陪祖母打二人麻将,大姐来了就打三人麻将,算来我有80多年牌龄了。武汉冬天很冷,祖母说男孩阳气重,让我给她“焐脚”暖被窝,这是一种特殊的疼爱方式。

母亲十分重视我们的学前教育,从小就教我认“字块”。就是一张张一寸半见方的小纸片,一面是图,一面是字,叫认图识字。开始时,母亲许诺认会了100个字就做狮子头吃,认会了500个字就买玩具手枪。有时和我大姐“认字玩”,用字片组词,如“上学”“看戏”“踢球”等。就这样,上小学前我就认识了几百上千字。

武汉沦陷后,法租界小学不足,武汉市商会会长贺衡夫先生的长子贺允年,在巷子里的一座较大民居,为商界同仁子女办了一所小学,叫竟成小学,有高、中、低三个班,学生二三十人。这里像私塾,又像国民小学,国文是主课,也有“自然”和“美术”。大姐元宁在高班,我在低班。

教“国文”的郑老师是一位留八字胡的晚清秀才,低班和中班学《孟子》,高班选读《古文观止》。郑老师个头不高,穿一身长袍马褂,上课时左手拿课本,右手执教鞭,从未见过他的笑脸。当时国文都是要背诵的,老师点到谁,谁就站起来背诵。打一个磕巴就敲一下手心,背完后,打过几个磕巴就敲几下手心,我有过几次这种“宝贵经历”。

我倒是觉得背诵经典课文是个非常好的经验,至今我能用上一句半句的古文与诗词,皆拜小学背诵《孟子》,以后背诵《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课文所赐。“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些经典名句我现在还是张口就来,终生不忘。

初中是在法租界法国天主教教会办的法汉中学②念的,离家不远,是当时武汉市最好的中学之一。教会学校管教很严,见到老师要鞠躬,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课堂发言必须举手,课外两手不许插在裤兜里。一个班有二三十名学生,管我们班的班主任是张修士。春夏秋冬他穿的都是盖过鞋面的黑色长袍,胸前有一白色胶板,项上的“十字

架”就垂放在白胶板前,形象端庄严肃。

他中等身材,清瘦,双目有神,善言,训起学生来让人心服口服。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上课时手上总掐捏着一小截粉笔头,若哪个学生听课走神或有小动作,粉笔头马上就会飞砸在身上,从不失手。凡张修士上课,课堂秩序总是极好。法汉中学的课程除了国文与算术,还有自然、常识、法文和体育等,是法国天主教会办的正规初中教育。

初中时我喜欢打乒乓球,球台少,学生多,要靠下课后“占台子”。上午和下午放学后都是宝贵的打球时间,如果玩晚了,母亲就会找到学校来,回家罚写字或下午不许出去玩。一次自知晚了,拔腿往家里跑,不料小雨路滑,摔了个“大马趴”。站起身一摸,门牙被磕碎了半截。母亲心疼坏了,一面热敷上医院,一面嘱咐我说:“以后我不去学校找你了,球打

晚了回家也不要跑,不罚你就是了。”儿子是妈的心头肉。

1944年,初二开学不久,因武汉大轰炸而学校停课,我们全家迁到武汉乡下“躲轰炸”。这天早晨,全家人带着细软,乘车汉阳马沧湖的一个码头登上木船,两个船工划了三个多小时才登岸,住在姚家岭的车湾。从此开始近一年的乡下生活。

江汉平原湖多、水多、水草多,水草是农村的主要燃料。晒干后的水草堆在院子的棚下,一人手持用粗藤条弯成弓形,后面带有一个能够转动的把手器具;另一人坐在草堆旁,将草捋成碗口粗的草把,挂在弓形器上,随着弓形器手柄的转动,草把就如绳索般地被拧紧。坐在下面的人不断续草,可以拧到一两米长,然后弯结成一个8字形的粗大草麻花,叫“把子”,放在灶膛里很好烧,上火很快。我喜欢干这种活计,十三四岁的小伙子,也该帮家里干点活了。我更喜欢在湖水退去后,光着脚,拿着脸盆和布兜,在一汪一汪的浅水洼里摸小鱼小虾。拿回家给母亲腌制,特别好吃下饭。

最不能忘的是农村过年。一进腊月,过年气氛就上来了。腊八开始,家家轮流宰猪,腌肉、做灌肠、磨“吊浆”、打糍粑、蒸年糕、摊豆丝,准备各种吃食;买年画,写春联,贴窗花,掸拂尘,以及腊月廿三摆寸金糖,送灶王爷上天等。孩子们最盼的是除夕夜放鞭炮、磕头拿红包、吃团年饭守岁;过大年时的拜年、串门、看大戏等,比城里过年热闹多了。

我和姊妹们边玩要边帮家里做点事,但是对学校布置的作业,母亲监督得很紧。有时白天玩得太累,晚上还要在小油灯下做作业,常常是做着做着,歪在床上就睡着了。乡下没有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也没有警报声和烦人的战事消息。尽管是战争时期,好在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躲轰炸的农村生活,倒给我留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生活记忆。可惜那时太小,尚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1945年日本投降,全家由乡下回汉口不久,法汉中学秋季也要开学了。报到时我交上了老师半年前布置的作业,负责报到的老师仔细看了后说:“你就上初三吧”。回家告诉父母和大姐,他们都很高兴,说我“跳班”了。其实是,三步并成两步走,影响了我初中的学习根底。初三这一年,我还真是扎扎实实地念了一年书。

非常感谢我校人事处副处长张远帆同志,他为了我的“采集工程”,2014年夏到武汉我的旧居和曾就读的两所中学收集到丰富资料,还与家姐元宁访谈三个多小时,整理编写了近两万字的材料。远帆同志在前汉口法汉中学“采集”时,居然找到了我68年前的初三毕业成绩单①.成绩是:公民85分、国文78分、作文80分、英语90分、代数80分、几何82分、三角84、物理60分、历史94分、地理97分、劳作80分、图画75分、音乐75分、体育80分,平均81.4分,全班55人中排第6名。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其实,一个小男孩,对考第几名会全不在意,在意的是及格和不及格。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初二没正规上学,却有较多时间看“闲书”。《精忠岳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看了不少,心中留了许多英雄偶像,诸葛亮、关云长、岳飞、武松等。英雄主义对小男孩是必须的,但是也埋下了“祸根”,新中国成立后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我可没少检讨我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另外,从表兄和大姐那里也能看到《三字经》《朱子家训》《增广贤现文》《二十四孝》《列女传》等。什么“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皆有恻隐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善孝为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类的概念满脑子都是。母亲给我讲故事,我总是会问:“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回想起来,我幼时自

觉和不自觉地深受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对我人生观的形成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