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被列为中国科协组织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一批采集对象,感到非常光荣。我的父亲在南京金陵大学医学院学医,毕业后被聘到上海杨树浦的工业医院工作。后因工业医院停业,我父亲自己开业,逐渐建立了沪东医院。因此我是在上海出生和长大的。
我小时候,就住在杨树浦,和医院在一起。父母每天都忙于医院的工作,我也是在医院长成的,亲眼目睹他们辛勤地给予杨树浦一带的工人医疗服务,印象深刻,因此很早就有学医的志向。因为我们家住在沪东公社附近,我5岁的时候就进入沪东公社上小学,一直读到初中二年级才离开。当时沪东公社的小学和现在很像,也是6年制,课程主要有国文、数学、
自然等。在初中二年级,我转到沪江大学附属中学,直到高中毕业。因此从初中起,一直住校学习,养成独立、不依靠父母亲的学习和生活本领。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有外教了,是一名美国老师。当时我父亲还怕我们的英语跟不上,有个暑假他给我和我姐姐请了一位美籍华人给我们补习英语,因此,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在后来的学医过程中特别有体会。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好好学习一门外语,如英语,毕竟在目前,英、美的科学发展比我们早,科学人才比我们多,因此最新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先用英语发表的,而且,如果能用英语书写自己的临床和研究成果也可在国外杂志发表,赢得国际承认。
沪江大学附属中学管理很严,我们都是住校,两个星期才可以回家一次。当时这个学校有很多学生是有钱人的孩子。在学校时,周末有学生跳墙出去玩,而我从来不敢,一方面是家里管得很严,我的零用钱很有限,仅为一元;另一方面是我对那些娱乐不太有兴趣,也许是从小在医院长大的缘故。虽然我不会饮酒、跳舞,但是我很擅长玩,对体育方面也很有兴趣,很多运动项目我很快就学会,比如跳绳、荡秋千、走浪木、踢毽子、单双杠、踢足球、打乒乓球、排球、网球等,都玩得很不错,而且也注意平时拉弹簧锻炼。
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国立上海医学院。当时考上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也许就是因为家里父母都在医院,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里几乎没有过学习其他专业的想法。不过由于当时医学院很难考,所以我给自己想了一条退路,如果考不上上医就考沪江大学化学系,因为我对化学还是挺感兴趣的。结果我考上了,所以就这样一直从事医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即现在的华山医院、中山医院急症外科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总医院、304医院等单位从事普外科、创伤外科、烧伤外科等相关科室的工作。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医疗队、成昆铁路修路医疗队、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医疗队、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救治工作,二次参加农村医疗队等,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工作经历为我外科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了解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颜福庆院长的谆谆教导,校训“正谊明道”以及诸位前期临床老师如应元岳、吴在东、乐文照、邵幼善、沈克非、黄家驷等的教诲,不论外科学临床的知识、手术操作、手术前后的医疗措施以及科学道德,还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操守,都得之于诸位前辈和老师的谆谆教导。
新中国成立后,又受党的培养,从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到奉命参加战伤和大灾难救死扶伤的工作和培养年轻医生的工作,又进行了有关创伤、烧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因此,目前我本人有一些对烧、创伤的诊断、并发症发病机制等的治疗经验和成果,都要归功于党和老师们的培养,所以应该感谢党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但从上世纪末,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头发仅存白发一圈,冠状动脉内已放置五个支架,支撑着心脏的功能,行动已开始蹒跚,记忆极速衰退。所幸与我工作多年的较年轻的同志已出人头地,在医学领域已稍有成就,并取得应有的名望可聊以自慰,但还不甘心蹉跎仅剩的时日,无所作为。目前在创、烧伤的治疗和康复的领域里,还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亟须由从事这方面的中、青年的医务人员来进行研究和实施。我亟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青壮年同志的努力下,可使绝大多数的患者能在伤后获得更良好的治疗,以及在治愈后能够拥有优越的生活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造福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实现“中国梦”。是为序。
盛志勇
我有幸被列为中国科协组织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一批采集对象,感到非常光荣。我的父亲在南京金陵大学医学院学医,毕业后被聘到上海杨树浦的工业医院工作。后因工业医院停业,我父亲自己开业,逐渐建立了沪东医院。因此我是在上海出生和长大的。
我小时候,就住在杨树浦,和医院在一起。父母每天都忙于医院的工作,我也是在医院长成的,亲眼目睹他们辛勤地给予杨树浦一带的工人医疗服务,印象深刻,因此很早就有学医的志向。因为我们家住在沪东公社附近,我5岁的时候就进入沪东公社上小学,一直读到初中二年级才离开。当时沪东公社的小学和现在很像,也是6年制,课程主要有国文、数学、
自然等。在初中二年级,我转到沪江大学附属中学,直到高中毕业。因此从初中起,一直住校学习,养成独立、不依靠父母亲的学习和生活本领。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有外教了,是一名美国老师。当时我父亲还怕我们的英语跟不上,有个暑假他给我和我姐姐请了一位美籍华人给我们补习英语,因此,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在后来的学医过程中特别有体会。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好好学习一门外语,如英语,毕竟在目前,英、美的科学发展比我们早,科学人才比我们多,因此最新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先用英语发表的,而且,如果能用英语书写自己的临床和研究成果也可在国外杂志发表,赢得国际承认。
沪江大学附属中学管理很严,我们都是住校,两个星期才可以回家一次。当时这个学校有很多学生是有钱人的孩子。在学校时,周末有学生跳墙出去玩,而我从来不敢,一方面是家里管得很严,我的零用钱很有限,仅为一元;另一方面是我对那些娱乐不太有兴趣,也许是从小在医院长大的缘故。虽然我不会饮酒、跳舞,但是我很擅长玩,对体育方面也很有兴趣,很多运动项目我很快就学会,比如跳绳、荡秋千、走浪木、踢毽子、单双杠、踢足球、打乒乓球、排球、网球等,都玩得很不错,而且也注意平时拉弹簧锻炼。
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国立上海医学院。当时考上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也许就是因为家里父母都在医院,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里几乎没有过学习其他专业的想法。不过由于当时医学院很难考,所以我给自己想了一条退路,如果考不上上医就考沪江大学化学系,因为我对化学还是挺感兴趣的。结果我考上了,所以就这样一直从事医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即现在的华山医院、中山医院急症外科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总医院、304医院等单位从事普外科、创伤外科、烧伤外科等相关科室的工作。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医疗队、成昆铁路修路医疗队、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医疗队、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救治工作,二次参加农村医疗队等,各种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工作经历为我外科手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了解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颜福庆院长的谆谆教导,校训“正谊明道”以及诸位前期临床老师如应元岳、吴在东、乐文照、邵幼善、沈克非、黄家驷等的教诲,不论外科学临床的知识、手术操作、手术前后的医疗措施以及科学道德,还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操守,都得之于诸位前辈和老师的谆谆教导。
新中国成立后,又受党的培养,从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到奉命参加战伤和大灾难救死扶伤的工作和培养年轻医生的工作,又进行了有关创伤、烧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因此,目前我本人有一些对烧、创伤的诊断、并发症发病机制等的治疗经验和成果,都要归功于党和老师们的培养,所以应该感谢党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但从上世纪末,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头发仅存白发一圈,冠状动脉内已放置五个支架,支撑着心脏的功能,行动已开始蹒跚,记忆极速衰退。所幸与我工作多年的较年轻的同志已出人头地,在医学领域已稍有成就,并取得应有的名望可聊以自慰,但还不甘心蹉跎仅剩的时日,无所作为。目前在创、烧伤的治疗和康复的领域里,还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亟须由从事这方面的中、青年的医务人员来进行研究和实施。我亟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些青壮年同志的努力下,可使绝大多数的患者能在伤后获得更良好的治疗,以及在治愈后能够拥有优越的生活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造福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实现“中国梦”。是为序。
盛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