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

日期:2016-07-25

1928年3月22日出生于浙江镇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西医结合虚症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药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及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杂志副总编。曾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医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及医院学位和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委员,卫生部中药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2019年3月7日7时2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发现肾阳虚证病人,其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经补肾中药治疗可以恢复正常。这一结果得到国内7个省市以及日本高雄医院等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通过对同病异证组进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对比研究,推论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这一成果的意义是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通过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唯有补肾药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脑的双氢睾酮亲和力及CRF基因的表达,对肾阳虚证达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将主要调节中枢定位在下丘脑提出多方面的有力证据。将肾阳虚研究的结论用于治疗隐性阿狄森氏病,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为长期用激素的哮喘患者撤除激素,防治慢性气管炎,减轻激素副作用等均能提高疗效。

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肾的研究等6部中西医结合学术专著。1979 年获全国医学卫生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1、1983、1985 和1987年分别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多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992 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共计16 项。1996 年还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以民间形式对国际上所取得的中医药重大成果并达到首创与公认的开拓者进行奖励的广州仲景中医药杰出成果奖。多次应邀赴日本、香港、澳州讲学与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 名,硕士研究生7 名,现正指导博士后研究生1 名。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简介

日期:2016-07-25

1928年3月22日出生于浙江镇海。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会副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西医结合虚症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药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及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杂志副总编。曾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医教研室主任,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脏象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及医院学位和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评议委员,卫生部中药审评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2019年3月7日7时22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1岁

率先对中医称为命门之火的肾阳进行研究,发现肾阳虚证病人,其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尿17-羟皮质类固醇值明显低下,经补肾中药治疗可以恢复正常。这一结果得到国内7个省市以及日本高雄医院等研究单位的重复与公认。通过对同病异证组进行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对比研究,推论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这一成果的意义是首次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通过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唯有补肾药才能作用并提高下丘脑的双氢睾酮亲和力及CRF基因的表达,对肾阳虚证达到能定性、定量以至将主要调节中枢定位在下丘脑提出多方面的有力证据。将肾阳虚研究的结论用于治疗隐性阿狄森氏病,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为长期用激素的哮喘患者撤除激素,防治慢性气管炎,减轻激素副作用等均能提高疗效。

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肾的研究等6部中西医结合学术专著。1979 年获全国医学卫生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1、1983、1985 和1987年分别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多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992 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共计16 项。1996 年还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以民间形式对国际上所取得的中医药重大成果并达到首创与公认的开拓者进行奖励的广州仲景中医药杰出成果奖。多次应邀赴日本、香港、澳州讲学与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 名,硕士研究生7 名,现正指导博士后研究生1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