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

1996年

日期:2017-08-23

1月16日,在天竺苑参加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会,博士点开始考虑按一级学科来评选。

1月19日,中科院邀请参加“八五”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材料表、界面和大分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的验收会议。

1月23日,赴上海参加宝山钢铁公司发展战略讨论会。

4月12日,赴上海访问同济大学。16日,在同济大学做“化学科学的继往开来”报告。

5月21-24日,赴沈阳参加辽宁省政协讨论科技兴省的会议。

5月26日,在中科院客座公寓参加中国化学会召开的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全体会议。

6月3-8日,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

6月21日,接待来北京大学讲学的美国天主教大学的丘应楠。

7月29-31日,攀登项目——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验收。

7月,主编的《中国科技专家传略·理学篇·化学卷2》出版。

8月2日,赴美国洛杉矶。

8月8-14日,参加在西雅图召开的第17届IUCr大会的开幕式。27日访问美国波士顿科学馆。

8月20日,为攀登项目——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的验收做准备,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

9月14日,会见Amgen公司的林富坤夫妇。

9月15日,会见加州理工学院的陈长谦夫妇。

9月25日,中科院化学所举行建所四十周年庆祝会,前往祝贺并讲话。

10月5日,与宋心琦、刘啸天、华彤文和张泽莹讨论《化学与社会》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10月9-12日,攀登项目——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验收。

10月17日,在北京接受何梁何利化学奖。

10月25日,被聘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0月28日,赴上海有机所参加了生命有机和有机合成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会议。

11月14日,赴杭州浙江大学参加“高校21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与国家教委科技委管理学部同人一起讨论大学改革问题,为高校科技系统21世纪发展战略研究立项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思路。

12月5日,国家教委聘请其担任“第一届韩中青年学术奖”中方审议委员会委员。27日,参加在凯宾斯基饭店举行的中韩青年学术奖颁奖仪式。

12月13-17日,赴深圳大学参加“内地同香港地区大学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研讨会”,提出今后加强两地高校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可采取的合作内容和模式、实施措施及其有关政策性建议等,从而推动两地高校合作和交流更加有效地向前发展。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1996年

日期:2017-08-23

1月16日,在天竺苑参加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会,博士点开始考虑按一级学科来评选。

1月19日,中科院邀请参加“八五”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材料表、界面和大分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的验收会议。

1月23日,赴上海参加宝山钢铁公司发展战略讨论会。

4月12日,赴上海访问同济大学。16日,在同济大学做“化学科学的继往开来”报告。

5月21-24日,赴沈阳参加辽宁省政协讨论科技兴省的会议。

5月26日,在中科院客座公寓参加中国化学会召开的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全体会议。

6月3-8日,参加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

6月21日,接待来北京大学讲学的美国天主教大学的丘应楠。

7月29-31日,攀登项目——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验收。

7月,主编的《中国科技专家传略·理学篇·化学卷2》出版。

8月2日,赴美国洛杉矶。

8月8-14日,参加在西雅图召开的第17届IUCr大会的开幕式。27日访问美国波士顿科学馆。

8月20日,为攀登项目——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的验收做准备,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

9月14日,会见Amgen公司的林富坤夫妇。

9月15日,会见加州理工学院的陈长谦夫妇。

9月25日,中科院化学所举行建所四十周年庆祝会,前往祝贺并讲话。

10月5日,与宋心琦、刘啸天、华彤文和张泽莹讨论《化学与社会》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10月9-12日,攀登项目——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验收。

10月17日,在北京接受何梁何利化学奖。

10月25日,被聘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10月28日,赴上海有机所参加了生命有机和有机合成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会议。

11月14日,赴杭州浙江大学参加“高校21世纪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与国家教委科技委管理学部同人一起讨论大学改革问题,为高校科技系统21世纪发展战略研究立项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思路。

12月5日,国家教委聘请其担任“第一届韩中青年学术奖”中方审议委员会委员。27日,参加在凯宾斯基饭店举行的中韩青年学术奖颁奖仪式。

12月13-17日,赴深圳大学参加“内地同香港地区大学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研讨会”,提出今后加强两地高校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方面可采取的合作内容和模式、实施措施及其有关政策性建议等,从而推动两地高校合作和交流更加有效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