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先进技术被应用于制造武器的警示,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很快把光学玻璃研制技术提到“军事要害技术”(王大珩语)的高度,并加以强化研究和发展。1942年春的一天,正在谢菲尔徳大学做玻璃光学性质研究博士论文的王大珩,偶然得到一个消息,他在帝国学院时的英国同学汉德(W.C.Hynde,由昌司公司委派到帝国学院进修)告诉他,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实验部急需找一位实验物理师,专职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究,汉徳认为王大珩符合应用光学专业的应聘条件,问王大珩愿不愿意去伯明翰就任。
想不到,就是这个偶然间的消息,决定了王大珩一生的事业。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技术啊!。
王大珩听了消息后,第一感觉这是难得的机遇,很希望能学到制造光学玻璃的真实本领、同时想到了祖国需要这种技术。但是还有一点,他一定会想到却没有说,那就是放弃在读的博士学位去做技术产品开发,毕竟是一次重大改变,于个人、于将来,会遇到些什么情况?事情难以预料。
事实是,王大珩很快拿定了主意,并且带着意向先去见博士论文导师特纳征求意见。老师听后颇觉意外,甚至对这名聪慧、有创造性思维的中国学生直说了惋惜的话、不过,老师还是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就这样,1942年4月,王大珩受聘于昌司公司实验部,做了长达5年的实验物理师。这件事本不一般,5年也不是短时间,而在从不习惯多谈自己的王大珩笔下,却是如此简略和平常:
为了国家将来需要而放弃在读博士学位,王大珩向来认为是不值得挂在嘴上的平常事,因而学界知者不多,能理解其中大义的更少。但有一个人几十年一直很钦佩王大珩的决断,并且从内心发出真是难得的赞誉,这个人是钱三强。钱三强和王大珩是相知基深的同学和挚友,他们小学(1921-1922年)在孔德是同学,在清华物理系(1932-1936年)又同班,毕业后分别到法国和英国留学,还共同经历了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苦。
钱三强所以特别理解王大珩,还因为他本人与中国学位制的一个历史情结。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钱三强率领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作了几个月的考察,归来就积极主张搞中国的学位制,因为客观形势和学界意见分歧、他的计划搁浅了;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决定实行学位制,钱三强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胡乔木,副主任还有多人)。虽然是一项兼职,但钱三强很上心把它当正业去做,因为他认为,建立自己的学位制,实质上应该看作是在人才培养上消除半封建半殖民地痕迹的一个内容。(钱三强语)。
他为了国家将来需要,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在那个时候真是难得。事实上,没有博士学位的王大珩,在当年回国时真能感觉到没有博士学位;对个人的不利影响;。与获得博士学位同时间回国的钱三强、彭桓武相比较,明显遭受了某种“冷遇”。彭桓武在爱丁堡先后受到国内中央研究院、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的邀聘,钱三强在巴黎曾经有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发来聘函;还有王应睐,他1938年和王大珩同船抵英求学,以《估测可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烟碱酸的化学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5年他就被中央大学聘请回国作了生化教授;而从许多可查的历史材料和自述证实,可以说王大珩是;不请;而自己主动回国的,并且回国后一度各处奔波找寻工作单位。
这样的现实情况,相信王大珩也会心知肚明,但他从未流露一丝悔意,更没有说过标榜自己的话,他留下的只有这样简短朴实的一段文字:为了能学到制造光学玻璃的真实本领,我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机,经汉徳先生的推荐,离开学校,到昌司玻璃公司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先进技术被应用于制造武器的警示,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很快把光学玻璃研制技术提到“军事要害技术”(王大珩语)的高度,并加以强化研究和发展。1942年春的一天,正在谢菲尔徳大学做玻璃光学性质研究博士论文的王大珩,偶然得到一个消息,他在帝国学院时的英国同学汉德(W.C.Hynde,由昌司公司委派到帝国学院进修)告诉他,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实验部急需找一位实验物理师,专职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究,汉徳认为王大珩符合应用光学专业的应聘条件,问王大珩愿不愿意去伯明翰就任。
想不到,就是这个偶然间的消息,决定了王大珩一生的事业。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技术啊!。
王大珩听了消息后,第一感觉这是难得的机遇,很希望能学到制造光学玻璃的真实本领、同时想到了祖国需要这种技术。但是还有一点,他一定会想到却没有说,那就是放弃在读的博士学位去做技术产品开发,毕竟是一次重大改变,于个人、于将来,会遇到些什么情况?事情难以预料。
事实是,王大珩很快拿定了主意,并且带着意向先去见博士论文导师特纳征求意见。老师听后颇觉意外,甚至对这名聪慧、有创造性思维的中国学生直说了惋惜的话、不过,老师还是尊重了学生的意愿。
就这样,1942年4月,王大珩受聘于昌司公司实验部,做了长达5年的实验物理师。这件事本不一般,5年也不是短时间,而在从不习惯多谈自己的王大珩笔下,却是如此简略和平常:
为了国家将来需要而放弃在读博士学位,王大珩向来认为是不值得挂在嘴上的平常事,因而学界知者不多,能理解其中大义的更少。但有一个人几十年一直很钦佩王大珩的决断,并且从内心发出真是难得的赞誉,这个人是钱三强。钱三强和王大珩是相知基深的同学和挚友,他们小学(1921-1922年)在孔德是同学,在清华物理系(1932-1936年)又同班,毕业后分别到法国和英国留学,还共同经历了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之苦。
钱三强所以特别理解王大珩,还因为他本人与中国学位制的一个历史情结。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钱三强率领科学家代表团赴苏联作了几个月的考察,归来就积极主张搞中国的学位制,因为客观形势和学界意见分歧、他的计划搁浅了;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决定实行学位制,钱三强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胡乔木,副主任还有多人)。虽然是一项兼职,但钱三强很上心把它当正业去做,因为他认为,建立自己的学位制,实质上应该看作是在人才培养上消除半封建半殖民地痕迹的一个内容。(钱三强语)。
他为了国家将来需要,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在那个时候真是难得。事实上,没有博士学位的王大珩,在当年回国时真能感觉到没有博士学位;对个人的不利影响;。与获得博士学位同时间回国的钱三强、彭桓武相比较,明显遭受了某种“冷遇”。彭桓武在爱丁堡先后受到国内中央研究院、清华大学、云南大学的邀聘,钱三强在巴黎曾经有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发来聘函;还有王应睐,他1938年和王大珩同船抵英求学,以《估测可溶性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烟碱酸的化学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5年他就被中央大学聘请回国作了生化教授;而从许多可查的历史材料和自述证实,可以说王大珩是;不请;而自己主动回国的,并且回国后一度各处奔波找寻工作单位。
这样的现实情况,相信王大珩也会心知肚明,但他从未流露一丝悔意,更没有说过标榜自己的话,他留下的只有这样简短朴实的一段文字:为了能学到制造光学玻璃的真实本领,我毅然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机,经汉徳先生的推荐,离开学校,到昌司玻璃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