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主要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作为一门科学,现代意义上的海浪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障盟军诺曼底登陆而开展的海浪预报,挪威的H.U.斯韦尔德鲁普和美国的W.H.蒙克是这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中国的海浪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启了艰难的探索之路,本传记的主人公-文圣常便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他创立了中国的海浪学这一物理海洋学学科分支。
文圣常,河南光山县人,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名誉主编。
文圣常出生于1921年,他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考验。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每个人的命运都跌宕起伏,但文圣常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赴美进修,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一路前行,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从一位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学识渊博的青年才俊。
1946年初,在赴美进修的航船上,途经太平洋时,他被波涛汹涌的场最所震撼,在赞叹大自然强大威力的同时,脑海中闪现出一丝灵光——这滚滚的波涛何尝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呢?他从此萌生了研究海浪的想法。这偶然间进发出的念头竟成为他持久为之奋斗、奉献的伟大事业。这则有趣的小故事也成为中国海浪研究开始萌芽的源头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交通不便、信息匮乏,从事海浪研究毫无经验可以借鉴,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文圣常不屈服于困难和阻力,持之以恒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历经7年的艰苦辗转与求索,终于抵达青岛,在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赫崇本教授的邀约之下进入山东大学海洋系,由此正式开始了搏浪弄潮、勇攀高峰的研究与探索之路。从普遍风浪谱、涌浪谱的问世,到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海浪计算及预报方法的创新,再到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在丰富着中国海浪研究体系的同时,也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浪学者刮目相看,日本学者鸟羽良明称赞其成果是“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文圣常倾尽丹心育桃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我国第一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海洋学研究生孙孚、获得具有大气科学界诺贝尔奖之誉的“罗斯贝奖”的气象学家王斌等皆是他的学生。教学之余,他还潜心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了《海浪原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两本专著,赢得了“全球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盛誉。
回望文圣常的学术成长之路,有太多值得探究和深思的地方。在风雨激荡的年代里,他是如何坚持科研目标不动摇的?艰难困苦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对他的科研来说是福还是祸?他文理兼通的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他对工作的热爱缘何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几十年来支撑他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贡献的信念又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海浪学大师,大家对其成长、成才与成功之路充满了好奇。本着教化今人、启迪来者的目的,中国海洋大学于2014年12月承接了“文圣常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
文圣常院士一向是谦虚、低调的,他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做出什么重大的贡献、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予他的关心与照顾大多,他回馈的还不够,所以一直不你地从事着力所能及的工作。老科学家学木成长资料买集工程刚启动之时,文圣常被中国科协列为第一批采集对象。2012年3月,当学校领导就这一工作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明确表示不参加,认为自己的工作达不到被采集的要求,觉得自己最早不是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属于“半路出家”,不具备典型性,应该把这一机会留给做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家。后来,学校领导只好尊重他的意见,将这件事暂时搁置下来。2014年年末,学校领导再一次就此事征求他的意见,并向他详细阐明了开展此项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告诉他不是为了突出宣传他个人,而是以点带面,通过对他的学术成长历程的梳理和总结来展现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海洋学者为人治学的特点和赤诚报国的情怀,从而为今后海洋人才的培养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提供参考和借鉴。还特别告诉他,这不是学校行为,而是国家层面要求开展的工作,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文圣常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特别强,闻此信息,他才终于同意开展采集工作,并表示会积极配合。同时,他也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拟将我的学术成长经历纳入采集工程中,我深感惭愧和感谢;二是采集工作繁重,向参与工作的同志们致以敬意;三是在采集和整理材料过程中,请注意避免拔高的倾向。”好事总是多磨,历经一番曲折,文圣常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终于拉开了序幕。
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相关。所以,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很大,自然而然就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和特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对于文圣常院士学术成长历程的探究也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而不是单纯地聚焦于他个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和资料整理。采集小组以时间为主线,从他出生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地梳理和探究不同社会条件和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对文圣常成长与成才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学术思想体系由初建到发展完善、再到成熟的历程做了比较细致的探究;并重点从他的家庭环境、师承关系、辗转经历、朋友群体、选择转折、为人治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搜集和整理,力求客观、系统地展现文圣常院士的学术成长之路。
采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口述访谈资料的采集。首先对文圣常院士本人进行采访,他是所有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特别是其早期的经历除了零星的文字记载以外,几乎已没有在世的见证者,所以他本人的回忆和讲述尤为宝贵。此外,还对他的同事、朋友、学生进行了采访,从旁观者的视角展现文圣常院士为人治学的特点与精神。在这一工作中,年逾九旬的文圣常院士两次配合我们的访谈,尽管听力、视力均已下降,但他每次都坚持做完两个小时的采访。在采访中,只要一听是为文圣常院士的事而来,他的同事、朋友、学生等都全力配合和支持我们的工作,给予我们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二是实物资料的采集。重点搜集文圣常院士的读书笔记、科研记录、论文手稿、书籍著作、个人日记、荣誉证书、聘书、档案履历和照片,以及他使用或发明的科研仪器、设备工具等。两年多的时间里,采集小组循着文圣常院士生活、求学和工作的轨迹,行程20000多千米,辗转于光山、武汉、乐山、重庆、长沙、上海、南宁、北京、哈尔滨和青岛等多个城市和地区,采访30余人,录制音频资料达1300余分钟,拍摄视频资料2000余分钟,整理访谈稿20万余字。当听说需要实物资料时,文圣常院士欣然同意把他办公室留存的许多手稿、书籍、证书、信件、照片等十分珍贵的资料捐赠出来。这里面有他1940年在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分校的毕业证书,有他1989年获得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证书、1991年获得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奖牌。此外,还有许多他和国外学者交流往来的信件······这些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文圣常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于还原他的学术成长历程也是十分有力的支撑,对于传记写作更是大有帮助。
在采集工作中,采集小组也十分重视对与文圣常院士有关的各类传记文章、新闻报道、影视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一路下来,也有不小的收获,这些都成为传记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如:2001年11月1日,刘安国在《青岛海洋大学报》发表的《海浪谱华章》一文,该文从成长、求学、科研和教学等多方面对文圣常进行了报道,是不可多得的全方位展示文圣常成长历程的通讯稿。2008年7月,宋先锋、翟媛媛、牛建海在《创新科技》杂志刊发了《文圣常:一个献身海洋研究的人》,对文圣常结缘海洋研究的经历、在海浪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著书立说和退居二线之后的工作等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总结。2014年1月,冯文波在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网“回澜阁”栏目发表了《文圣常:鲐背之年的故事人生》一文,这是作者在亲赴文圣常院士家乡进行深入采访后撰写而成的,弥补了之前新闻报道中对文圣常之于故乡情感的不足或不准确,同时还补充了几则与文圣常有关的人生哲理故事。2014年4月4日,邹阳、胡卧龙、冯文波等在《大公报》撰写的《文圣常:中国海洋研究的拓荒者》一文,从为人、治学、科研、生活、品德等多方面展示了文圣常院士的成就与特点。此外,2004年9月16日,吕小霞在《光明日报》刊发的《文圣常:中国海洋研究的拓荒者》;2004年9月28日,魏世江、吕小霞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我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记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等都是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搜集到的这些文献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消化吸收,我们发现对于文圣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海浪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的挖掘和报道是十分翔实和透彻的。但是对于他的家学渊源,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与求学经历,以及战争岁月里他在迁徙流亡中思想的变化、心路历程的演变,还有在航空委员会第八、第十一飞机修理厂任职的收获与感受,赴美国进修的一年时间里学习、生活的感悟和技能的提升等都没有太多涉猎。此外,文圣常院士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不断工作的,即使2000年前后退居二线,不再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他身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主编,依然每天坚持审阅修改稿件。但在采集到的资料中,对这方面工作的报道不够详细。
文圣常院士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特别是在少年、青年时期,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接受了种种考验,但这些也成为他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财富。面对逆境,他没有被打倒,而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坚守着海浪研究的目标,不断求索,历经多年的反复试验、无数次计算,最终开辟了我国海浪研究的新天地,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回望这位科学家走过的道路,我们也在思考,除了那次乘船时的灵感突现以及他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后天的勤奋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在他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中提供助力和支持?
如果他没有及时离开国民党的空军部队,如果没有武汉大学刘颖教授引荐他前往位于嘉陵江畔的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如果没能遇到赫崇本教授这位独具慧眼的伯乐,如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卷入了政治运动的漩涡·····一系列假设摆在面前,得出的结论是文圣常院士的成长、成才与成功离不开师友的帮助与提携,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支持与配合,也离不开学校提供的科研与办公环境,更离不开国家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对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视与投入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探究一个人的学术成长之路也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衡量,基于宏观视角进行综合评判,而不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割裂开来或者弱化时代背景因素去做孤零零的分析。
基于上述思考,在传记写作中,我们沿着文圣常院士的人生轨迹,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正叙。在关于其晚年的主要工作经历和做出的贡献的记述中,我们在策略上做了适当调整,跳出了时间的束缚,依照不同的主题、类别,对文圣常院士为人治学的品格、态度和精神进行归纳。遵照这一选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原则,我们把文圣常院士的传记划分为光山少年、巴蜀求学、静待时机、向海而生、耕海踏浪、勇立潮头、师者如海、文氏外传八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文圣常的家学渊源、出生环境、父母对他的教诲与影响、童年接受启蒙教育的经过和细节。重点梳理少年文圣常的求学经历,小学、中学老师对他爱国思想的培养和知识基础的奠定。同时分析外敌入侵、社会环境的动荡对这位少年成长、求学的影响。
第二章侧重介绍高中毕业后的文圣常追求进步、辗转求学的经历。既有他徒步前往重庆的艰险,也有他寻找人生出路的迷茫与困惑,还有他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潜心学习的难忘时光。重点梳理了他在武汉大学求学时期的生活、学习情况,这一时期对他成长有深刻影响的事件、老师、同学等也都做了详细介绍。特别是他宏观视野的养成、丰富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锻炼等均是在这一时期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记述了文圣常在航空委员会第八、第十一飞机修理厂工作,顺利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出国进修人员的经历。重点介绍了他在赴美途中目睹太平洋上滔天巨浪后萌生的开发利用波浪能的想法,这成为他学术生涯转折的源头。此外,还梳理了他在美国学习飞机修理技术的工作、生活细节,以及他为了练习英语,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原子轰击与原子弹》一书的重要经历。
第四章围绕文圣常回国后矢志不移探寻海浪研究之地的一连串经历展开叙述。他毅然离开国民党空军部队,前往重庆教学,并在教学之余潜心海浪能的开发利用,设计制造出了一套试验装置,先后在嘉陵江、北戴河等地进行试验。与此同时,他也积极探寻可以进行海浪研究的场所,几经辗转最终抵达青岛,在赫崇本教授的邀约之下进入山东大学海洋系工作,从此稳定下来,开始了战风斗浪的科研生涯。
第五章重点梳理了文圣常抵达青岛后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在海浪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的提出。围绕海浪研究,文圣常积极组团建队,打造了一支国内外稀有的海浪学研究团队,使我国的海浪研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他还主持了海浪预报方法的研究工作,并结合中国海域的实际特点提出了海浪计算方法,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被迫中断。“文化大革命”后,他又捡起之前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海浪计算方法,并被纳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水文)》中,打破了我国在建设港口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苏联和美国的局面。同时,这一章还就“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圣常的生活、工作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六章承接前面章节,对文圣常在“七五”“八五”科技攻关中提出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研究历程、主要优势、应用情况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同时,还对文圣常在20世纪末开展的“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近岸带浪、流、水位联合计算方法研究”等工作做了介绍。学科建设方面重点介绍了文圣常主持动力海洋学教研室有关工作以及一手创建物理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实验室的历程。数十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物理海洋学获得了飞速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圣常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此外,还重点介绍了他的两本著作-《海浪原理》和《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的撰写过程、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创新,以及在世界领域的地位和能响力、国际同行的学术评价等。这一章还对文圣常担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期间对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时对文圣常富有爱心、情系教育、捐资助学的善举进行了挖掘整理。
第七章首先聚焦为人师者的文圣常,介绍他为我国海洋科研人才培养做出的卓越贡献,犹如一盏红烛,用其智慧之光照亮了一片海洋。其次对他的人文情怀、文科思维进行了重点的探究和解析,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的风采。最后是对退居二线之后的文圣常依然坚持不懈地工作,并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每天审阅、修改稿件,为学校事业发展奉献余热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进行总结与凝练。
第八章着重介绍了晚年的文圣常以“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诗句自勉,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勤奋工作的情景做了详细介绍。此外,还搜集整理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几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细细读来启迪心扉、令人深思。
自1946年初萌生海浪能开发利用的念头至今,文圣常已在我国海洋科教领域辛勤耕耘了70余载。在纪念文圣常院士从事海洋科教事业50年时,刘安国教授写过一篇文章《海浪谱华章》。标题不仅紧扣文圣常院士的研究对象“海浪”,而且“谱”字一语双关,首先指他在“海浪谱”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其次与后面的“华章”结合,寓指他数十年来持之以恒谱写科技创新的华美乐章。此标题既贴合实际,又富有诗情画意。在传记写作中,我们考虑到文圣常院士始终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特别是他时常以“老黄牛”的精神自勉,在辽阔的蓝色国土上深耕细作、默默奉献、毫无怨言。于是,我们在“海浪谱华章”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和补充,添加了“耕”和“踏”两个动词,把传记命名为《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项目,仅凭一个人、一支团队是不可能做好的,这里面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两年来,在文圣常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中,我们得到了多方的援助与支持。首先,得益于中国科协启动了这一工程项目,文圣常院士本人同意我们开展工作,才使我们有机会与一代海浪研究大师密切接触,去挖掘和还原他成长、成才的非凡历程。其次,作为管理方的山东省科协对于工作的具体开展给予了许多指导,特别是郑启磊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令我们感动不已。再次,中国海洋大学大力支持这一工作并给予经费支持,希望借此机会把文圣常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梳理清楚,把重要的实物资料整理留存下来,把老一辈海大人献身科教事业的崇高精神传承下去,激励年青一代的海大学子健康成长。学校党委书记田辉、校长于志刚、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等领导同志十分关心采集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询问有关工作细节,并帮助排除有关困难。学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领导也十分重视和关心该项工作,宣传部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陈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采集工作进行中运筹帷幄、掌控大局,充分信任采集小组,让大家放手做工作,并经常给采集小组鼓劲、加油、打气,确保了整个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副主任的张永胜为项目的申报、立项答辩及前期各项工作的开展倾注了情感、贡献了智慧、付出了心血。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副主任的张丽作为此项工作实施的具体负责人,做好与学校有关部门和部分采访对象的沟通、协调工作,并结合日常新闻采编工作,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采集工作持续推进,在中期检查、学校汇报、结题验收等关键节点代表采集小组汇报展示采集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效,为项目如期顺利结题验收夯实了基础。
在口述文字材料的采集中,我们得到了文圣常院士的亲人、同事和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如文圣常院士的夫人葛管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与文圣常院士相识的过程,以及文圣常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特别是他在家中工作的场景等,成为多角度展现文圣常人物特点的有力支撑。他的子女文彤、文怡和文凡为我们介绍了文圣常院士在教育下一代方面言传身教的诸多故事。他的妹妹文群英女士为我们讲述了少年时期前往重庆投奔哥哥,并在他的辅导下读书学习的难忘经历,兄妹之情感人至深。在文圣常院士的老家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采访时,我们得到了他的弟弟文圣朝、文圣岳,侄子文纪武、文贤国的配合,为我们介绍文家的家风家训、童年时期文圣常的成长经历以及文圣常对族人的影响等。在光山县的走访中,我们还采访了砖桥镇初级中学的黄祖东老师、“文之勋月饼”店老板文之勋、白雀园镇第一完全小学校长刘国海,请他们讲述了文圣常院士捐资助学、情系故乡和在白雀园小学工作的有关情况。在四川乐山的采访中,我们得到了当地文史专家魏奕雄的大力支持,在他的讲述中,我们获得了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在乐山的办学情况以及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发展历史与办学情况。在青岛、上海、北京的采访中,我们得到了文圣常院士的老同事王景明教授、劳治声教授、余宙文教授、冯士笮教授、沈育疆教授、吴增茂教授、王滋然教授、李国璋教授、刘秦玉教授、张平老师的热情帮助,他们为我们回忆了与文圣常院士共事的过往以及他在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并把他们留存的与文圣常院士有关的珍贵资料交给我们。文圣常院士的学生及科研助理丁平兴教授、郭佩芳教授、侯一筠研究员、管长龙教授、吴克俭教授、赵栋梁教授等为我们讲述了文圣常院士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点点滴滴和勤耕不辍、献身科研的动人事迹。文圣常院士的两任秘书臧小红老师、郭铖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文院士工作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特别是他待人接物、执着工作、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成为丰富传记写作的珍贵资料。关于文圣常院士于海大设立“文苑奖学金”并多次捐资的经过与细节,时任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鞠红梅从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2006年文院士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拿出10万元补充“文苑奖学金”的感人场景。时任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黄立田热心于文院士的学术资料采集工作,向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文苑奖学金”的宝贵材料和信件。谈及文圣常院士推动创办《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经过,严国光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那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并提供了重要的图文材料。谈到文圣常院士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十几年如一日认真审读、修改稿件的情况,期刊社季德春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在工作中接触到的睿智、勤勉老人文圣常。因为我们属于外行人,在涉及文圣常院士的海浪研究专业内容时往往一筹莫展,这期间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郭佩芳教授、管长龙教授、吴克俭教授、赵栋梁教授、孙建副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他们不仅把自已珍藏的文院士手稿捐赠出来,而且还为我们联系采访对象、提供参考资料和书籍,并就科研档案资料的甄别与归类进行耐心讲解和指导。此外,在采集小组前往乐山、长沙、武汉、南宁、上海、哈尔滨、北京等地进行采集时,也获得了当地有关高校、档案馆、校友会同人的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两年多来,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循着文圣常院士的足迹一点一滴地寻觅、挖掘、探求,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里,我们一次次陷入沉思、一次次心潮澎湃。我们在繁忙、紧张、感动和敬佩中一路走来,有曲折也有突破,有艰辛也有欢乐,最终形成了沉甸甸的收获。当然,我们也深知,受年代久远、学科差异、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采集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疏漏,在此恳请广大读者、知情者和业内专家雅正,望不吝赐教。
海浪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波动现象,主要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波。作为一门科学,现代意义上的海浪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保障盟军诺曼底登陆而开展的海浪预报,挪威的H.U.斯韦尔德鲁普和美国的W.H.蒙克是这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中国的海浪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技工作者开启了艰难的探索之路,本传记的主人公-文圣常便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他创立了中国的海浪学这一物理海洋学学科分支。
文圣常,河南光山县人,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名誉主编。
文圣常出生于1921年,他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考验。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每个人的命运都跌宕起伏,但文圣常始终保持着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赴美进修,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毅力一路前行,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从一位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学识渊博的青年才俊。
1946年初,在赴美进修的航船上,途经太平洋时,他被波涛汹涌的场最所震撼,在赞叹大自然强大威力的同时,脑海中闪现出一丝灵光——这滚滚的波涛何尝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呢?他从此萌生了研究海浪的想法。这偶然间进发出的念头竟成为他持久为之奋斗、奉献的伟大事业。这则有趣的小故事也成为中国海浪研究开始萌芽的源头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交通不便、信息匮乏,从事海浪研究毫无经验可以借鉴,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文圣常不屈服于困难和阻力,持之以恒地坚守自己的信念,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概,历经7年的艰苦辗转与求索,终于抵达青岛,在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赫崇本教授的邀约之下进入山东大学海洋系,由此正式开始了搏浪弄潮、勇攀高峰的研究与探索之路。从普遍风浪谱、涌浪谱的问世,到适合中国海域特点的海浪计算及预报方法的创新,再到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提出······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在丰富着中国海浪研究体系的同时,也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浪学者刮目相看,日本学者鸟羽良明称赞其成果是“东方思想体系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文圣常倾尽丹心育桃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我国第一位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的海洋学研究生孙孚、获得具有大气科学界诺贝尔奖之誉的“罗斯贝奖”的气象学家王斌等皆是他的学生。教学之余,他还潜心理论研究,先后撰写了《海浪原理》《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两本专著,赢得了“全球五大海浪专著有其二”的盛誉。
回望文圣常的学术成长之路,有太多值得探究和深思的地方。在风雨激荡的年代里,他是如何坚持科研目标不动摇的?艰难困苦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对他的科研来说是福还是祸?他文理兼通的知识体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他对工作的热爱缘何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几十年来支撑他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贡献的信念又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海浪学大师,大家对其成长、成才与成功之路充满了好奇。本着教化今人、启迪来者的目的,中国海洋大学于2014年12月承接了“文圣常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
文圣常院士一向是谦虚、低调的,他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做出什么重大的贡献、国家、社会和学校给予他的关心与照顾大多,他回馈的还不够,所以一直不你地从事着力所能及的工作。老科学家学木成长资料买集工程刚启动之时,文圣常被中国科协列为第一批采集对象。2012年3月,当学校领导就这一工作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明确表示不参加,认为自己的工作达不到被采集的要求,觉得自己最早不是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属于“半路出家”,不具备典型性,应该把这一机会留给做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家。后来,学校领导只好尊重他的意见,将这件事暂时搁置下来。2014年年末,学校领导再一次就此事征求他的意见,并向他详细阐明了开展此项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告诉他不是为了突出宣传他个人,而是以点带面,通过对他的学术成长历程的梳理和总结来展现以他为代表的老一辈海洋学者为人治学的特点和赤诚报国的情怀,从而为今后海洋人才的培养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提供参考和借鉴。还特别告诉他,这不是学校行为,而是国家层面要求开展的工作,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文圣常的组织观念和集体意识特别强,闻此信息,他才终于同意开展采集工作,并表示会积极配合。同时,他也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拟将我的学术成长经历纳入采集工程中,我深感惭愧和感谢;二是采集工作繁重,向参与工作的同志们致以敬意;三是在采集和整理材料过程中,请注意避免拔高的倾向。”好事总是多磨,历经一番曲折,文圣常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终于拉开了序幕。
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相关。所以,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很大,自然而然就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和特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对于文圣常院士学术成长历程的探究也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而不是单纯地聚焦于他个人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和资料整理。采集小组以时间为主线,从他出生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点一滴、一丝一缕地梳理和探究不同社会条件和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对文圣常成长与成才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学术思想体系由初建到发展完善、再到成熟的历程做了比较细致的探究;并重点从他的家庭环境、师承关系、辗转经历、朋友群体、选择转折、为人治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搜集和整理,力求客观、系统地展现文圣常院士的学术成长之路。
采集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口述访谈资料的采集。首先对文圣常院士本人进行采访,他是所有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特别是其早期的经历除了零星的文字记载以外,几乎已没有在世的见证者,所以他本人的回忆和讲述尤为宝贵。此外,还对他的同事、朋友、学生进行了采访,从旁观者的视角展现文圣常院士为人治学的特点与精神。在这一工作中,年逾九旬的文圣常院士两次配合我们的访谈,尽管听力、视力均已下降,但他每次都坚持做完两个小时的采访。在采访中,只要一听是为文圣常院士的事而来,他的同事、朋友、学生等都全力配合和支持我们的工作,给予我们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二是实物资料的采集。重点搜集文圣常院士的读书笔记、科研记录、论文手稿、书籍著作、个人日记、荣誉证书、聘书、档案履历和照片,以及他使用或发明的科研仪器、设备工具等。两年多的时间里,采集小组循着文圣常院士生活、求学和工作的轨迹,行程20000多千米,辗转于光山、武汉、乐山、重庆、长沙、上海、南宁、北京、哈尔滨和青岛等多个城市和地区,采访30余人,录制音频资料达1300余分钟,拍摄视频资料2000余分钟,整理访谈稿20万余字。当听说需要实物资料时,文圣常院士欣然同意把他办公室留存的许多手稿、书籍、证书、信件、照片等十分珍贵的资料捐赠出来。这里面有他1940年在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分校的毕业证书,有他1989年获得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证书、1991年获得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奖牌。此外,还有许多他和国外学者交流往来的信件······这些实物资料对于研究文圣常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史料价值,对于还原他的学术成长历程也是十分有力的支撑,对于传记写作更是大有帮助。
在采集工作中,采集小组也十分重视对与文圣常院士有关的各类传记文章、新闻报道、影视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一路下来,也有不小的收获,这些都成为传记写作的重要参考文献。如:2001年11月1日,刘安国在《青岛海洋大学报》发表的《海浪谱华章》一文,该文从成长、求学、科研和教学等多方面对文圣常进行了报道,是不可多得的全方位展示文圣常成长历程的通讯稿。2008年7月,宋先锋、翟媛媛、牛建海在《创新科技》杂志刊发了《文圣常:一个献身海洋研究的人》,对文圣常结缘海洋研究的经历、在海浪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著书立说和退居二线之后的工作等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总结。2014年1月,冯文波在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网“回澜阁”栏目发表了《文圣常:鲐背之年的故事人生》一文,这是作者在亲赴文圣常院士家乡进行深入采访后撰写而成的,弥补了之前新闻报道中对文圣常之于故乡情感的不足或不准确,同时还补充了几则与文圣常有关的人生哲理故事。2014年4月4日,邹阳、胡卧龙、冯文波等在《大公报》撰写的《文圣常:中国海洋研究的拓荒者》一文,从为人、治学、科研、生活、品德等多方面展示了文圣常院士的成就与特点。此外,2004年9月16日,吕小霞在《光明日报》刊发的《文圣常:中国海洋研究的拓荒者》;2004年9月28日,魏世江、吕小霞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我国海浪学科的开拓者--记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等都是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
通过对搜集到的这些文献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消化吸收,我们发现对于文圣常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海浪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的挖掘和报道是十分翔实和透彻的。但是对于他的家学渊源,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与求学经历,以及战争岁月里他在迁徙流亡中思想的变化、心路历程的演变,还有在航空委员会第八、第十一飞机修理厂任职的收获与感受,赴美国进修的一年时间里学习、生活的感悟和技能的提升等都没有太多涉猎。此外,文圣常院士长期以来一直是在不断工作的,即使2000年前后退居二线,不再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他身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主编,依然每天坚持审阅修改稿件。但在采集到的资料中,对这方面工作的报道不够详细。
文圣常院士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特别是在少年、青年时期,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接受了种种考验,但这些也成为他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财富。面对逆境,他没有被打倒,而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坚守着海浪研究的目标,不断求索,历经多年的反复试验、无数次计算,最终开辟了我国海浪研究的新天地,使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回望这位科学家走过的道路,我们也在思考,除了那次乘船时的灵感突现以及他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后天的勤奋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在他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中提供助力和支持?
如果他没有及时离开国民党的空军部队,如果没有武汉大学刘颖教授引荐他前往位于嘉陵江畔的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任教,如果没能遇到赫崇本教授这位独具慧眼的伯乐,如果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卷入了政治运动的漩涡·····一系列假设摆在面前,得出的结论是文圣常院士的成长、成才与成功离不开师友的帮助与提携,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支持与配合,也离不开学校提供的科研与办公环境,更离不开国家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及对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重视与投入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探究一个人的学术成长之路也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衡量,基于宏观视角进行综合评判,而不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割裂开来或者弱化时代背景因素去做孤零零的分析。
基于上述思考,在传记写作中,我们沿着文圣常院士的人生轨迹,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正叙。在关于其晚年的主要工作经历和做出的贡献的记述中,我们在策略上做了适当调整,跳出了时间的束缚,依照不同的主题、类别,对文圣常院士为人治学的品格、态度和精神进行归纳。遵照这一选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原则,我们把文圣常院士的传记划分为光山少年、巴蜀求学、静待时机、向海而生、耕海踏浪、勇立潮头、师者如海、文氏外传八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文圣常的家学渊源、出生环境、父母对他的教诲与影响、童年接受启蒙教育的经过和细节。重点梳理少年文圣常的求学经历,小学、中学老师对他爱国思想的培养和知识基础的奠定。同时分析外敌入侵、社会环境的动荡对这位少年成长、求学的影响。
第二章侧重介绍高中毕业后的文圣常追求进步、辗转求学的经历。既有他徒步前往重庆的艰险,也有他寻找人生出路的迷茫与困惑,还有他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潜心学习的难忘时光。重点梳理了他在武汉大学求学时期的生活、学习情况,这一时期对他成长有深刻影响的事件、老师、同学等也都做了详细介绍。特别是他宏观视野的养成、丰富知识体系的构建、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锻炼等均是在这一时期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记述了文圣常在航空委员会第八、第十一飞机修理厂工作,顺利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出国进修人员的经历。重点介绍了他在赴美途中目睹太平洋上滔天巨浪后萌生的开发利用波浪能的想法,这成为他学术生涯转折的源头。此外,还梳理了他在美国学习飞机修理技术的工作、生活细节,以及他为了练习英语,利用课余时间翻译《原子轰击与原子弹》一书的重要经历。
第四章围绕文圣常回国后矢志不移探寻海浪研究之地的一连串经历展开叙述。他毅然离开国民党空军部队,前往重庆教学,并在教学之余潜心海浪能的开发利用,设计制造出了一套试验装置,先后在嘉陵江、北戴河等地进行试验。与此同时,他也积极探寻可以进行海浪研究的场所,几经辗转最终抵达青岛,在赫崇本教授的邀约之下进入山东大学海洋系工作,从此稳定下来,开始了战风斗浪的科研生涯。
第五章重点梳理了文圣常抵达青岛后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在海浪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的提出。围绕海浪研究,文圣常积极组团建队,打造了一支国内外稀有的海浪学研究团队,使我国的海浪研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他还主持了海浪预报方法的研究工作,并结合中国海域的实际特点提出了海浪计算方法,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被迫中断。“文化大革命”后,他又捡起之前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海浪计算方法,并被纳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水文)》中,打破了我国在建设港口的有关规范中长期依赖苏联和美国的局面。同时,这一章还就“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圣常的生活、工作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六章承接前面章节,对文圣常在“七五”“八五”科技攻关中提出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研究历程、主要优势、应用情况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同时,还对文圣常在20世纪末开展的“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近岸带浪、流、水位联合计算方法研究”等工作做了介绍。学科建设方面重点介绍了文圣常主持动力海洋学教研室有关工作以及一手创建物理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实验室的历程。数十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物理海洋学获得了飞速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圣常是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此外,还重点介绍了他的两本著作-《海浪原理》和《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的撰写过程、主要学术观点和理论创新,以及在世界领域的地位和能响力、国际同行的学术评价等。这一章还对文圣常担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期间对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同时对文圣常富有爱心、情系教育、捐资助学的善举进行了挖掘整理。
第七章首先聚焦为人师者的文圣常,介绍他为我国海洋科研人才培养做出的卓越贡献,犹如一盏红烛,用其智慧之光照亮了一片海洋。其次对他的人文情怀、文科思维进行了重点的探究和解析,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的风采。最后是对退居二线之后的文圣常依然坚持不懈地工作,并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每天审阅、修改稿件,为学校事业发展奉献余热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进行总结与凝练。
第八章着重介绍了晚年的文圣常以“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诗句自勉,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勤奋工作的情景做了详细介绍。此外,还搜集整理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几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细细读来启迪心扉、令人深思。
自1946年初萌生海浪能开发利用的念头至今,文圣常已在我国海洋科教领域辛勤耕耘了70余载。在纪念文圣常院士从事海洋科教事业50年时,刘安国教授写过一篇文章《海浪谱华章》。标题不仅紧扣文圣常院士的研究对象“海浪”,而且“谱”字一语双关,首先指他在“海浪谱”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其次与后面的“华章”结合,寓指他数十年来持之以恒谱写科技创新的华美乐章。此标题既贴合实际,又富有诗情画意。在传记写作中,我们考虑到文圣常院士始终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特别是他时常以“老黄牛”的精神自勉,在辽阔的蓝色国土上深耕细作、默默奉献、毫无怨言。于是,我们在“海浪谱华章”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和补充,添加了“耕”和“踏”两个动词,把传记命名为《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项目,仅凭一个人、一支团队是不可能做好的,这里面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两年来,在文圣常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中,我们得到了多方的援助与支持。首先,得益于中国科协启动了这一工程项目,文圣常院士本人同意我们开展工作,才使我们有机会与一代海浪研究大师密切接触,去挖掘和还原他成长、成才的非凡历程。其次,作为管理方的山东省科协对于工作的具体开展给予了许多指导,特别是郑启磊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令我们感动不已。再次,中国海洋大学大力支持这一工作并给予经费支持,希望借此机会把文圣常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梳理清楚,把重要的实物资料整理留存下来,把老一辈海大人献身科教事业的崇高精神传承下去,激励年青一代的海大学子健康成长。学校党委书记田辉、校长于志刚、党委常务副书记张静等领导同志十分关心采集工作的进展情况,多次询问有关工作细节,并帮助排除有关困难。学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领导也十分重视和关心该项工作,宣传部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陈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采集工作进行中运筹帷幄、掌控大局,充分信任采集小组,让大家放手做工作,并经常给采集小组鼓劲、加油、打气,确保了整个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副主任的张永胜为项目的申报、立项答辩及前期各项工作的开展倾注了情感、贡献了智慧、付出了心血。时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中心副主任的张丽作为此项工作实施的具体负责人,做好与学校有关部门和部分采访对象的沟通、协调工作,并结合日常新闻采编工作,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采集工作持续推进,在中期检查、学校汇报、结题验收等关键节点代表采集小组汇报展示采集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效,为项目如期顺利结题验收夯实了基础。
在口述文字材料的采集中,我们得到了文圣常院士的亲人、同事和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如文圣常院士的夫人葛管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与文圣常院士相识的过程,以及文圣常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特别是他在家中工作的场景等,成为多角度展现文圣常人物特点的有力支撑。他的子女文彤、文怡和文凡为我们介绍了文圣常院士在教育下一代方面言传身教的诸多故事。他的妹妹文群英女士为我们讲述了少年时期前往重庆投奔哥哥,并在他的辅导下读书学习的难忘经历,兄妹之情感人至深。在文圣常院士的老家河南省光山县砖桥镇采访时,我们得到了他的弟弟文圣朝、文圣岳,侄子文纪武、文贤国的配合,为我们介绍文家的家风家训、童年时期文圣常的成长经历以及文圣常对族人的影响等。在光山县的走访中,我们还采访了砖桥镇初级中学的黄祖东老师、“文之勋月饼”店老板文之勋、白雀园镇第一完全小学校长刘国海,请他们讲述了文圣常院士捐资助学、情系故乡和在白雀园小学工作的有关情况。在四川乐山的采访中,我们得到了当地文史专家魏奕雄的大力支持,在他的讲述中,我们获得了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在乐山的办学情况以及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发展历史与办学情况。在青岛、上海、北京的采访中,我们得到了文圣常院士的老同事王景明教授、劳治声教授、余宙文教授、冯士笮教授、沈育疆教授、吴增茂教授、王滋然教授、李国璋教授、刘秦玉教授、张平老师的热情帮助,他们为我们回忆了与文圣常院士共事的过往以及他在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并把他们留存的与文圣常院士有关的珍贵资料交给我们。文圣常院士的学生及科研助理丁平兴教授、郭佩芳教授、侯一筠研究员、管长龙教授、吴克俭教授、赵栋梁教授等为我们讲述了文圣常院士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点点滴滴和勤耕不辍、献身科研的动人事迹。文圣常院士的两任秘书臧小红老师、郭铖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文院士工作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特别是他待人接物、执着工作、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成为丰富传记写作的珍贵资料。关于文圣常院士于海大设立“文苑奖学金”并多次捐资的经过与细节,时任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鞠红梅从亲历者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2006年文院士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拿出10万元补充“文苑奖学金”的感人场景。时任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黄立田热心于文院士的学术资料采集工作,向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文苑奖学金”的宝贵材料和信件。谈及文圣常院士推动创办《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经过,严国光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那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并提供了重要的图文材料。谈到文圣常院士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主编,十几年如一日认真审读、修改稿件的情况,期刊社季德春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她在工作中接触到的睿智、勤勉老人文圣常。因为我们属于外行人,在涉及文圣常院士的海浪研究专业内容时往往一筹莫展,这期间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郭佩芳教授、管长龙教授、吴克俭教授、赵栋梁教授、孙建副教授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他们不仅把自已珍藏的文院士手稿捐赠出来,而且还为我们联系采访对象、提供参考资料和书籍,并就科研档案资料的甄别与归类进行耐心讲解和指导。此外,在采集小组前往乐山、长沙、武汉、南宁、上海、哈尔滨、北京等地进行采集时,也获得了当地有关高校、档案馆、校友会同人的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两年多来,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循着文圣常院士的足迹一点一滴地寻觅、挖掘、探求,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里,我们一次次陷入沉思、一次次心潮澎湃。我们在繁忙、紧张、感动和敬佩中一路走来,有曲折也有突破,有艰辛也有欢乐,最终形成了沉甸甸的收获。当然,我们也深知,受年代久远、学科差异、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采集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疏漏,在此恳请广大读者、知情者和业内专家雅正,望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