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王守武:造半导体的“笨孩子”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10-11

原标题:从小被叫作“笨孩子”,他创造了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多个“第一”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笨孩子”的成长故事。

他叫王守武,1919年出生于苏州,其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少有的科技世家,父辈和兄弟姐妹个个学有所长,几乎都是中国现代科学的重量级人物,他的父亲王季同更是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中国学者。

在强大的“学霸”家族中,幼年的王守武显得并不突出,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一度被家人认为有点儿笨。这个“笨小孩”虽然沉默寡言,但好奇心极强又爱动手,脑袋里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他经常鼓捣父亲从工厂带回来的零件和工具,很快便学会了钳工、修理等技艺,做出各种小设备。受父亲的影响,他还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就在校刊上发表了关于圆周率的论文。

1945年,怀揣着“科学救国”梦想的王守武赴美国普渡大学求学,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完成学业后,王守武带着几箱沉甸甸的科学仪器回到了祖国。

1956年,我国制定了“1956—1967年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科院应用物理所把半导体科学技术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同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成立,王守武任主任。

短短4年间,研究室便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根锗单晶、成功合成锗晶体管和金键二极管、拉制成功掺杂的锗晶体并完成我国锗单晶的实用化、拉制成功我国第一根硅单晶、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参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等。

在锗单晶的研制工作中,王守武认为一定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制造。于是,他亲自动手,设计出了国内第一台单晶炉,又带领团队拉制出了国内第一根锗单晶。

1958年,王守武还参与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生产晶体管的工厂——中国科学院109厂。工厂刚成立时,人员和设备都面临很大的难题,王守武迎难而上,组织全厂人员奋战,生产出了国内首批锗晶体管、硅晶体管,为中国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和“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像人们所说:有了109厂,中国就有半导体事业了。

王守武还被称为“八级钳工科学家”,这是得益于儿时所磨练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那时由于工艺设备不稳定,很多仪器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光刻机有渗油、蒸发台铝的厚度和致密度性能不稳……每次,都是他亲自查阅文献、动手尝试、一一解决。

王守武还指导并参与了激光通讯机和激光测距仪的研制工作,提出并设计了从噪声中提取信号的电路方案,极大地提高激光测距仪的可测距离,有力地支援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承担4000位MOS随机存储器的研制工作,将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的成品率提高到了20%以上,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历史。

除了科研工作,王守武也非常重视科研梯队的培养。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为我国的半导体和微电子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年少时的王守武曾说过:“一定要大家尽责,大家负责。愿大家努力读书,努力前进。还愿将来努力救国,努力富国,努力强国。”

他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他的诺言。

参考资料:

[1] 李艳平,康静,尹晓冬.硅芯筑梦:王守武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5.

[2] 王慧斌,高晓玲.造半导体的“笨孩子”:王守武的故事[M].北京出版社,2022.

[3] 文中配图均选自“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造半导体的“笨孩子”:王守武的故事》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王守武:造半导体的“笨孩子”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10-11

原标题:从小被叫作“笨孩子”,他创造了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多个“第一”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个“笨孩子”的成长故事。

他叫王守武,1919年出生于苏州,其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少有的科技世家,父辈和兄弟姐妹个个学有所长,几乎都是中国现代科学的重量级人物,他的父亲王季同更是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中国学者。

在强大的“学霸”家族中,幼年的王守武显得并不突出,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一度被家人认为有点儿笨。这个“笨小孩”虽然沉默寡言,但好奇心极强又爱动手,脑袋里总是有很多奇思妙想。他经常鼓捣父亲从工厂带回来的零件和工具,很快便学会了钳工、修理等技艺,做出各种小设备。受父亲的影响,他还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岁时就在校刊上发表了关于圆周率的论文。

1945年,怀揣着“科学救国”梦想的王守武赴美国普渡大学求学,并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完成学业后,王守武带着几箱沉甸甸的科学仪器回到了祖国。

1956年,我国制定了“1956—1967年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科院应用物理所把半导体科学技术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同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室成立,王守武任主任。

短短4年间,研究室便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根锗单晶、成功合成锗晶体管和金键二极管、拉制成功掺杂的锗晶体并完成我国锗单晶的实用化、拉制成功我国第一根硅单晶、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参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等。

在锗单晶的研制工作中,王守武认为一定要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制造。于是,他亲自动手,设计出了国内第一台单晶炉,又带领团队拉制出了国内第一根锗单晶。

1958年,王守武还参与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生产晶体管的工厂——中国科学院109厂。工厂刚成立时,人员和设备都面临很大的难题,王守武迎难而上,组织全厂人员奋战,生产出了国内首批锗晶体管、硅晶体管,为中国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和“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像人们所说:有了109厂,中国就有半导体事业了。

王守武还被称为“八级钳工科学家”,这是得益于儿时所磨练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那时由于工艺设备不稳定,很多仪器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光刻机有渗油、蒸发台铝的厚度和致密度性能不稳……每次,都是他亲自查阅文献、动手尝试、一一解决。

王守武还指导并参与了激光通讯机和激光测距仪的研制工作,提出并设计了从噪声中提取信号的电路方案,极大地提高激光测距仪的可测距离,有力地支援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承担4000位MOS随机存储器的研制工作,将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的成品率提高到了20%以上,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历史。

除了科研工作,王守武也非常重视科研梯队的培养。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为我国的半导体和微电子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年少时的王守武曾说过:“一定要大家尽责,大家负责。愿大家努力读书,努力前进。还愿将来努力救国,努力富国,努力强国。”

他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他的诺言。

参考资料:

[1] 李艳平,康静,尹晓冬.硅芯筑梦:王守武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 社,2015.

[2] 王慧斌,高晓玲.造半导体的“笨孩子”:王守武的故事[M].北京出版社,2022.

[3] 文中配图均选自“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造半导体的“笨孩子”:王守武的故事》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