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峥嵘岁月清华园 功绩累累今尤辉

作者:王龙龙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6-06-15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优秀盟员、杰出的电子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原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电子工程系原系主任吴佑寿教授,因病于2015年1月14日凌晨 5 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吴佑寿院士祖籍广东潮州,1925年7月生于泰国。从小受到父辈“我们是中国人”的谆谆教诲,一生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吴佑寿毅然回到祖国,开始艰辛的求学之路,并于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1946年随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在刻苦读书的同时还参加了一系列爱国学生运动,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毕业后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在清华大学留校任教,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科学报国的人生历程。

吴佑寿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家,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52年,吴佑寿参与筹建无线电工程系,1953年任系秘书,1956年任无线电接收教研组主任,1962年任副系主任兼通信教研组主任,1981年任系主任兼图像信息教研组主任。建系之初,他组织系内教师用很短时间翻译出《无线电基础》《电子管》《脉冲技术》等多部苏联教科书,及时为我国新建的无线电专业提供了一批适用的教材。吴佑寿院士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第一线教学,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无线电基础、无线电接收设备、数据传输、信息论与编码等课程,作为导师先后指导了八十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为我国电子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主编的《高频电路》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并获得邮电部部级优秀教材特等奖。1989年吴佑寿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8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吴佑寿院士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参与主持全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贯彻落实“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方针,为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研究生院完成的“博士生培养与管理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1年起,他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国家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通信组顾问、第三届全国科协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为推进我国电子通信领域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吴佑寿院士是我国数字通信技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振兴我国通信和信息化建设事业。1958年,他所领导的数字通信科研小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8路脉码调制电话终端,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数字通信的时代。此后,吴佑寿院士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带领一支支团队完成了一个个重要项目。1962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数据率为600比特/秒的晶体管化数传机,随后又攻克了四相调制技术等难题,相继完成QPSK-1200、2400、4800比特/秒数传终端机,并迅速投产,为我国卫星测控系统提供了传输数据的手段,也为我国通信事业开拓了又一个新领域,其研究成果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荣誉奖章”。吴佑寿院士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数字通信第一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扩大我国雷达的覆盖距离,他带领研究组开发出用于雷达接收前端的参量放大器,经过十几年的不断研究,发展成为系列雷达微波放大器,并成为电子工程系低噪声微波电路教学的重要内容。七十年代,他主持研发了我国川沪输气工程急需的微波通信系统“无人值守的全固态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八十年代,他带领科研团队率先开展了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先后创造性地解决了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识别难题,使我国字符识别研究跃居国际领先地位,获得国家科技奖三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其中TH-OCR高性能实用汉英混排印刷文本识别系统被评为1994年我国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一,中日韩等THOCR系列产品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九十年代,他组织团队研究遥感卫星高速数据通用接收系统,首次实现一机适用多颗卫星信号的接收,满足国家急需,并出口国外。他提出了“激励函数可调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于1995-1996年当选为亚太神经网络联合会(APNNA)主席,2004年获“APNNA突出贡献奖”。上世纪末,他组建团队开展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研究,自主原创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传输体制(TDS-OFDM)现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OFDM三大填充方式之一,是我国数字电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理论和知识产权的基础。耄耋之年的吴佑寿院士力举中国标准国际化工作,推动我国数字电视国标成为国际标准,并已在14个国家或地区应用,被国际电联列为全球数字电视广播40年(1972-2012)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因他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贡献,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教育科学院(IHEAS)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特别荣誉奖。

吴佑寿院士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崇尚为学先为人,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严谨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年轻教师和学生,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培养工作。他谦虚谨慎、宽厚仁爱、严谨治学、笃志践行,一生勤俭,深受学生、同事和同行的尊敬和爱戴,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清华精神的杰出代表。吴佑寿先生的逝世,是清华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我们要学习吴佑寿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化悲痛为力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科学学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吴佑寿先生千古!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峥嵘岁月清华园 功绩累累今尤辉

作者:王龙龙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6-06-15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优秀盟员、杰出的电子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技委原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电子工程系原系主任吴佑寿教授,因病于2015年1月14日凌晨 5 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吴佑寿院士祖籍广东潮州,1925年7月生于泰国。从小受到父辈“我们是中国人”的谆谆教诲,一生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吴佑寿毅然回到祖国,开始艰辛的求学之路,并于1944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1946年随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在刻苦读书的同时还参加了一系列爱国学生运动,于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毕业后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在清华大学留校任教,从此走上了教书育人、科学报国的人生历程。

吴佑寿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家,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52年,吴佑寿参与筹建无线电工程系,1953年任系秘书,1956年任无线电接收教研组主任,1962年任副系主任兼通信教研组主任,1981年任系主任兼图像信息教研组主任。建系之初,他组织系内教师用很短时间翻译出《无线电基础》《电子管》《脉冲技术》等多部苏联教科书,及时为我国新建的无线电专业提供了一批适用的教材。吴佑寿院士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第一线教学,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过无线电基础、无线电接收设备、数据传输、信息论与编码等课程,作为导师先后指导了八十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为我国电子工程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主编的《高频电路》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并获得邮电部部级优秀教材特等奖。1989年吴佑寿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8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吴佑寿院士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参与主持全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贯彻落实“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方针,为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研究生院完成的“博士生培养与管理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1年起,他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国家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通信组顾问、第三届全国科协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为推进我国电子通信领域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吴佑寿院士是我国数字通信技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振兴我国通信和信息化建设事业。1958年,他所领导的数字通信科研小组,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8路脉码调制电话终端,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数字通信的时代。此后,吴佑寿院士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带领一支支团队完成了一个个重要项目。1962年研制成我国第一台数据率为600比特/秒的晶体管化数传机,随后又攻克了四相调制技术等难题,相继完成QPSK-1200、2400、4800比特/秒数传终端机,并迅速投产,为我国卫星测控系统提供了传输数据的手段,也为我国通信事业开拓了又一个新领域,其研究成果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献身国防科技荣誉奖章”。吴佑寿院士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数字通信第一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扩大我国雷达的覆盖距离,他带领研究组开发出用于雷达接收前端的参量放大器,经过十几年的不断研究,发展成为系列雷达微波放大器,并成为电子工程系低噪声微波电路教学的重要内容。七十年代,他主持研发了我国川沪输气工程急需的微波通信系统“无人值守的全固态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八十年代,他带领科研团队率先开展了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先后创造性地解决了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识别难题,使我国字符识别研究跃居国际领先地位,获得国家科技奖三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其中TH-OCR高性能实用汉英混排印刷文本识别系统被评为1994年我国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一,中日韩等THOCR系列产品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九十年代,他组织团队研究遥感卫星高速数据通用接收系统,首次实现一机适用多颗卫星信号的接收,满足国家急需,并出口国外。他提出了“激励函数可调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于1995-1996年当选为亚太神经网络联合会(APNNA)主席,2004年获“APNNA突出贡献奖”。上世纪末,他组建团队开展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研究,自主原创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传输体制(TDS-OFDM)现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OFDM三大填充方式之一,是我国数字电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理论和知识产权的基础。耄耋之年的吴佑寿院士力举中国标准国际化工作,推动我国数字电视国标成为国际标准,并已在14个国家或地区应用,被国际电联列为全球数字电视广播40年(1972-2012)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因他在科学技术上的突出贡献,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教育科学院(IHEAS)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特别荣誉奖。

吴佑寿院士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崇尚为学先为人,以自身高尚的人格、严谨的作风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着年轻教师和学生,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培养工作。他谦虚谨慎、宽厚仁爱、严谨治学、笃志践行,一生勤俭,深受学生、同事和同行的尊敬和爱戴,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清华精神的杰出代表。吴佑寿先生的逝世,是清华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巨大损失。我们要学习吴佑寿先生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化悲痛为力量,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科学学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吴佑寿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