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韩启德
总序二白春礼
总序三周 济
序徐光宪
导 言
第一章 求学  历
早期教育(1920—1939)
大学生涯(1940—1944)
第二章 留学美国
只身赴美
辗转回国
第三章 初到北大化学系
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开设“物质结构”课程
量子化学领域展露锋芒
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
第四章 受政治运动影响的学术生涯
转向核燃料萃取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
第五章 谱写“稀土传奇”
稀土分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状况
勇挑重任:推  体系、反萃法实现镨钕分离
(1972—1974)
稀土串级萃取理论的提出与应用(1974—1990)
发展中国稀土产业
著书立说、课题研究与机构建设
第六章 回到量子化学研究
量子化学研究的背景与条件(1949—1977)
  子价、分子片与结构规则(1977—1995)
改进的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与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
  (1978—1984)
稀土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化学键:由从头计算到半  验计算
转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稀土(1996— )
量子化学教学与教材(1978—2009)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1980— )
第七章 晚年对软科学的思考
学科定位、成果评价与研究基金
化学信息学与系统化学
方法学与方法创新
第八章 爱人同行
同进北大 共同研究
中国化学界的比翼鸟
携手前进 相濡以  
结 语 徐光宪学术成长特点
附录一 徐光宪年表
附录二 徐光宪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图片目录
图1-1徐光宪旧居东山七亩
图1-2《中日围棋百式》
图1-3徐光宪年幼时与父兄们的合影
图1-4徐光宪绍兴宣化坊故居
图1-5青藤书屋  貌(a)和近照(b)
图1-6徐光宪参加绍兴稽山中学七十周年校庆庆典合影
图1-7徐光宪在浙  图书馆前留影
图1-8徐光宪在宁波高工老校址前留影
图1-9上海交通大学1940年化学系正取生名册
图1-10徐光宪在上海交大时做的习题
图1-11徐光宪在上海交大的毕业论文
图1-12高小霞工部局女中毕业证照
图1-13南洋化工社1943-1944届部分成员合影
图1-14高小霞写给徐光宪的信
图1-15上海交通大学1944届毕业同学合影
图1-16徐光宪与高小霞结婚照
图1-17徐光宪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助教时的登记名册
图2-1徐光宪与同学  庆清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时期合影
图2-2徐光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助教职位的证书
图2-3徐光宪、高小霞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与同学们的合影
图2-4徐光宪的博士论文(a)及学位证书(b)
图2-5徐光宪重返哥伦比亚大学作报告
图2-61949年,徐光宪等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野餐,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图3-1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高小霞回国时,高小霞在戈登将军号
    轮船甲板上的留影
图3-2朝鲜金日成大学实习团与北大化学系老师合影
图3-3《物理化学讲义》手稿第一页
图3-4《物质结构》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证书
图4-1《  子核物理导论》讲义
图4-2北大技术物理系33组59级师生合影
图4-3徐光宪在  西农场与工友们合影
图4-4徐光宪下放时期游览井冈山
图4-5徐光宪与程民德一起放牛
图5-1徐光宪在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会议上
图5-2徐光宪与黎乐民讨论问题
图5-3稀土研究获得的部分国家奖励
图5-4徐光宪获得国家  济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图5-5徐光宪主编的《稀土》(第2版)
图5-61980年稀土访问团访问美国爱荷华州艾姆斯实验室
图5-7稀土研究中心师生合影
图5-82003年,徐光宪在北大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图5-9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6-1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
图6-2徐光宪访日时与日本学者合影
图6-3徐光宪访问德国时合影
图6-4徐光宪和夏威夷大学化学系主任合影
图6-51993年徐光宪重返哥伦比亚大学
图6-6徐光宪在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上
图6-7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组委会赠给徐光宪的荣誉证书
图7-1徐光宪与唐敖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工作交流
图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1986年科学基金评审会议代表合影
图7-3徐光宪与学生高松院士合影
图8-1徐光宪、高小霞夫妇与孩子们的合影
图8-21991年结婚纪念日,徐光宪与高小霞在未名湖边散步
图结-1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与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工作
图结-2徐光宪与黄春辉院士合影
图结-3徐光宪与唐敖庆院士合影

《举重若重——徐光宪传》目录

日期:2015-12-11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韩启德
总序二白春礼
总序三周 济
序徐光宪
导 言
第一章 求学  历
早期教育(1920—1939)
大学生涯(1940—1944)
第二章 留学美国
只身赴美
辗转回国
第三章 初到北大化学系
开设“物理化学”课程
开设“物质结构”课程
量子化学领域展露锋芒
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
第四章 受政治运动影响的学术生涯
转向核燃料萃取研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
第五章 谱写“稀土传奇”
稀土分离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状况
勇挑重任:推  体系、反萃法实现镨钕分离
(1972—1974)
稀土串级萃取理论的提出与应用(1974—1990)
发展中国稀土产业
著书立说、课题研究与机构建设
第六章 回到量子化学研究
量子化学研究的背景与条件(1949—1977)
  子价、分子片与结构规则(1977—1995)
改进的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与正弦型同系线性规律
  (1978—1984)
稀土配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化学键:由从头计算到半  验计算
转向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稀土(1996— )
量子化学教学与教材(1978—2009)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国际交流(1980— )
第七章 晚年对软科学的思考
学科定位、成果评价与研究基金
化学信息学与系统化学
方法学与方法创新
第八章 爱人同行
同进北大 共同研究
中国化学界的比翼鸟
携手前进 相濡以  
结 语 徐光宪学术成长特点
附录一 徐光宪年表
附录二 徐光宪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图片目录
图1-1徐光宪旧居东山七亩
图1-2《中日围棋百式》
图1-3徐光宪年幼时与父兄们的合影
图1-4徐光宪绍兴宣化坊故居
图1-5青藤书屋  貌(a)和近照(b)
图1-6徐光宪参加绍兴稽山中学七十周年校庆庆典合影
图1-7徐光宪在浙  图书馆前留影
图1-8徐光宪在宁波高工老校址前留影
图1-9上海交通大学1940年化学系正取生名册
图1-10徐光宪在上海交大时做的习题
图1-11徐光宪在上海交大的毕业论文
图1-12高小霞工部局女中毕业证照
图1-13南洋化工社1943-1944届部分成员合影
图1-14高小霞写给徐光宪的信
图1-15上海交通大学1944届毕业同学合影
图1-16徐光宪与高小霞结婚照
图1-17徐光宪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助教时的登记名册
图2-1徐光宪与同学  庆清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时期合影
图2-2徐光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助教职位的证书
图2-3徐光宪、高小霞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与同学们的合影
图2-4徐光宪的博士论文(a)及学位证书(b)
图2-5徐光宪重返哥伦比亚大学作报告
图2-61949年,徐光宪等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野餐,庆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图3-1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高小霞回国时,高小霞在戈登将军号
    轮船甲板上的留影
图3-2朝鲜金日成大学实习团与北大化学系老师合影
图3-3《物理化学讲义》手稿第一页
图3-4《物质结构》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证书
图4-1《  子核物理导论》讲义
图4-2北大技术物理系33组59级师生合影
图4-3徐光宪在  西农场与工友们合影
图4-4徐光宪下放时期游览井冈山
图4-5徐光宪与程民德一起放牛
图5-1徐光宪在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会议上
图5-2徐光宪与黎乐民讨论问题
图5-3稀土研究获得的部分国家奖励
图5-4徐光宪获得国家  济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图5-5徐光宪主编的《稀土》(第2版)
图5-61980年稀土访问团访问美国爱荷华州艾姆斯实验室
图5-7稀土研究中心师生合影
图5-82003年,徐光宪在北大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图5-9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图6-1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
图6-2徐光宪访日时与日本学者合影
图6-3徐光宪访问德国时合影
图6-4徐光宪和夏威夷大学化学系主任合影
图6-51993年徐光宪重返哥伦比亚大学
图6-6徐光宪在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上
图6-7国际配位化学会议组委会赠给徐光宪的荣誉证书
图7-1徐光宪与唐敖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工作交流
图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1986年科学基金评审会议代表合影
图7-3徐光宪与学生高松院士合影
图8-1徐光宪、高小霞夫妇与孩子们的合影
图8-21991年结婚纪念日,徐光宪与高小霞在未名湖边散步
图结-1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与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工作
图结-2徐光宪与黄春辉院士合影
图结-3徐光宪与唐敖庆院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