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便努力培养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而他在团队培养过程中一直强调团队合作,积极听取团队成员意见,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注意培养和提拔年轻一代。在团队合作中发扬民主,有了科学问题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团队成员的想法,以此培养和锻炼学生和助手的才能。

与黎乐民工作照片

与高松合影

徐光宪指导学生和研究团队的最大特点是,听取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徐光宪特别注重锻炼学生和助手,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才能,并尽可能地将各种机会提供给学生,不将所有的事情都包揽在自己身上。因此,徐光宪的很多学生都在不同的领域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与黄春辉在家中合影

比如黎乐民,他本来在萃取化学领域,但是徐光宪发现他喜欢理论化学,就鼓励他往理论化学方面发展,后来黎乐民在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方面取得成就,提出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以及用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等,并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再比如黄春辉,原来跟随徐光宪从事稀土配位化学研究,她后来选择做光电功能材料,徐光宪同样鼓励她去重点研究稀土配位化合物的光电性能。黄春辉从改善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效率、热稳定性、载流子传导性和成膜性等方面入手,开发了一类性能优良的新型光电转化材料,并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高松,本来跟随徐光宪研究稀土串级萃取理论,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他告诉徐光宪想转方向读量子化学。最开始高松很担心,还怕徐光宪不答应,因为那时候稀土萃取研究方面非常需要人。但是徐光宪觉得学生有这个想法,应该鼓励,就同意了。不仅如此,高松博士毕业后,徐光宪还给他争取到一个洪堡学者的名额,将他送到德国去学习。后来高松在磁性配位高分子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高核分子的结构与磁性,纳米金属团簇的化学制备和磁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于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稀土分离和纳米功能材料研究的严纯华也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何梁何利成就奖颁奖会上与黄春辉合影

结 语 徐光宪学术成长特点

日期:2017-04-25

徐光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便努力培养具有特色的研究团队,而他在团队培养过程中一直强调团队合作,积极听取团队成员意见,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注意培养和提拔年轻一代。在团队合作中发扬民主,有了科学问题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团队成员的想法,以此培养和锻炼学生和助手的才能。

与黎乐民工作照片

与高松合影

徐光宪指导学生和研究团队的最大特点是,听取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徐光宪特别注重锻炼学生和助手,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才能,并尽可能地将各种机会提供给学生,不将所有的事情都包揽在自己身上。因此,徐光宪的很多学生都在不同的领域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与黄春辉在家中合影

比如黎乐民,他本来在萃取化学领域,但是徐光宪发现他喜欢理论化学,就鼓励他往理论化学方面发展,后来黎乐民在稀土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方面取得成就,提出定义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轨道的方法以及用光谱数据直接求振动常数的诱导自洽方法,发展了用密度泛函理论处理多重态结构的理论方法等,并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再比如黄春辉,原来跟随徐光宪从事稀土配位化学研究,她后来选择做光电功能材料,徐光宪同样鼓励她去重点研究稀土配位化合物的光电性能。黄春辉从改善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效率、热稳定性、载流子传导性和成膜性等方面入手,开发了一类性能优良的新型光电转化材料,并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高松,本来跟随徐光宪研究稀土串级萃取理论,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他告诉徐光宪想转方向读量子化学。最开始高松很担心,还怕徐光宪不答应,因为那时候稀土萃取研究方面非常需要人。但是徐光宪觉得学生有这个想法,应该鼓励,就同意了。不仅如此,高松博士毕业后,徐光宪还给他争取到一个洪堡学者的名额,将他送到德国去学习。后来高松在磁性配位高分子的设计、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高核分子的结构与磁性,纳米金属团簇的化学制备和磁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并于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稀土分离和纳米功能材料研究的严纯华也于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何梁何利成就奖颁奖会上与黄春辉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