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科协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第批选定二十几位科学家,我是其中之。我的资料采集工作具体由中国科学院的叶青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艳红博士和华东师范人学的朱晶博士执行。其中.2010-2011年叶青和黄艳红两位博士来我家采访、录像、扫描资料共几十次,采集音频资料1268分钟,视频资判1234分钟。她们往往早上来,工作到中午,出去简单午餐后又来工作。请她们在我家便餐,总是辞谢。她们辛劳勤奋的敬业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她们从各种渠道采集我发表的各种论文和散文,以及报刊上和电视台自关我的报道,远比我自已收集的更为详尽。她们的专业智慧、所提问题的富有启发性,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使我敬佩。曾写过《化学人师:徐光宪》的束晶搏士以她丰富的经验和细心的推敲使本书更为完善。
这本书也使我梳理了下,我究竟有哪些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我的成长主要依靠什么?
我的第一个认识是:人是有智慧的社会动物
一个人离开社会是小能生存的。因此产生“三感”:
(1)社会责任感。我从出生到成年,受父母养育之思,师长教导之德,和家乡贤达文化的培育。我吃的、穿的、住的都是前人劳动的成果。我能安全快乐地活着,是受国家和军队的保护。所以成年以后,耍以同样的劳动和责献来回报父母、师长、国家和社会。这是我,也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感。
(2)时代幸福感。我们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尽帝国主义的欺凌和日奉军国主义的侵略,经过无数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才于1949年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又经过艰难曲折,才走到政革开放的道路,逐渐迈向中华民族复兴。我们要有身处中华复兴时代的幸福感,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
(3)历史使命感。中华复兴还耍走很长的路,当前中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个历史的重担落在年轻人的身上,年轻人要有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感。
我的价值观
我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要使最人多数的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幸福。
成功的要素
个人的成功是指对国家和民族做出有益的贡献,当然也包括个人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成功的要素5分是勤奋.2分是才华,3分是机遇。每个人在生中,总会遇到小少机遇,但能否抓住机遇,则决定于你是否有准备。要使自己有准备,还是需要勤奋。我给自已的大赋和才华打分是中上,但勤奋是9分以上。所以优秀的大学生加上9分以上的勤奋都能达到或超过我的成就。钱学森是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全世界20位伟人科学家中排名第18。他的天赋和才华是上上,彭桓武和黄昆等的天赋和才华也是上上。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能学到他们的5%-10%,也会对国家做出非常卓越的贡献。袁隆平的勤奋和在田间工作的艰辛打10分,他的才华和对事物的观察有非常敏感的创新思维,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其他入选的老科学家也都有非常卓越的贡献和值得我们学习的特色。了解他们成长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对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我想这就是国务院设立“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初衷。
科研方向的选择
为了适应国家的需要和安排,我曾多次改变科研方向。在改变研究方向的关键时刻,第一步要了解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步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温家宝总理语)的自信,小迷信洋人,小跟踪前人走过的老路,面对国家目标,立足基础研究,寻找实际问题背后的基础理论,自主探索创新的突破口。第三步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修政理论,使之符合实验。要有币怕失败、坚持到底的毅力和决心。
科学方法
(1)我从中药铺的抽屉得到启发,从中学开始,就注意分类归档,在自己头脑中建立知识框架,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框架中,后来就在计算机上建立知识框架。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过的量子化学、统计力学、高等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化学物理等课程,都有经过消化整理的完整笔记,至今保存着。回国后可以根据需耍,随时开设这些课程。我希望今天的研究生也能做到这点。
(2)重视做习题。大量做习题就能消化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智慧,是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提前训练。
(3)移花接木,举反三。在一门学科中成功的规律可以移到另一门。例如力学中放大原理移植到微波领域,发明Maser-MicrowaveAmplificationbyStimulatedEmissionRadianon(用受激发射使微波放人)。Maser技术移植到光波领域,就发明了激光,La,er-LightAmpliEcaoonbyStimuhtedEnmsionRadiation。
(4)科研创新16法(见第七章)
当前科学发展的两大趋势
一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二是理论的高度统一。1900年是500门学科,2000年是5000门,2050年可能到20000门,2100年可能到50000门。我们中国人至少应创建3000门。
创建系统化学
化学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级基础学科之。1900年在《美国化学文摘》(CA)上登录的,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并确定其组成的,和人工合成的已知化合物只有55万种,到1945年达到110万种,经过45年翻了番;到19711年为236.7万种,经过25年,又翻番。此后新化合物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到2011年9月14日CA登录的新化合物已选11685万种,比1970年增长50倍。没有门其他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在过去的110年中,创造出如此众多的新物质。如此丰富的实验材料,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因此我建议中国人应该来做这个总结,创建系统化学(见第七章)。
最后,衷心感谢叶青博士、黄艳红博士和朱晶博士三位作者,并对她们深表敬意。
徐光宪
于蓝旗营
2012年2月
2010年,中国科协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第批选定二十几位科学家,我是其中之。我的资料采集工作具体由中国科学院的叶青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艳红博士和华东师范人学的朱晶博士执行。其中.2010-2011年叶青和黄艳红两位博士来我家采访、录像、扫描资料共几十次,采集音频资料1268分钟,视频资判1234分钟。她们往往早上来,工作到中午,出去简单午餐后又来工作。请她们在我家便餐,总是辞谢。她们辛劳勤奋的敬业精神使我深受感动。她们从各种渠道采集我发表的各种论文和散文,以及报刊上和电视台自关我的报道,远比我自已收集的更为详尽。她们的专业智慧、所提问题的富有启发性,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使我敬佩。曾写过《化学人师:徐光宪》的束晶搏士以她丰富的经验和细心的推敲使本书更为完善。
这本书也使我梳理了下,我究竟有哪些基本的理念和价值观?我的成长主要依靠什么?
我的第一个认识是:人是有智慧的社会动物
一个人离开社会是小能生存的。因此产生“三感”:
(1)社会责任感。我从出生到成年,受父母养育之思,师长教导之德,和家乡贤达文化的培育。我吃的、穿的、住的都是前人劳动的成果。我能安全快乐地活着,是受国家和军队的保护。所以成年以后,耍以同样的劳动和责献来回报父母、师长、国家和社会。这是我,也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感。
(2)时代幸福感。我们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以来,受尽帝国主义的欺凌和日奉军国主义的侵略,经过无数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的奋斗和牺牲,才于1949年成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又经过艰难曲折,才走到政革开放的道路,逐渐迈向中华民族复兴。我们要有身处中华复兴时代的幸福感,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
(3)历史使命感。中华复兴还耍走很长的路,当前中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个历史的重担落在年轻人的身上,年轻人要有这个光荣的历史使命感。
我的价值观
我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要使最人多数的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幸福。
成功的要素
个人的成功是指对国家和民族做出有益的贡献,当然也包括个人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成功的要素5分是勤奋.2分是才华,3分是机遇。每个人在生中,总会遇到小少机遇,但能否抓住机遇,则决定于你是否有准备。要使自己有准备,还是需要勤奋。我给自已的大赋和才华打分是中上,但勤奋是9分以上。所以优秀的大学生加上9分以上的勤奋都能达到或超过我的成就。钱学森是杰出的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全世界20位伟人科学家中排名第18。他的天赋和才华是上上,彭桓武和黄昆等的天赋和才华也是上上。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但能学到他们的5%-10%,也会对国家做出非常卓越的贡献。袁隆平的勤奋和在田间工作的艰辛打10分,他的才华和对事物的观察有非常敏感的创新思维,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其他入选的老科学家也都有非常卓越的贡献和值得我们学习的特色。了解他们成长的过程和思维方法,对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我想这就是国务院设立“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初衷。
科研方向的选择
为了适应国家的需要和安排,我曾多次改变科研方向。在改变研究方向的关键时刻,第一步要了解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步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温家宝总理语)的自信,小迷信洋人,小跟踪前人走过的老路,面对国家目标,立足基础研究,寻找实际问题背后的基础理论,自主探索创新的突破口。第三步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修政理论,使之符合实验。要有币怕失败、坚持到底的毅力和决心。
科学方法
(1)我从中药铺的抽屉得到启发,从中学开始,就注意分类归档,在自己头脑中建立知识框架,把学到的东西,经过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框架中,后来就在计算机上建立知识框架。我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过的量子化学、统计力学、高等无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化学物理等课程,都有经过消化整理的完整笔记,至今保存着。回国后可以根据需耍,随时开设这些课程。我希望今天的研究生也能做到这点。
(2)重视做习题。大量做习题就能消化学到的知识,变为自己的智慧,是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提前训练。
(3)移花接木,举反三。在一门学科中成功的规律可以移到另一门。例如力学中放大原理移植到微波领域,发明Maser-MicrowaveAmplificationbyStimulatedEmissionRadianon(用受激发射使微波放人)。Maser技术移植到光波领域,就发明了激光,La,er-LightAmpliEcaoonbyStimuhtedEnmsionRadiation。
(4)科研创新16法(见第七章)
当前科学发展的两大趋势
一是学科的高度分化,二是理论的高度统一。1900年是500门学科,2000年是5000门,2050年可能到20000门,2100年可能到50000门。我们中国人至少应创建3000门。
创建系统化学
化学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一级基础学科之。1900年在《美国化学文摘》(CA)上登录的,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出来并确定其组成的,和人工合成的已知化合物只有55万种,到1945年达到110万种,经过45年翻了番;到19711年为236.7万种,经过25年,又翻番。此后新化合物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到2011年9月14日CA登录的新化合物已选11685万种,比1970年增长50倍。没有门其他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在过去的110年中,创造出如此众多的新物质。如此丰富的实验材料,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因此我建议中国人应该来做这个总结,创建系统化学(见第七章)。
最后,衷心感谢叶青博士、黄艳红博士和朱晶博士三位作者,并对她们深表敬意。
徐光宪
于蓝旗营
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