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

1980年

日期:2015-11-20

上半年,六机部七院将“641”“642”两船统交七○八所研究设计。许学彦又受命单独去北京七院进行该两型船的方案论证工作,他发现该两型船的要求有不少相似之处,于是他综合两船特点,提出合并为一个船型造两艘的设想。以许学彦为主经计算和论证后提出将两型船合为一型的报告上报,最后被上级批准、为国家减少投资、加快研制进度做出了突出贡献。

7月18日,国防科工委会同有关单位决定研制“七一八工程综合测量船”,即由“641”和“642”合型为“七一八”主测量船。为了在试验前对试验海域进行海洋物理参数调查,七院又责成七○八所会同国家海洋局论证远洋调查船。

8月4日,国防科工委上报中央军委,说明七一八工程“还要研制远洋调查船、护航、补给船舶”。

9月6日,中央军委第93次会议讨论同意国防科委提出的意见,并责成国防科委拟制具体计划报批。

9月,为了集中力量研发“七一八”主测量船,七院决定以七○八所为主体,成立“六四”工作组,七○八所副所长陶子杰任组长、许学彦任副组长。业务直属七院领导,由七○八所代管。为达到保密要求,“六四”工作组迁到上海市郊南翔办公,工作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为确保研发进度,上级决定工作组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

10月6—9日,在“东方红”轮上进行调查研究。

10月10—11日,在山东海洋学院、青岛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调查研究(对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进行海情调查)。

12月,国防科委廿基地从机关和测量设备继续担任七一八工程主、辅船技术抓总,解决建造与试验试航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1月31日,第二艘远洋打捞救生船交船。

2月24日,国防科委召开会议,总结远望1号、远望2号船试验情况,为执行“580”任务做准备。

4月,许学彦获“上海市1979年度劳动模范”称号。

4月27日,18艘舰船分三个梯队,由舟山朱家尖锚地起航参加我国首次远程运载火箭试验。

5月12日,连续航行9000海里后,首次跨越赤道,到达南太平洋试验海域。

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飞临太平洋上空,远洋测量船和远洋调查船、远洋打捞救生船圆满地完成所赋予的任务。至此,中国继美、苏、法之后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

7月16日,因17500吨多用途货船在建造过程中出现一些结构局部变形等问题,船东香港海洋船务公司提出“退船”要求。

7月17日,六机部领导指示,由上海造船工业局须仁福副局长负责抓总协调,七○八所会同中华造船厂进行全面复查质量,由许学彦技术抓总。

8月18日,参加由上海造船工业局在中华厂沪南分厂主持召开的17500吨多用途船结构问题专题现场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华厂、上海交大、七○八所、六一一所及上海、沪东、江南造船厂等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现场观察分析上层建筑结构产生皱褶变形的原因,并提出了补强措施建议。

8月26日,许学彦被晋升为技术5级。

9月26日,参加上海造船工业局主持的在中华厂沪南分厂召开的17500吨出口船协调会。经会议讨论,决定了修改项目、修改方案和发图进度。

10月15日,经六机部第七研究院批准许学彦被套改为高级工程师。

任六机部七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分组副组长。

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任上海造船工程学会学木工作委员会船舶设计学组组长。

荣获“国务院国防工业系统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研究所抽调38人组成“七一八”工作队,到上海与七院“六四”工作组搞“三结合”设计。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1980年

日期:2015-11-20

上半年,六机部七院将“641”“642”两船统交七○八所研究设计。许学彦又受命单独去北京七院进行该两型船的方案论证工作,他发现该两型船的要求有不少相似之处,于是他综合两船特点,提出合并为一个船型造两艘的设想。以许学彦为主经计算和论证后提出将两型船合为一型的报告上报,最后被上级批准、为国家减少投资、加快研制进度做出了突出贡献。

7月18日,国防科工委会同有关单位决定研制“七一八工程综合测量船”,即由“641”和“642”合型为“七一八”主测量船。为了在试验前对试验海域进行海洋物理参数调查,七院又责成七○八所会同国家海洋局论证远洋调查船。

8月4日,国防科工委上报中央军委,说明七一八工程“还要研制远洋调查船、护航、补给船舶”。

9月6日,中央军委第93次会议讨论同意国防科委提出的意见,并责成国防科委拟制具体计划报批。

9月,为了集中力量研发“七一八”主测量船,七院决定以七○八所为主体,成立“六四”工作组,七○八所副所长陶子杰任组长、许学彦任副组长。业务直属七院领导,由七○八所代管。为达到保密要求,“六四”工作组迁到上海市郊南翔办公,工作与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为确保研发进度,上级决定工作组不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四大”。

10月6—9日,在“东方红”轮上进行调查研究。

10月10—11日,在山东海洋学院、青岛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调查研究(对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进行海情调查)。

12月,国防科委廿基地从机关和测量设备继续担任七一八工程主、辅船技术抓总,解决建造与试验试航中的主要技术问题。

1月31日,第二艘远洋打捞救生船交船。

2月24日,国防科委召开会议,总结远望1号、远望2号船试验情况,为执行“580”任务做准备。

4月,许学彦获“上海市1979年度劳动模范”称号。

4月27日,18艘舰船分三个梯队,由舟山朱家尖锚地起航参加我国首次远程运载火箭试验。

5月12日,连续航行9000海里后,首次跨越赤道,到达南太平洋试验海域。

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飞临太平洋上空,远洋测量船和远洋调查船、远洋打捞救生船圆满地完成所赋予的任务。至此,中国继美、苏、法之后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航天测量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

7月16日,因17500吨多用途货船在建造过程中出现一些结构局部变形等问题,船东香港海洋船务公司提出“退船”要求。

7月17日,六机部领导指示,由上海造船工业局须仁福副局长负责抓总协调,七○八所会同中华造船厂进行全面复查质量,由许学彦技术抓总。

8月18日,参加由上海造船工业局在中华厂沪南分厂主持召开的17500吨多用途船结构问题专题现场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华厂、上海交大、七○八所、六一一所及上海、沪东、江南造船厂等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现场观察分析上层建筑结构产生皱褶变形的原因,并提出了补强措施建议。

8月26日,许学彦被晋升为技术5级。

9月26日,参加上海造船工业局主持的在中华厂沪南分厂召开的17500吨出口船协调会。经会议讨论,决定了修改项目、修改方案和发图进度。

10月15日,经六机部第七研究院批准许学彦被套改为高级工程师。

任六机部七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分组副组长。

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任上海造船工程学会学木工作委员会船舶设计学组组长。

荣获“国务院国防工业系统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研究所抽调38人组成“七一八”工作队,到上海与七院“六四”工作组搞“三结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