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宪在于同隐百岁华诞致辞
2016年5月21日,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在复宣酒店举办了于同隐先生百岁华诞庆祝活动。活动中,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光宪教授作为于先生的学生代表发言。
▲ 李光宪教授在会场发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首先要感谢复旦大学高分子系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能够代表于先生的学生发言,我感到非常荣幸。于先生培养了大量的研究生,大家都有很多感受,我也就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我是1986年的9月份考上于先生的博士生,在复旦的时间不长,只有几年时间,但是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我们那个时代的学生心目中,老一辈的高分子科学家当中说到高分子物理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钱人元先生,另一位就是于同隐先生。所以当时能够考上于先生的博士生到复旦来读书是非常令人向往和兴奋的事情。
当时实际上很忙,因为在当老师,带着学生实习,当时对这个(博士生)考试觉得很花时间。我当时很冒昧地给于先生写了封信(我当时也没有见过于先生),说我考了托福和EPT。像我们这个年代的学生,都知道出国的话中国有一个考试叫做EPT(English Proficiency Test),我说我有这个成绩能否免试英语,我当时就是这么一问,因为当时没有这样的先例,我也没当回事。没想到不久,我就收到了于先生的亲笔信,他说跟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已经联系好了,同意我免试英语,就用这个成绩来做这个事(通过英语考试)。这让我大感意外也非常感动,因为于先生这样亲力亲为,平易近人,关心一个当时还不能算是他的学生的这样一个问题,跟我当时对很多大牌学者、教授的印象完全不同,真的感受到于先生真正学者的风范——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关爱学生,同时我也觉得复旦大学管理部门能够解放思想、不墨守陈规、灵活务实,我觉得这也是一所好的大学与众不同的地方。
当时我们读博士的时候,于先生决定开辟一个新的方向——生物大分子,从我和刘剑洪开始。我记得当时于先生说,生命科学是越来越重要,生命科学基本的东西蛋白质等等都是大分子,应该从高分子角度开展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当时于先生已经年过70了,所以在这样一个年纪依旧对学科有着敏锐的感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现在回想起来给我们很深的教育。于先生对科学永远年轻的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时因为是新的领域,所有的实验条件和前期工作基础都是没有的,所以我们是从最简单的建实验室开始,研究路线、实验方案都是自己摸索的,包括在实验室里我都发生过光气,因为要做开环聚合多肽,我现在都记得是三分硫酸一份硝酸混合光气,虽然很艰难,但是确实锻炼很大,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起来的,这个实际上对一个人的一辈子都很重要。当时为什么这个实验能够这么顺利进行,整个系里没有从事这个方面的老师和课题,都是白手起家。于先生为了课题进行,亲自写了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书,获得三万块钱。当时三万块钱很多啦,这个钱这个本子就在我们手上,我们自己就可以决定日常的事情,买什么来干活我们就自己决定啦,大的事情汇报一下就可以了。
后来我就总结,我现在对我自己的研究生也是这样说的:你们学生判断导师是不是一个好导师可以有两条:一是给你选择了好的研究方向、好的课题,二是导师给够了你的钱,剩下就是自己本事啦。我觉得于先生就是一个好导师,给我们选定了一个有挑战性的方向,同时于先生给够了我们钱,本子就拿在我们的手里,当然我们还是按照规定来,但是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做科研没有经费是很难做的。而且在三年中,我们由于是新的课题,于先生经常和我们讨论,完全是有什么说什么,一点都没有顾虑,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
▲ 1995年10月在第一届东亚高分子会议(EPAC-1)宴会,于同隐(中)、陈寿安(左)、李光宪(右)
我的第一篇文章当时是发在macromolecularrapid communication杂志上,我当时英文实际上不太好,但我英文写得很大胆,因为我知道反正有于先生把关。于先生真的很认真,逐字逐段地给我改英文稿,所以我现在都受益匪浅。我觉得老师怎么帮助学生是可以从实际上体会到的。
所以我自己从于先生身上学到很重要的两条:第一如果有条件当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好,于先生对我们学生就很好,没有一点架子,能关心帮助尽力关心帮助。像我们毕业离校以后出国,然后又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年过年都能够收到于先生给我的贺年卡,真的让我非常感动。当然我也觉得要努力对学生好,然而和于先生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我这个性子有时候比较急,有时候还要发点脾气。在我们三年读书过程中,从来没有看过于先生大声或者着急地跟我们说过话,这方面确实感受很深。我就觉得老师对学生好,可能无意中的一件事就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而且也能培养出好学生,学生也就会对老师好。
第二要爱学问,始终对学问保持纯粹好奇心。现在大家都变得浮躁了,今天投入明天就希望出成果,天天都有考核、评估,时时都有竞争、较劲,在这样一个时代保持豁达平静的心态确实非常不容易。我想就像刚才包校长说的,这也许就是于先生今天能有百岁华诞,而很多人没有这样福气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在这里庆贺于先生百年华诞,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于先生豁达平静和纯粹的对学问的好奇心的境界。反正我下定决心要向于先生学习,努力争取健康活到一百岁,接近也好。
感谢于先生的培育教诲,祝于先生万寿无疆!
▲ 李光宪教授展示与于同隐先生的合影
最后呢,来之前我也想送一个什么来表达我的心意,后来我找了半天,我在这里读书期间和于先生只有一张合影,就是1989年6月我的博士生论文答辩和于先生有一张合影,我把照片重新翻了出来。这个确实很难忘,我也给江老师看了,这个照片里有于先生,还有当时华东理工大学李世瑨先生,还有东华大学的史观一老师,江明老师,李文俊老师,还有生命科学学院孙崇荣老师。这里面又一次看到了于先生的开明,他允许我的太太来参加我的博士论文答辩,而且还有一个合影,这是很少的夫人和答辩者的合影。
▲ 李光宪教授送上合影给于同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