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仍出海,为科学牺牲也值!
原标题:张炳炎院士:78岁仍随船出海考察,他说如果遇险,为科学牺牲也值得!
“设计人员要冲在最前线。”这是我国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炳炎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立志造船开始,张炳炎就倾注了所有的时间和热忱。在五十多年舰船科研设计生涯中,他总是不畏艰险,深入科考一线。
1991年11月,为了收集南极科学考察破冰船的第一手资料,张炳炎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委托,带领专家小组登上“极地”号考察船。
作为一名造船专家,张炳炎深知此行的重要性。虽然当时他已年近花甲,是考察队中最年长的队员,并且出发前胆结石正发病,但为保证考察任务的顺利完成,他仍坚持按时出发。
1991年11月30日,张炳炎出发去南极前在“极地”号照片
在考察队的129个日子里,张炳炎克服了晕船、呕吐的不良反应,顶着狂风恶浪,坚持全航程的观察调研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掌握数据的机会。
当“极地”号穿越西风带时,狂风卷着巨浪不断打在船体上,船体大幅度地左右摇摆,人在船舱里不抓住固定物就会随船的倾斜而被抛向两边。在这种剧烈的摇摆中,张炳炎硬是一步一步艰难地登上驾驶室,两个多小时不间断地仔细观察、记录、掌握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等到“极地”号驶入浮冰区,海域内冰山林立、险象环生。巨大的冰块不时冲击、挤压着船体,发出刺耳的“咯吱吱”的声响,加上南极零下几十度的刺骨寒流,令人从心底透出一股寒气。“极地”号甲板上又冷又滑,行走在上面一步一趔趄,张炳炎却浑然不顾,多次往返于船头、船尾之间,观察船在航行中浮冰对船的撞击情况。为了获取撞击瞬间的宝贵资料,他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将身体倾向船舷,拍摄了一组组珍贵的资料镜头。
1992年1月11日张炳炎赴南极考察,在南极中山站前留影
按照张炳炎的年龄和资格,回程是可以乘飞机的,但他为了观察洋流走向,寻找南大洋波浪出路的资料,坚持跟船同行。他说:“如果遇险牺牲,也是为科学牺牲,为科学而死值得!”
虽然张炳炎在考察队里是最年长的一位,但他一直以一名普通考察队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平时他与工作人员、船员一样参加值班工作,有时还去帮大厨做饭,赢得了考察队员和船员的好评和尊敬。
在张炳炎的带领下,专家小组圆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考察任务。他们完成了船舶在冰区以及无限航区环境条件的各项科学研究,共测得极地船舱及舱内有关部位温度、湿度及航线海水温度等数据1万余个,在30余个振动测点上共记录数据2000余个,并对10余块不同浮冰碰撞船体的情况进行了振动响应的测试和录像。
同时,他们还采集了一批空气盐雾、空气霉菌等样品,为远洋考察船的安全保障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建议,得到国家南极委的赞扬和采纳。
从南极回国后,张炳炎受命作为总设计师对“雪龙”号进行改造,至今“雪龙”号已圆满完成了30多航次南极及北极的科学考察与物资供应任务。
2011年,张炳炎就海洋六号码头设计理念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大队部门以上人员作讲座
2011年11月25日至29日,已78岁高龄的张炳炎又跟随“海洋六号”去南海,南海风浪非常大,年轻人都头晕呕吐,而他依然镇定自如地不间断工作。
他曾说:“作为舰船设计人员,特别是科学考察船的设计人员,需要经常深入考察最前线,亲身观测科学数据并体验工作环境,这样才能设计出满足需求的船舶。”
正是靠着这样亲力亲为、不畏艰险的精神,张炳炎才能创造出我国舰船领域的众多“第一”,成为国内海洋调查船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专家。他身上的求真求实、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也正是一个科学家的价值所在。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用生命谱写蓝色梦想——张炳炎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