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卫星、导弹研制架设“高速通道”
1980年5月18日,我国成功地向太平洋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一石击起千层浪。西方航天专家立即做出推断:中国已经建成了专门从事飞行器空气动力试验的秘密机构,而且具备了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
这样的推断并非空穴来风。空气动力学在航空航天业发展中被誉为“先行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国、美国、前苏联等世界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成立了国家级的研究试验机构。
1956年10月,我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最早组建的十个研究室中的第七室就是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年仅31岁的庄逢甘被钱学森点名担任该室的技术负责人。
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有三大手段,风洞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风洞是一种能产生人工气流,并能观测气流或气流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管道装置,不同流速、密度和温度的气流能模拟各种飞行器的真实飞行状态。对于飞机、导弹、卫星来说,没有风洞,就意味着要做实弹试验,而一次试验的花费则高得惊人。
庄逢甘深感重任在肩。1957年8月,他起草了第一份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试验基地的设备规划,随后在外援中断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带领一支年轻的队伍开始了逆风飞扬的艰苦征程。七载寒暑,他们踏遍蜀道,愚公移山般地选址凿洞,当地百姓看见他们把仪器架在山坡上,甚至以为遇到了看风水的阴阳先生。
1964年,国防科委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庄逢甘等任副组长的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对全国气动力学试验基地的设备建设做了全面规划。从1965年中国首座风洞设计起到20世纪80年代陆续建成,庄逢甘一直是技术负责人之一。在他的正确决策和指导下,先后建成了达到国际水平的跨超声风洞、高超声风洞等设施,形成了气动试验新的规模,奠定了我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基础,对我国飞机、导弹、运载火箭、卫星等各种飞行器的气动试验和研究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0年5月18日,“东风-5号”的头部落入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