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之父”——张宏达
普洱茶曾被认为原产于印度阿萨姆,故原名阿萨姆茶。植物学家张宏达经过深入研究,确定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因而他也被称为“普洱茶之父”。
张宏达在工作
负笈他乡求学路
张宏达是世界知名的植物学家,1914年出生在群山环拱、碧水泱泱的广东揭西。奇山秀水赋予了张宏达善于观察大自然的钟灵之眼。
1961年张宏达(居中)与两个儿子合影
张宏达出身于当地乡绅之家,父亲张少甫为人秉性刚直、处事公道、乐善好施,颇有名望。张宏达就读的小学,就是父亲出资兴建的逢源小学。由于当地没有中学,张宏达几经周折去往汕头读书,一年的花费约为300大洋。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他也格外珍惜。因为成绩优异,张宏达高中时代后两年的学费得以免除。
砥砺奋进累学识
1935年,张宏达考入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当时,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的著名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包括费鸿年、陈焕庸、董爽秋、任国荣等人,皆为一时俊彦。其中,董爽秋为他们讲授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本地植物等课程,还是张宏达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董爽秋是德国柏林大学植物学博士,授业于植物学泰斗迪尔思(L.Diels),具有扎实的知识积累。张宏达继承并发扬了董爽秋在金缕梅科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张宏达大学时代正值日军疯狂进攻时期,中山大学几遭轰炸,被迫迁学,张宏达随校辗转广西、越南、云贵等地,生活方面十分艰苦。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宏达很难收到家里的汇款,初到澂江时行李失落,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张宏达于1939年完成了他的毕业论文。
踏遍青山记草植
1983—1987年,张宏达在筛选优秀茶叶品种、开发饮用茶植物资源的研究过程中,将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采集到的上千种标本制成茶叶样品,在实验室里进行化学成分测试和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宏达发现了毛叶茶(Camellia Ptilophylla)只含微量咖啡碱,适合神经衰弱患者、年老体弱者饮用。因毛叶茶富含可可碱,改称其可可茶。可可茶的研究成果公布之后,引起很多国内外企业的重视,要求开发可可茶资源。
考察喜马拉雅山植被途中和考察队员合影(左张宏达)
在这份事业上,张宏达付出了70多年的心血,在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区系学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和植物学结下了一生情缘。如植物分类学方面,对山茶科的研究几告圆满;植物生态学方面,首次进行了香港植被的研究;而开创性地提出华夏植被区系学说、出版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种子植物系统学专著,更是他学术生涯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踏遍青山志不挠,
岂为升斗枉折腰。
文章千古论兴替,
独我情怀寄树草。
这是张宏达写下的诗句,也是张宏达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