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宏达的弟子叶创兴统计,在分类学领域,从植物志到树木志,张宏达先后对17个科进行过研究,其中他投入了最多精力,研究最为精到,产生了最多成果的,无疑是山茶科,在这个科中,他建立了3个新属,命名了217个新种。毛叶茶和苦茶这两种新的饮用茶资源的发现,对改善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确定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使他得到了普洱茶之父的美誉。在山茶科,张宏达的地位无可代替。山茶属是山茶科中最大的属,和山茶科其他的属相比,它是相对原始的种系。山茶属植物集中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约80%以上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部的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四川和湖南等省区,其余少数种散布于中南半岛、日本、印度及尼泊尔等国。张宏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了对山茶科植物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表了《中国柃属植物的研究》,又连续发表了山茶科的3个新属:猪血木属、圆籽荷属、多瓣核果茶属。奠定了他在山茶科系统分类研究领域的地位,一个人能在一个科里建立3个无可争议的属是罕见的。在对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正式开始时,国内正值政治运动频发的年代,之后不久又爆发了文革,在运动不断的日子里,张宏达却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山茶属植物的研究,利用中山大学和华南植物研究所丰富的馆藏山茶标本,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工作,他跑遍全国的标本馆,查阅了中国境内所有的馆藏山茶科标本,又到川西等地进行标本采集,积累了大量资料。

文革”结束后,张宏达开始对自己积累的山茶属植物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整理。1981年,山茶属专著《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由《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本著作是继西利之后建立的第二个有影响的山茶属植物分类系统,由西利的82个种增加到196个种。基于张宏达渊博的植物分类理论知识、丰富的野外工作实践和全面的标本资料,他的山茶属分类系统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同时注重实践性。在山茶属的系统架构里,划分为亚属、组、亚组、系、种5个等级,与元素周期表类似,利用这个5级系统,只要拿到山茶属的种,就能由它的花果形态特征查到它的种名。

张宏达建立的山茶属4个亚属分别是原始山茶亚属(Subgen.Protocamellia)、山茶亚属(Subgen.Camellia)、茶亚属(Thea)和后生茶亚属(Metacamellia)。对于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的途径,张宏达总结出:凡是花部的数目减少、体积从大变小、从长变短、从离生到合生,属于前进发展。张宏达认为,关于山茶属的范畴和属的划分,过去学者的缺陷在于对山茶属的系统发育还了解得不够充分,曾经把山茶属分割为许多属。张宏达指出,山茶亚属、茶亚属及后生茶亚属之间,的确是界限分明,彼此不相混杂的,把它们划分为3个属是说得过去的,但第一个亚属的种类却兼具3个亚属所共有的特征,不可能把它们归进3个亚属的任何一群里去,也不能当作独立的属来处理,这样会使得分属的界限不清,并破坏了山茶属的自然系统。张宏达对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详尽的整理,指出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在中国的西南部及南部,张宏达根据山茶属植物在系统学上的完整性和分布区方面的集中性,认为中国南部及西南部不仅是山茶属植物的现代中心,也是它的起源中心。

饮用茶种类划分在茶亚属中的茶组内。目前广泛利用和栽培的茶有2种,一是普洱茶,一是茶。普洱茶原名阿萨姆茶,1823年英国军人布鲁斯(R.Bruce)在印度与中国交界的阿萨姆发现类似野生的大茶树,被瓦利奇(Walich)定名为Camelliascottiana,记载在他的印度植物名录里。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垄断全球茶叶贸易的原料,主要采购的是印度茶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率先提出了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1844年,英国学者马斯特斯(Masters)把在阿萨姆栽培型茶树上采的标本命名为阿萨姆茶(Theaassamiga),后来一位日本学者把阿萨姆茶作为茶的变种,重新命名为C.sinensisvar.assaminca。张宏达在《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把阿萨姆茶的中文名改为普洱茶。张宏达认为,普洱茶是中国原产,从茶属的地理分布看,普洱茶分布到印度阿萨姆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但由人类的活动引过去的可能性更大。这时,张宏达还沿用前人的理解,把普洱茶作为茶的变种。后来,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张宏达确认普洱茶为独立种。

张宏达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发表后,从事山茶属分类学的研究人员大多基于张宏达提出的分类系统进行研究。1984年,该书被翻译为英文,由美国俄勒冈州的TimberPress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山茶属植物里程碑式的著作。

山茶科植物的研究

日期:2017-04-25

据张宏达的弟子叶创兴统计,在分类学领域,从植物志到树木志,张宏达先后对17个科进行过研究,其中他投入了最多精力,研究最为精到,产生了最多成果的,无疑是山茶科,在这个科中,他建立了3个新属,命名了217个新种。毛叶茶和苦茶这两种新的饮用茶资源的发现,对改善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确定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使他得到了普洱茶之父的美誉。在山茶科,张宏达的地位无可代替。山茶属是山茶科中最大的属,和山茶科其他的属相比,它是相对原始的种系。山茶属植物集中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约80%以上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和南部的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四川和湖南等省区,其余少数种散布于中南半岛、日本、印度及尼泊尔等国。张宏达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始了对山茶科植物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表了《中国柃属植物的研究》,又连续发表了山茶科的3个新属:猪血木属、圆籽荷属、多瓣核果茶属。奠定了他在山茶科系统分类研究领域的地位,一个人能在一个科里建立3个无可争议的属是罕见的。在对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正式开始时,国内正值政治运动频发的年代,之后不久又爆发了文革,在运动不断的日子里,张宏达却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山茶属植物的研究,利用中山大学和华南植物研究所丰富的馆藏山茶标本,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工作,他跑遍全国的标本馆,查阅了中国境内所有的馆藏山茶科标本,又到川西等地进行标本采集,积累了大量资料。

文革”结束后,张宏达开始对自己积累的山茶属植物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整理。1981年,山茶属专著《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由《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本著作是继西利之后建立的第二个有影响的山茶属植物分类系统,由西利的82个种增加到196个种。基于张宏达渊博的植物分类理论知识、丰富的野外工作实践和全面的标本资料,他的山茶属分类系统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同时注重实践性。在山茶属的系统架构里,划分为亚属、组、亚组、系、种5个等级,与元素周期表类似,利用这个5级系统,只要拿到山茶属的种,就能由它的花果形态特征查到它的种名。

张宏达建立的山茶属4个亚属分别是原始山茶亚属(Subgen.Protocamellia)、山茶亚属(Subgen.Camellia)、茶亚属(Thea)和后生茶亚属(Metacamellia)。对于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的途径,张宏达总结出:凡是花部的数目减少、体积从大变小、从长变短、从离生到合生,属于前进发展。张宏达认为,关于山茶属的范畴和属的划分,过去学者的缺陷在于对山茶属的系统发育还了解得不够充分,曾经把山茶属分割为许多属。张宏达指出,山茶亚属、茶亚属及后生茶亚属之间,的确是界限分明,彼此不相混杂的,把它们划分为3个属是说得过去的,但第一个亚属的种类却兼具3个亚属所共有的特征,不可能把它们归进3个亚属的任何一群里去,也不能当作独立的属来处理,这样会使得分属的界限不清,并破坏了山茶属的自然系统。张宏达对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详尽的整理,指出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在中国的西南部及南部,张宏达根据山茶属植物在系统学上的完整性和分布区方面的集中性,认为中国南部及西南部不仅是山茶属植物的现代中心,也是它的起源中心。

饮用茶种类划分在茶亚属中的茶组内。目前广泛利用和栽培的茶有2种,一是普洱茶,一是茶。普洱茶原名阿萨姆茶,1823年英国军人布鲁斯(R.Bruce)在印度与中国交界的阿萨姆发现类似野生的大茶树,被瓦利奇(Walich)定名为Camelliascottiana,记载在他的印度植物名录里。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垄断全球茶叶贸易的原料,主要采购的是印度茶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率先提出了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的论调。1844年,英国学者马斯特斯(Masters)把在阿萨姆栽培型茶树上采的标本命名为阿萨姆茶(Theaassamiga),后来一位日本学者把阿萨姆茶作为茶的变种,重新命名为C.sinensisvar.assaminca。张宏达在《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把阿萨姆茶的中文名改为普洱茶。张宏达认为,普洱茶是中国原产,从茶属的地理分布看,普洱茶分布到印度阿萨姆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但由人类的活动引过去的可能性更大。这时,张宏达还沿用前人的理解,把普洱茶作为茶的变种。后来,经过研究的不断深入,张宏达确认普洱茶为独立种。

张宏达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发表后,从事山茶属分类学的研究人员大多基于张宏达提出的分类系统进行研究。1984年,该书被翻译为英文,由美国俄勒冈州的TimberPress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山茶属植物里程碑式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