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开始,中国暂停核试验。中国作出这一重要决定,既是为了响应广大无核国家的要求,也是为了推动全球核裁军而采取的一项实际行动。

1996年9月24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CTBT)。中国核武器研制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往何处去,成为朱建士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尽管中国的核武器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没有了核试验,过去对于核武器内在规律性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不够精细,还存在诸多局限性,在武器动作的描述中,还需要以一些“经验因素”和“人为处理”进行物理机理的模拟。现在没有了核试验,失却了一个最重要、最直接、最高效的对核武器内在规律的探寻手段,过去传统的研究方式失去了依附的载体,必须寻求一种新的、也许是颠覆型的研究模式予以替代,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工作必须要从头开始。

身为负责型号任务的副总工程师,一系列由于CTBT带来的问题让朱建士寝食难安:在没有核试验的前提下,如何确保核武器性能稳步提升?没有经过核试验,新的设想是否敢于在新的装置上使用?选取哪一种新的试验方式替代过去的核试验?如何检验新型试验的试验效果……挑战与风险的无形压力胜过以往。

九所为了应对禁试后的严峻局势,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重点讨论禁试后的工作对策,朱建士是专家组的组长之一。在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上,他把他所考虑的难题分门别类按照已有的基础和需要加速发展两大类,大类之下又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研究领域,请大家充分发表看法,展望未来的工作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他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制定、形成禁试后的工作对策及实施打下了基础。

在九所“九五规划”(1996-2000年)的制定中,朱建士是规划的技术负责人,这一规划不仅对于九所后五年的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对中物院的主战场工作也有直接的影响。“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只要大家把道理讲明白,朱建士很少把谁的意见直接排除掉。经验告诉他,决策的过程,肯定是一个大家意见迭代收敛的过程,“条条溪流归大海”,所有意见最终会趋于一致。他的决策原则是:应该完成的任务必须要首先保证完成,再谈其他研究方向的探索。

对于禁试后的一些具体工作,他也具有自己清晰的思路。

以试验为例,核禁试之前的试验,虽然也以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多方收效”为指导方针,但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势之下,一些试验往往重在考察有限几个决定成败的重点指标。

而对于核禁试以后的实验,朱建士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想法,就是在实验之前要认真反思,要慎重地研讨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有些大型实验费用颇高。和有一部分的专家、领导验证某些物理上参数和现象的看法不同,朱建士把这类实验重新在学术上进行了一个归纳,他认为这类实验应该是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已不再是单一的了,不再是所谓的“分解实验”,即在国际流行的所谓“V&;V”里面所指的分解实验,而是综合性实验,实际上,一般研究院做的很多实验都是综合性的。

朱建士之所以强调“综合性实验”,就是让实验参与者要明确自己关心的是哪些参数,这些参数这个实验能不能达到,尤其是参数多了,如果不能够隔离出来,那么可能实验目的就达不到,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单位,看待同一个实验的时候,关心点是不同的。如果说对分解实验不彻底化地进行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就不能够直接上综合性实验,这样就代价太大。就如同做一个汽车碰撞的实验,做一次大概经费是50万(元)左右,假设仅仅是演示碰撞过程,画面虽然非常好看,但性价比却不高。假设从这个里面可以衍生出比如说设计者关心的、计算关心的、材料关心的一些问题,拿到这些关心的数据,那么,这50万(元)就值得。

为此,朱建士还专门做过一个报告,宣传对综合性实验的解读,讲与综合性实验相关包括实验设计等在内的一些观点。强调在综合性实验之前,一定要把实验欲达成的目的全部切分,如果说哪个目的做不到,就把它标定,该实验不能验证的,可能要想其他的办法去做,一次实验尽可能地达到更多目的。

朱建士非常关心国际核禁试发展态势,并且是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核武器研制专家之一。能够及时把握国际核禁试工作的发展进程,既有利于当前工作的计划节奏安排,也可以根据核禁试发展动态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探索我国核武器研究未来的方式与前景。

在新形势下,朱建士还从战略的高度,具体规划了自己在拓展研究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任务。

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

日期:2022-12-05

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开始,中国暂停核试验。中国作出这一重要决定,既是为了响应广大无核国家的要求,也是为了推动全球核裁军而采取的一项实际行动。

1996年9月24日,中国政府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omprehensive Nuclear Test Ban Treaty,CTBT)。中国核武器研制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往何处去,成为朱建士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尽管中国的核武器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没有了核试验,过去对于核武器内在规律性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不够精细,还存在诸多局限性,在武器动作的描述中,还需要以一些“经验因素”和“人为处理”进行物理机理的模拟。现在没有了核试验,失却了一个最重要、最直接、最高效的对核武器内在规律的探寻手段,过去传统的研究方式失去了依附的载体,必须寻求一种新的、也许是颠覆型的研究模式予以替代,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工作必须要从头开始。

身为负责型号任务的副总工程师,一系列由于CTBT带来的问题让朱建士寝食难安:在没有核试验的前提下,如何确保核武器性能稳步提升?没有经过核试验,新的设想是否敢于在新的装置上使用?选取哪一种新的试验方式替代过去的核试验?如何检验新型试验的试验效果……挑战与风险的无形压力胜过以往。

九所为了应对禁试后的严峻局势,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重点讨论禁试后的工作对策,朱建士是专家组的组长之一。在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上,他把他所考虑的难题分门别类按照已有的基础和需要加速发展两大类,大类之下又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研究领域,请大家充分发表看法,展望未来的工作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他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制定、形成禁试后的工作对策及实施打下了基础。

在九所“九五规划”(1996-2000年)的制定中,朱建士是规划的技术负责人,这一规划不仅对于九所后五年的工作有明确的指导性意义,对中物院的主战场工作也有直接的影响。“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只要大家把道理讲明白,朱建士很少把谁的意见直接排除掉。经验告诉他,决策的过程,肯定是一个大家意见迭代收敛的过程,“条条溪流归大海”,所有意见最终会趋于一致。他的决策原则是:应该完成的任务必须要首先保证完成,再谈其他研究方向的探索。

对于禁试后的一些具体工作,他也具有自己清晰的思路。

以试验为例,核禁试之前的试验,虽然也以周总理提出的“一次试验,多方收效”为指导方针,但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势之下,一些试验往往重在考察有限几个决定成败的重点指标。

而对于核禁试以后的实验,朱建士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想法,就是在实验之前要认真反思,要慎重地研讨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有些大型实验费用颇高。和有一部分的专家、领导验证某些物理上参数和现象的看法不同,朱建士把这类实验重新在学术上进行了一个归纳,他认为这类实验应该是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已不再是单一的了,不再是所谓的“分解实验”,即在国际流行的所谓“V&;V”里面所指的分解实验,而是综合性实验,实际上,一般研究院做的很多实验都是综合性的。

朱建士之所以强调“综合性实验”,就是让实验参与者要明确自己关心的是哪些参数,这些参数这个实验能不能达到,尤其是参数多了,如果不能够隔离出来,那么可能实验目的就达不到,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单位,看待同一个实验的时候,关心点是不同的。如果说对分解实验不彻底化地进行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就不能够直接上综合性实验,这样就代价太大。就如同做一个汽车碰撞的实验,做一次大概经费是50万(元)左右,假设仅仅是演示碰撞过程,画面虽然非常好看,但性价比却不高。假设从这个里面可以衍生出比如说设计者关心的、计算关心的、材料关心的一些问题,拿到这些关心的数据,那么,这50万(元)就值得。

为此,朱建士还专门做过一个报告,宣传对综合性实验的解读,讲与综合性实验相关包括实验设计等在内的一些观点。强调在综合性实验之前,一定要把实验欲达成的目的全部切分,如果说哪个目的做不到,就把它标定,该实验不能验证的,可能要想其他的办法去做,一次实验尽可能地达到更多目的。

朱建士非常关心国际核禁试发展态势,并且是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核武器研制专家之一。能够及时把握国际核禁试工作的发展进程,既有利于当前工作的计划节奏安排,也可以根据核禁试发展动态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探索我国核武器研究未来的方式与前景。

在新形势下,朱建士还从战略的高度,具体规划了自己在拓展研究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