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张金哲: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

作者:张金哲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11-24

张金哲是我国小儿外科资深特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的重要创始人。102岁的他,已经从医70余年。他一生拯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与未来,治病过程中注意以温暖的细节给病患及家属安全感。在我们眼里,他是位当之无愧的好医生。那么当下,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张金哲院士这样说......

医生虽说是治病,医德却是最重要的。从一开始有医学的那一天起,医德就被特别地强调。作为西方医学行医的指导思想,“希波克拉底誓言”到现在已经四千多年了,好多条件都变了,但是基本原则大家还在遵守着。中国也有一个唐代的孙思邈,写过“大医精诚”,内容囊括了医生操守的方方面面。

具体到我个人的看法,我则把它概括为四方面的内容,即“四满意”原则。

什么叫“四满意”?首先医生治病,自己得满意。自己怎么满意呢?他要符合科学,而且所做的要符合操作的规范,给病人看完病或做完手术后,自已没留下什么遗憾。其次,由于是给病人看病,所以我们还得让病人满意,这是更重要的。病人满意包括两个方面:身体方面要复原,精神方面也要愉快。这两条原则一般医生都能想到,也能做到,但仅满足于此还远远不够。

事实上,一位好医生还要注意社会认可和经济许可。在实践中,这两条原则常常被医生们所忽视,他们觉得只要我给病人治好病就行了,而问题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说到社会认可,我经常跟人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之前,我参加医疗下乡。一天晚上,有个老乡跑来敲我的窗子。我以为有人病了,没有想到他说他家的老母猪难产3天了,求我想个解决办法。我想都没有想就说:“那好办,剖宫产啊!”剖开老母猪的肚子,我发现9个小猪仔已经跟子宫粘连在一起,就切除了老母猪的子宫。第二天,老乡竟然把母猪给宰了。再三追问下,老乡才坦言相告:“乡下人养猪是为了下崽,这头母猪不能下崽,养它还有什么用?”由此我想到,一个医生不懂社会,连当个兽医都不称职。所以,我们光让病人满意还不够,还得了解社会要求,很多理论都得懂得,包括各种文化、习惯、宗教,病人是什么职业,他是城里的还是乡村的,是汉人还是回民?这做起来其实比学医还难。

另外,在求得社会认可的过程中,医生主动的宣传号召也必不可少。我们有不少孩子虽然治好了病,却考大学考不上,搞对象搞不上,人家都怕他有问题。当然,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偏见。但反过来想,社会为什么会存在偏见,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你对他的治疗不彻底,没有把孩子治得完全跟正常人一样;另一个原因就是你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做得很不够。北京儿童医院胡亚美院士做的儿童白血病,她就总号召和宣传社会不要歧视白血病患儿,告诉大家,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而且白血病患儿康复后会跟正常人一样,不影响求学、就业和生育。这种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医生们学习。

在经济许可方面,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更多了。现在,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很多临床大夫却不知道他开的方子该多少钱,病人术后出院时该支付多少费用。对此,我们医生能不能在我们可能范围之内给病人省一点钱,不但要考虑到医疗费用、住院费用,他们出了院还得营养、康复。如果卖房卖地,房子没有了,病人出院后又该怎么活?所以,医生的眼里不能只有病,还要顾及到人。本来两样药效果差不多,新药比旧药有一定的特点,要不然也不会弄这个新药,可是这个优点可能就是3%、5%,了不起了,而价格却可能翻涨十倍甚至几十倍,这就需要认真权衡了。

当然,在实践执行中,医生也有难处。之前,我讲这个话题时说过,什么样的人我给开什么样的药,让病人能少花尽量少花。结果,我的学生就跟我说,有的病人就认可这种贵药,要是我们按你说的办法给他开药,他可能会把药方子扔到我脸上去。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是怎么来的,病人也不懂得药,更不懂得这个药的实际价值有多大。药价上去了,我们做医生的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跟着起哄嘛,就说这个好,因为人命是最值钱的,多花钱是应该的,这个原理是对的,但是也应该有一个价值观。

从本质上说,医患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理应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和谐关系。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多为病人着想,多做一些解释工作。人都是讲感情的。你为他着想,他也会为你着想。这样,医患之间就不会是坚冰冻结,而是暖意融融了。

本文作者

张金哲,小儿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

本文摘编自“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张金哲: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

作者:张金哲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11-24

张金哲是我国小儿外科资深特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的重要创始人。102岁的他,已经从医70余年。他一生拯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与未来,治病过程中注意以温暖的细节给病患及家属安全感。在我们眼里,他是位当之无愧的好医生。那么当下,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张金哲院士这样说......

医生虽说是治病,医德却是最重要的。从一开始有医学的那一天起,医德就被特别地强调。作为西方医学行医的指导思想,“希波克拉底誓言”到现在已经四千多年了,好多条件都变了,但是基本原则大家还在遵守着。中国也有一个唐代的孙思邈,写过“大医精诚”,内容囊括了医生操守的方方面面。

具体到我个人的看法,我则把它概括为四方面的内容,即“四满意”原则。

什么叫“四满意”?首先医生治病,自己得满意。自己怎么满意呢?他要符合科学,而且所做的要符合操作的规范,给病人看完病或做完手术后,自已没留下什么遗憾。其次,由于是给病人看病,所以我们还得让病人满意,这是更重要的。病人满意包括两个方面:身体方面要复原,精神方面也要愉快。这两条原则一般医生都能想到,也能做到,但仅满足于此还远远不够。

事实上,一位好医生还要注意社会认可和经济许可。在实践中,这两条原则常常被医生们所忽视,他们觉得只要我给病人治好病就行了,而问题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说到社会认可,我经常跟人说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之前,我参加医疗下乡。一天晚上,有个老乡跑来敲我的窗子。我以为有人病了,没有想到他说他家的老母猪难产3天了,求我想个解决办法。我想都没有想就说:“那好办,剖宫产啊!”剖开老母猪的肚子,我发现9个小猪仔已经跟子宫粘连在一起,就切除了老母猪的子宫。第二天,老乡竟然把母猪给宰了。再三追问下,老乡才坦言相告:“乡下人养猪是为了下崽,这头母猪不能下崽,养它还有什么用?”由此我想到,一个医生不懂社会,连当个兽医都不称职。所以,我们光让病人满意还不够,还得了解社会要求,很多理论都得懂得,包括各种文化、习惯、宗教,病人是什么职业,他是城里的还是乡村的,是汉人还是回民?这做起来其实比学医还难。

另外,在求得社会认可的过程中,医生主动的宣传号召也必不可少。我们有不少孩子虽然治好了病,却考大学考不上,搞对象搞不上,人家都怕他有问题。当然,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社会偏见。但反过来想,社会为什么会存在偏见,原因无外乎两个:一个是你对他的治疗不彻底,没有把孩子治得完全跟正常人一样;另一个原因就是你对广大群众的宣传和教育做得很不够。北京儿童医院胡亚美院士做的儿童白血病,她就总号召和宣传社会不要歧视白血病患儿,告诉大家,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而且白血病患儿康复后会跟正常人一样,不影响求学、就业和生育。这种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医生们学习。

在经济许可方面,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就更多了。现在,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很多临床大夫却不知道他开的方子该多少钱,病人术后出院时该支付多少费用。对此,我们医生能不能在我们可能范围之内给病人省一点钱,不但要考虑到医疗费用、住院费用,他们出了院还得营养、康复。如果卖房卖地,房子没有了,病人出院后又该怎么活?所以,医生的眼里不能只有病,还要顾及到人。本来两样药效果差不多,新药比旧药有一定的特点,要不然也不会弄这个新药,可是这个优点可能就是3%、5%,了不起了,而价格却可能翻涨十倍甚至几十倍,这就需要认真权衡了。

当然,在实践执行中,医生也有难处。之前,我讲这个话题时说过,什么样的人我给开什么样的药,让病人能少花尽量少花。结果,我的学生就跟我说,有的病人就认可这种贵药,要是我们按你说的办法给他开药,他可能会把药方子扔到我脸上去。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而社会问题是怎么来的,病人也不懂得药,更不懂得这个药的实际价值有多大。药价上去了,我们做医生的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跟着起哄嘛,就说这个好,因为人命是最值钱的,多花钱是应该的,这个原理是对的,但是也应该有一个价值观。

从本质上说,医患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理应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和谐关系。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多为病人着想,多做一些解释工作。人都是讲感情的。你为他着想,他也会为你着想。这样,医患之间就不会是坚冰冻结,而是暖意融融了。

本文作者

张金哲,小儿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

本文摘编自“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