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寇在卢沟桥挑衅,我守军奋起抵抗。天津市很快沦陷,“中国地”内大量市民涌到租界内——天津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最多有九国(或八国)租界,《凡尔赛和约》签署以后剩下英、法、意三国租界,另有日租界不算,所以有这种说法。以爱国著称的南开学校首当其冲,成为日寇的眼中钉,近郊八里台的南开大学首先被日本飞机轰炸摧毁,市区内的南开中学(高中、初中、女中部)也被破坏,劫掠一空。“中国地”内其他中学也同样遭此厄运:大量学生失学了!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早已预见到这一地步,已于几年前在四川重庆开办了一所南渝中学,这时宣布全校南迁,同学可去重庆报到续学,但是这些十四五岁的天津孩子是不可能远离父母,单身去四川读书的,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转学到租界内的学校去读书。租界内有限的几家中学容量有限,其中以耀华实力最强大,它的校舍宽敞,教学设备完善,师资队伍优良。赵君达(天麟)先生这时正主持耀华校政,作为爱国者,他立即行动起来,率领全校职工着手扩大招生,本着中国人的良心,自觉地做好工作,履行同胞的义务。他们把每间教室塞满桌椅,招满、招足学生,这样就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原来在租界内住家的学生们,但此时还有大批学生被封锁在租界以外,根本无法进来报名。这样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生进来了;耀华也决定开办“特班”,想办法充分挖掘校舍的潜力,招收了大批失学青年。其他学校,如工商中学、广东中学、新学书院等也都做了力所能及的类似的努力:这样就初步满足了天津沦陷后失学青年的教育需求。张金哲就这样进入了耀华中学。当时已经是张金哲中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就是在这一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张金哲又接受了西式的教育,这为后来考入燕京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耀华中学虽然是英工部局所办,但学校的创建其实是中国人争取的结果。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天津英租界的一批中国社会名流向英国当局提出,他们向中国人征了这么多税,理应做一些有益公众的事,兴办教育是首选。这也正与当时西方国家在华办学之风一致,遂有此校。它的学制、课程完全是面向中国人的中国学校。学校开始属英工部局管,不久,20年代末掀起“教育中国化”的浪潮,就由华人接管,成为一所私立学校,校名“耀华”。耀华的校训是“勤、朴、忠、诚”,赵君达(天麟)校长治校极严,对校训身体力行。抗战前的耀华有“贵族学校”之名,一则因为它校舍、设备、师资等条件在当地首屈一指,其他学校望尘莫及。更因为它的学生中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后代甚多,往往一家,甚至两代人都上耀华。某同学是袁世凯、曹汝霖、徐世昌的后代以及哪个当政的显贵和大富商的子弟,时有所闻。但是他们在学校不允许有丝毫特殊化,决不敢摆阔,这只会引来同学讥笑。学费可能比一般学校略高一些,但并不过分,因为家境贫寒的学生也不少。在那种环境中,学习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名门后裔功课不及格而留级也没有任何通融;学习出众者不论家境如何,都受到老师赞赏、同学尊敬。在纪律方面也很严格。赵校长每天早晨都在大门口迎接师生,8点钟一打上课铃就关校门。迟到者只好在大门外站到第一堂下课再放行,那是很丢面子的,所以迟到者不多。有一次校长自己迟到,他也坚持不让门房开门,在门外等了一个钟头。可就是这样一位校长却惨遭日本人的暗杀。1938年夏天,天津已沦陷一年,耀华因地处英租界,日寇势力不能公开横行,但是气氛已很紧张。赵校长做了两件冒犯日本侵略者的事:一是接纳南开中学的学生,因南开大学迁往内地,中学不能同行,校址在“中国地”界,已为日寇占领,为使大批学生不致失学,赵校长克服种种阻力和实际困难,用耀华的校舍为他们开办了特别夜校。日本占领当局借口学生中有“抗日分子”,勒令停办,赵校长不从。二是拒绝按日伪的旨意更换教科书。就这样,赵校长为侵略者所不容,他曾在信封中收到子弹威胁警告,但置之不理,敌人就采取暗杀手段。他每天清晨有散步的习惯,特务摸到了这一规律。6月27日早晨他照例出去,没走多远就遭暗算。虽然赵君达校长不幸去世,但他的爱国热忱、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却鼓舞了无数的学子。

耀华的生活

日期:2017-04-26

1937年,日寇在卢沟桥挑衅,我守军奋起抵抗。天津市很快沦陷,“中国地”内大量市民涌到租界内——天津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最多有九国(或八国)租界,《凡尔赛和约》签署以后剩下英、法、意三国租界,另有日租界不算,所以有这种说法。以爱国著称的南开学校首当其冲,成为日寇的眼中钉,近郊八里台的南开大学首先被日本飞机轰炸摧毁,市区内的南开中学(高中、初中、女中部)也被破坏,劫掠一空。“中国地”内其他中学也同样遭此厄运:大量学生失学了!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早已预见到这一地步,已于几年前在四川重庆开办了一所南渝中学,这时宣布全校南迁,同学可去重庆报到续学,但是这些十四五岁的天津孩子是不可能远离父母,单身去四川读书的,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转学到租界内的学校去读书。租界内有限的几家中学容量有限,其中以耀华实力最强大,它的校舍宽敞,教学设备完善,师资队伍优良。赵君达(天麟)先生这时正主持耀华校政,作为爱国者,他立即行动起来,率领全校职工着手扩大招生,本着中国人的良心,自觉地做好工作,履行同胞的义务。他们把每间教室塞满桌椅,招满、招足学生,这样就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原来在租界内住家的学生们,但此时还有大批学生被封锁在租界以外,根本无法进来报名。这样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生进来了;耀华也决定开办“特班”,想办法充分挖掘校舍的潜力,招收了大批失学青年。其他学校,如工商中学、广东中学、新学书院等也都做了力所能及的类似的努力:这样就初步满足了天津沦陷后失学青年的教育需求。张金哲就这样进入了耀华中学。当时已经是张金哲中学生涯的最后一年。就是在这一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张金哲又接受了西式的教育,这为后来考入燕京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耀华中学虽然是英工部局所办,但学校的创建其实是中国人争取的结果。20世纪20年代,居住在天津英租界的一批中国社会名流向英国当局提出,他们向中国人征了这么多税,理应做一些有益公众的事,兴办教育是首选。这也正与当时西方国家在华办学之风一致,遂有此校。它的学制、课程完全是面向中国人的中国学校。学校开始属英工部局管,不久,20年代末掀起“教育中国化”的浪潮,就由华人接管,成为一所私立学校,校名“耀华”。耀华的校训是“勤、朴、忠、诚”,赵君达(天麟)校长治校极严,对校训身体力行。抗战前的耀华有“贵族学校”之名,一则因为它校舍、设备、师资等条件在当地首屈一指,其他学校望尘莫及。更因为它的学生中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后代甚多,往往一家,甚至两代人都上耀华。某同学是袁世凯、曹汝霖、徐世昌的后代以及哪个当政的显贵和大富商的子弟,时有所闻。但是他们在学校不允许有丝毫特殊化,决不敢摆阔,这只会引来同学讥笑。学费可能比一般学校略高一些,但并不过分,因为家境贫寒的学生也不少。在那种环境中,学习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名门后裔功课不及格而留级也没有任何通融;学习出众者不论家境如何,都受到老师赞赏、同学尊敬。在纪律方面也很严格。赵校长每天早晨都在大门口迎接师生,8点钟一打上课铃就关校门。迟到者只好在大门外站到第一堂下课再放行,那是很丢面子的,所以迟到者不多。有一次校长自己迟到,他也坚持不让门房开门,在门外等了一个钟头。可就是这样一位校长却惨遭日本人的暗杀。1938年夏天,天津已沦陷一年,耀华因地处英租界,日寇势力不能公开横行,但是气氛已很紧张。赵校长做了两件冒犯日本侵略者的事:一是接纳南开中学的学生,因南开大学迁往内地,中学不能同行,校址在“中国地”界,已为日寇占领,为使大批学生不致失学,赵校长克服种种阻力和实际困难,用耀华的校舍为他们开办了特别夜校。日本占领当局借口学生中有“抗日分子”,勒令停办,赵校长不从。二是拒绝按日伪的旨意更换教科书。就这样,赵校长为侵略者所不容,他曾在信封中收到子弹威胁警告,但置之不理,敌人就采取暗杀手段。他每天清晨有散步的习惯,特务摸到了这一规律。6月27日早晨他照例出去,没走多远就遭暗算。虽然赵君达校长不幸去世,但他的爱国热忱、忠诚教育事业的精神却鼓舞了无数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