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刚进入科研领域时,难免会有种种困惑:如何选择科研项目?如何才能有所创新?如何在本专业领域做出成绩?通过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过程的分析,也许能找到一些规律或经验。因为他们在成长的早期也同样经历了从迷茫到豁然开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也许靠的是自我的坚持,也许还有家庭的影响,也许还有学校的培育……种种的“也许”叠加起来便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每一种“也许”都是偶然,但偶然中蕴涵的必然更值得我们去总结和发扬。

张金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儿外科专家。张金哲1920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中学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后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预科毕业后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未几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协和相继关闭,遂赴上海求学,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0年在北大医院建立了小儿外科专业,成为中国小儿外科重要创始人之一。1958年受卫生部委托开办了一年制小儿外科医师进修班,其学员后多成为各地小儿外科骨干。1964年张金哲又发起组织小儿外科学会,1987年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并被选为首任主任委员。从医60年来,为万余名儿童操刀手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远近知名,口碑昭著。技术发明改进5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主编及参与著书4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10多项。他发明的“张氏钳、张氏瓣、张氏膜”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1997年他入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DenisBrown)”金奖,此奖项被认为是小儿外科界的诺贝尔奖;2002年获印度“甘地(R.K.Gandhi)”金奖。2004年及2006年先后被授予中国香港及英国皇家学会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目前张院士已91岁高龄,身体健康,仍在医疗一线岗位上工作。

通过对张金哲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学术成就、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还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平凡的伟人,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的榜样;而对张金哲的学术成长经历进行考察,包括其家庭背景、求学过程、研究经历、师承关系等,可以发掘对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起到推进和促进作用的关键人物和因素,找出偶然背后的必然;进而为中国的科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管理、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10年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张金哲被列入首批采集对象。在采集之前我们便要求小组成员尽快熟悉有关张院士的基本资料,自行查找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相关资料并对所缺资料进行汇总。在既有资料的搜集方面,我们找到了所能搜集到的著作、期刊、报道等,这些也是我们撰写传记的基本材料。但在研读后我们发现现有的传记材料大致以介绍张金哲的荣誉与成就为主,如在《求实创新、注重普及是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一文中,作者介绍了张金哲获得“丹尼斯·布朗”金奖的原因在于求实创新、注重普及,并例举了求实创新与注重普及的实例(参见:《工程科技的实践者——院士的人生与情怀》,贾燕、张建利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36)。其他还有几篇均以大致的内容为主,如《张金哲》一文,主要回顾了张金哲院士在小儿急诊外科、腹部外科、科普方面的成就(参见:《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临床医学卷3》,陈晋杰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27)。另外,在另一同名文章《张金哲》中,作者同样回顾了张金哲院士在小儿急症外科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普外科的三项科研成果(参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五集》,潘少川、陈晋杰著,科学出版社,1994:749—755)。一些报道在为张金哲写传时也大多以此为视角。例如,《张金哲与中国小儿外科》(李相著,《北京观察》,2000,4:21)、《临床科研在实践中前行》(张金哲、刘泉开等著,《健康报》,2006—3—27)、《新院士张金哲》(北京儿童医院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8,7:12)、《张金哲88岁不老》(袁源著,《中国卫生人才》,2008,1:37—39)、《小儿外科的耕耘者》(韩明华著,《保健时报》,2003—3—20)。除了这一角度外,还有些传记资料则以张金哲的医德修养为主,回顾了他在医德修养方面的表率作用,例举了一些较为生动的事例。如《张金哲演绎人生真谛》(杨秋兰,《健康报》,2001—4—28)、《公、慈、勤、和的实践者》(李行,《新华月报》,2005,2:92—93)、《张金哲和他的医德四字经》(姚魁、曹晓莉,《中国卫生人才》,2006,9:16、17)、《张金哲——句号分号映人生》(侯晓菊,《中国卫生人才》,2011,1:52—53)等。而在这些材料中介绍张金哲生平的材料并不多见,尤其是介绍其学生时代的材料较少,目前仅发现有:《耀华,成长的启蒙》(参见:耀华——人才辈出的沃土,张金哲,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9)、《张金哲自传》(参见: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北京燕京研究院,1999:77—78)及《张金哲院士从医六十年论文选编》(参见:王义、贾美萍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这些有关张金哲的资料,一是文章的篇幅都不长,缺少有代表性的能详细反映张金哲生平的著作。原有资料的记录都过于简单,缺少细节的描写。二是资料大多以学术成就的展示、医德修养的评价为主。对于学术成就取得的过程缺少详细的记录,对于年轻时的创业过程缺少记录与分析。

接下来采集小组正式开始了访谈活动,先与张院士通过邮件进行了初步的联系,听到此消息,他态度非常积极,表示愿意随时与我们保持沟通。他所在单位北京儿童医院也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帮我们联系了张院士的一些同事,寻找到单位现存的一些相关资料,并帮我们安排采访的时间。由于张院士工作比较繁忙,我们直到年底才对其做了第一次访谈。访谈是在张院士工作的门诊室进行的,虽然第一次的访谈工作一度被门诊所中断,但首次的访谈让张院士与访谈小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张院士甚至提供了自己的工作安排表,让我们自行安排合适时间进行访谈。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先制订几个专题的提纲,围绕预定的主题由张院士来进行回忆和叙述。几次访谈下来,发现因张院士经常接受采访,每次回忆出来的内容大致相似。于是我们开始调整方法,根据已有资料挖掘细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访谈。一方面了解了创立小儿外科过程的许多细节及各位专业领域的专家对此专业创建的贡献,丰富了原有的资料,厘清了史实;另一方面通过采集小组先期搜集资料,得知张院士也曾有过失败的教训,而这些在既有的传记中从不曾提及,于是通过深入的访谈了解了失败的原因及此次教训带来的影响;再一方面对张院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包括其遭到迫害的原因及平反的经过进行了较详细的访谈,为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提供了较为生动的背景知识,这恰恰也是以往的传记资料所缺乏的。

除了访谈,我们也希望通过实物资料的搜集来丰富采集的内容。在实物采集方面我们有一些遗憾但也有较大的收获。遗憾之处在于,张金哲院士没有保存信件、邀请函、工作记录安排的习惯,也没有保存的意识,几次搬家后几乎把原来就不多的手写的文字稿,包括以前进行外科器具革新的工具全部扔掉了。收获则在于,张金哲院士非常爱动笔、动脑,他自已经常写一些回忆性的小文章,包括对小儿外科史的回顾及对外学术交流的回忆,甚至还为他的老伴写了一篇小传。这些材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采集项目,同时也成为我们开展传记写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因此,在研究报告的形成上,我们除了通过已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考证,详细还原张金哲院士的学习、教育与研究经历,还尝试分析张院士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新学科组织与建立的模式与方法,探讨张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对团队的管理模式、社会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对张院士学术成长的影响等。而在研究报告的结构安排上,我们以张金哲院士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工作环境、同行评价六方面内容为基本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后,以学术成长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提取了张院士学术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时间段或重大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首先是张院士的童年及少年时期生活,分析了家庭及小学、中学教育对张院士的影响;其次,探讨了大学生活的曲折经历及大学生活在张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再次,叙述了张院士从1945年到1955年期间所经历的专业和思想上的选择。第四章介绍了张院士从1955年到1965年十年的创业时期所经历的创业的艰辛及努力,既有在学科专业方面的研究经历,也有在学科管理方面的独到经验。第五章描述了张院士在“十年动乱”时期的个人经历及思想状态。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了从1977年到1987年十年间,张院士个人事业大发展时期中最重要的几项技术革新,详细记述了几项技术的革新过程及思路。第七章反映的是张院士在我国小儿外科辉煌时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得到从国内再到国际科学界认可的过程。第八章描写了张院士在晚年所进行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新方向。

导 言

日期:2017-04-26

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刚进入科研领域时,难免会有种种困惑:如何选择科研项目?如何才能有所创新?如何在本专业领域做出成绩?通过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过程的分析,也许能找到一些规律或经验。因为他们在成长的早期也同样经历了从迷茫到豁然开朗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也许靠的是自我的坚持,也许还有家庭的影响,也许还有学校的培育……种种的“也许”叠加起来便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每一种“也许”都是偶然,但偶然中蕴涵的必然更值得我们去总结和发扬。

张金哲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儿外科专家。张金哲1920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中学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后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预科毕业后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未几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协和相继关闭,遂赴上海求学,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0年在北大医院建立了小儿外科专业,成为中国小儿外科重要创始人之一。1958年受卫生部委托开办了一年制小儿外科医师进修班,其学员后多成为各地小儿外科骨干。1964年张金哲又发起组织小儿外科学会,1987年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并被选为首任主任委员。从医60年来,为万余名儿童操刀手术,技术精湛,医德高尚,远近知名,口碑昭著。技术发明改进5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250余篇,主编及参与著书4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10多项。他发明的“张氏钳、张氏瓣、张氏膜”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得到了国际的认可。1997年他入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英国皇家学会“丹尼斯·布朗(DenisBrown)”金奖,此奖项被认为是小儿外科界的诺贝尔奖;2002年获印度“甘地(R.K.Gandhi)”金奖。2004年及2006年先后被授予中国香港及英国皇家学会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目前张院士已91岁高龄,身体健康,仍在医疗一线岗位上工作。

通过对张金哲学术成长过程中的学术成就、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还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平凡的伟人,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的榜样;而对张金哲的学术成长经历进行考察,包括其家庭背景、求学过程、研究经历、师承关系等,可以发掘对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起到推进和促进作用的关键人物和因素,找出偶然背后的必然;进而为中国的科学教育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管理、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等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10年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张金哲被列入首批采集对象。在采集之前我们便要求小组成员尽快熟悉有关张院士的基本资料,自行查找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相关资料并对所缺资料进行汇总。在既有资料的搜集方面,我们找到了所能搜集到的著作、期刊、报道等,这些也是我们撰写传记的基本材料。但在研读后我们发现现有的传记材料大致以介绍张金哲的荣誉与成就为主,如在《求实创新、注重普及是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一文中,作者介绍了张金哲获得“丹尼斯·布朗”金奖的原因在于求实创新、注重普及,并例举了求实创新与注重普及的实例(参见:《工程科技的实践者——院士的人生与情怀》,贾燕、张建利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36)。其他还有几篇均以大致的内容为主,如《张金哲》一文,主要回顾了张金哲院士在小儿急诊外科、腹部外科、科普方面的成就(参见:《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医学编·临床医学卷3》,陈晋杰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27)。另外,在另一同名文章《张金哲》中,作者同样回顾了张金哲院士在小儿急症外科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普外科的三项科研成果(参见:《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五集》,潘少川、陈晋杰著,科学出版社,1994:749—755)。一些报道在为张金哲写传时也大多以此为视角。例如,《张金哲与中国小儿外科》(李相著,《北京观察》,2000,4:21)、《临床科研在实践中前行》(张金哲、刘泉开等著,《健康报》,2006—3—27)、《新院士张金哲》(北京儿童医院著,《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8,7:12)、《张金哲88岁不老》(袁源著,《中国卫生人才》,2008,1:37—39)、《小儿外科的耕耘者》(韩明华著,《保健时报》,2003—3—20)。除了这一角度外,还有些传记资料则以张金哲的医德修养为主,回顾了他在医德修养方面的表率作用,例举了一些较为生动的事例。如《张金哲演绎人生真谛》(杨秋兰,《健康报》,2001—4—28)、《公、慈、勤、和的实践者》(李行,《新华月报》,2005,2:92—93)、《张金哲和他的医德四字经》(姚魁、曹晓莉,《中国卫生人才》,2006,9:16、17)、《张金哲——句号分号映人生》(侯晓菊,《中国卫生人才》,2011,1:52—53)等。而在这些材料中介绍张金哲生平的材料并不多见,尤其是介绍其学生时代的材料较少,目前仅发现有:《耀华,成长的启蒙》(参见:耀华——人才辈出的沃土,张金哲,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9)、《张金哲自传》(参见: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北京燕京研究院,1999:77—78)及《张金哲院士从医六十年论文选编》(参见:王义、贾美萍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2)。这些有关张金哲的资料,一是文章的篇幅都不长,缺少有代表性的能详细反映张金哲生平的著作。原有资料的记录都过于简单,缺少细节的描写。二是资料大多以学术成就的展示、医德修养的评价为主。对于学术成就取得的过程缺少详细的记录,对于年轻时的创业过程缺少记录与分析。

接下来采集小组正式开始了访谈活动,先与张院士通过邮件进行了初步的联系,听到此消息,他态度非常积极,表示愿意随时与我们保持沟通。他所在单位北京儿童医院也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帮我们联系了张院士的一些同事,寻找到单位现存的一些相关资料,并帮我们安排采访的时间。由于张院士工作比较繁忙,我们直到年底才对其做了第一次访谈。访谈是在张院士工作的门诊室进行的,虽然第一次的访谈工作一度被门诊所中断,但首次的访谈让张院士与访谈小组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张院士甚至提供了自己的工作安排表,让我们自行安排合适时间进行访谈。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先制订几个专题的提纲,围绕预定的主题由张院士来进行回忆和叙述。几次访谈下来,发现因张院士经常接受采访,每次回忆出来的内容大致相似。于是我们开始调整方法,根据已有资料挖掘细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访谈。一方面了解了创立小儿外科过程的许多细节及各位专业领域的专家对此专业创建的贡献,丰富了原有的资料,厘清了史实;另一方面通过采集小组先期搜集资料,得知张院士也曾有过失败的教训,而这些在既有的传记中从不曾提及,于是通过深入的访谈了解了失败的原因及此次教训带来的影响;再一方面对张院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经历,包括其遭到迫害的原因及平反的经过进行了较详细的访谈,为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提供了较为生动的背景知识,这恰恰也是以往的传记资料所缺乏的。

除了访谈,我们也希望通过实物资料的搜集来丰富采集的内容。在实物采集方面我们有一些遗憾但也有较大的收获。遗憾之处在于,张金哲院士没有保存信件、邀请函、工作记录安排的习惯,也没有保存的意识,几次搬家后几乎把原来就不多的手写的文字稿,包括以前进行外科器具革新的工具全部扔掉了。收获则在于,张金哲院士非常爱动笔、动脑,他自已经常写一些回忆性的小文章,包括对小儿外科史的回顾及对外学术交流的回忆,甚至还为他的老伴写了一篇小传。这些材料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采集项目,同时也成为我们开展传记写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因此,在研究报告的形成上,我们除了通过已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考证,详细还原张金哲院士的学习、教育与研究经历,还尝试分析张院士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新学科组织与建立的模式与方法,探讨张院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对团队的管理模式、社会大环境与家庭小环境对张院士学术成长的影响等。而在研究报告的结构安排上,我们以张金哲院士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师承关系、学术成就、工作环境、同行评价六方面内容为基本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后,以学术成长时间的先后为顺序,提取了张院士学术成长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时间段或重大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首先是张院士的童年及少年时期生活,分析了家庭及小学、中学教育对张院士的影响;其次,探讨了大学生活的曲折经历及大学生活在张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中起的作用;再次,叙述了张院士从1945年到1955年期间所经历的专业和思想上的选择。第四章介绍了张院士从1955年到1965年十年的创业时期所经历的创业的艰辛及努力,既有在学科专业方面的研究经历,也有在学科管理方面的独到经验。第五章描述了张院士在“十年动乱”时期的个人经历及思想状态。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了从1977年到1987年十年间,张院士个人事业大发展时期中最重要的几项技术革新,详细记述了几项技术的革新过程及思路。第七章反映的是张院士在我国小儿外科辉煌时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得到从国内再到国际科学界认可的过程。第八章描写了张院士在晚年所进行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