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

日期:2016-03-30

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上虞。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于1974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首先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在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过程中,组织领导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考察工作,根据国情进行合理学科布局,推动了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发展。在科学史研究和科学普及事业方面也有卓越成就。

先后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诸如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达3500余人。代表作有《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物候学》等。1956年,当选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主任。1960年,被提名为苏联地理学会外国会员。1966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名誉院士。1967年,被载入英国编印的《国际名人录》。2008年11月16日,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简介

日期:2016-03-30

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上虞。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于1974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首先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在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过程中,组织领导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考察工作,根据国情进行合理学科布局,推动了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发展。在科学史研究和科学普及事业方面也有卓越成就。

先后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诸如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达3500余人。代表作有《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物候学》等。1956年,当选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主任。1960年,被提名为苏联地理学会外国会员。1966年,被授予罗马尼亚科学院名誉院士。1967年,被载入英国编印的《国际名人录》。2008年11月16日,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