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无线” 北地花香
原标题:心怀“无线” 北地花香——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通信技术研究所教授张乃通
张乃通
张乃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张乃通193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56年7月毕业于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同年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1956年10月至1958年8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任助教,此后任教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58年8月~1987年6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6月~1996年6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院长、博士生导师。1987年6月~2000年12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2001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0年来,他致力于电子通信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是哈工大无线电系、航天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主要创建人之一。
“独有技术,独享暴利”,这是现代科技与产业交织发展进程中一条上不得台面却又无可回避的规则。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大通信技术研究所教授张乃通的话掷地有声:“在全球化竞争中,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一席之地,否则就没有发言权!”
心怀“无线”为强国
无线通信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发展迅速,应用延伸到诸多行业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张乃通在无线通信领域执著奋斗50余年,为我国掌握无线通信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立下汗马功劳。
上世纪90年代,国外某品牌的集群手机价格为4000美元一部,而当张乃通作为带头人研制的CKT8800数字集群系统产品推出时,这个国外集群手机价格竟然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张乃通看到自己的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造福国家和人民,内心充满别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而这仅仅是张乃通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取得的诸多成果之一。自1986年以来,张乃通院士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委、省、部一等奖7项;出版《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科技著作5本,《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获原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著《通信系统》等统编教材4本,其中3本获航天优秀教材奖;主译、主审英语科技书籍2本;截至2011年,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7篇获省科协、国家学会优秀论文奖;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国产化的数字信令模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我国专用通信系统市场的局面,他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在专业通信的部分领域同步世界先进水平。
丰硕的成果来自几十年的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来自执著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1956年,张乃通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之后服从组织分配到哈工大任教,同年被派往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两年担任助教工作,之后回到哈工大创办无线电系。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助教到迈向科学和荣誉的顶峰,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看似平淡从容的每一步背后,都倾注了他无数心血和汗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授予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2001年12月初,张乃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年他67周岁,历经几十年的磨砺,张乃通终于荣获国家工程技术的最高殊荣。但张乃通却很淡定。他说:“成为院士只是对我前一段工作的认可,当选院士前后的张乃通是一样的,业务、为人都没有突变。当选院士后,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要不懈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愿甘为人梯,为年轻的同事创造发挥才能、积极向上的平台。”他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了。2001年当选院士后他仍每天上下班,教学、科研任务是饱满的,当前还亲自指导哈尔滨、深圳、威海三地在读博士生近10名;不当课题负责人,仍为通信所申请、立项课题而奔波于有关单位;为完成课题,亲自参与研制工作,不要奖项,文章署名排在最后。2001年由他主持完成的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转化后获省科技进步奖,军口“863”、“973”项目通过验收,获得滚动。
[cms4j:nextpage]
北地花香育桃李
初到哈尔滨,北方的早寒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这让从小在南方长大的他承受背井离乡的惆怅,同时还要抵御北大荒的深秋早寒。然而,严寒的天气并没有让张乃通退缩,一个信念让他撑了下来,那就是“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张乃通和他的同事忍受住严寒,从零开始筹建无线电系,填补了哈工大学科设置的一项空白。
此后的数十年中,张乃通经历了哈工大无线电系、航天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的创建,并历任教研室主任、无线电系主任、航天学院院长、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其间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冲击,但张乃通始终跑在学科领域的最前沿,从未停止过用心求索的脚步。“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果分析认为课题的方案、科研方向是对的,就要坚持得出‘成’‘败’的结论为止”。每次遇到艰难险阻时,张乃通都会这样鼓励和要求自己。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他上下奔走;为了争取到科研经费,他不辞辛劳往返于京哈两地;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教师,他更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讲到这些奋斗的艰辛时,张乃通很是坦然:“其实我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好,尽自己的努力就行了。”正是在这种孜孜以求、宠辱不惊的心态之下,张乃通和他的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自1956年背着行囊从烟雨绵绵的江南水乡来到秋风萧瑟的北国冰城,转眼间从黑发到白发,50多年来,张乃通默默耕耘,辛勤培育硕士、博士近百名,这些学生深受张乃通认真负责、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影响,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很多已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每每谈到学生的教育问题,他总是流露出深深的关怀,对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提出一些真知灼见。
他首先指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区别。一名好的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也就是说结合学生自身特点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帮学生做好学习规划,甚至是人生规划。他说:“做学问事小,做人事大。做学问前学会做人,不浮躁、不搞虚假,否则难成大器。”这也是张乃通院士对所有学子的殷切期望。
长江后浪推前浪,张乃通院士希望年青教师能扎扎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科研,成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位历经几十年艰辛磨砺的老人,言语间总有一种让人莫名的感动,那些对年青一代的希冀,那种对腐败现象的愤慨,那份对教育事业的眷恋,让人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许在他心中,人生的旅途没有终点,只有不停地奋斗求索才能真正诠释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