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赵梓森兄弟姐妹们沉浸在音乐和绘画艺术中的快乐生活,很快被日本帝国主义的枪炮声打破了。
1937年夏天,平日里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虬江路突然冷清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店铺大多歇业,见缝插针的地摊也不见了踪影。原来,战争风声一天比一天紧,空气中似乎已闻得出火药味:上海要打大仗了!民众见战事将至,纷纷试图逃离这座危险的城市,十六铺码头①终日人头攒动,离沪的船票一票难求。那些没有船票的民众,则涌入位于市中心的公共租界寻求庇护。
对于赵梓森一大家子而言,想要买到十张船票,简直是天方夜谭。加之虽然战争的消息反反复复,炒得沸沸扬扬,但当时的局势时紧时松,人们又开始认为大战打不起来,不少早先从闸北逃到租界的民众又搬了回来。赵家的服装店在母亲的经营下,即使是战事将起被炒得最火热的时期,仍可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甚至还支撑起三个姐姐上学的开支。服装店是赵家的经济命脉,不到万不得已,母亲是断然不愿放弃它的,缝纫机哒哒作响的声音直到战争前夕才被迫终止。
1937年8月11日清晨,上海闸北的数条大街上突然出现了大批端枪扛炮的军人,与平日里维持上海社会秩序的保安队不同,这些军士个个威风凛凛,一看便知是正规军队。本来“一·三八“①之后的条约规定上海不得驻扎军队,此时竟然有国军开到,这说明国民政府已开始抗战的部署闸北老百姓见到这种情况,一则是喜,一则又惧,喜的是国军准备作战、保卫国土,惧的是战事难免祸及己身。当日,就有数十万老百姓,扶老携幼地由闸北再次逃入租界。
赵梓森家最害怕的事情来了。这天傍晚,赵家来了一群当兵的,自称是国军88师孙元良的部队,领头的士兵说:“对不住老乡,要和日本人打仗了,这座房子是周围唯一一个制高点,我们征用了,你们大人孩子赶紧去租界躲避去吧。”说罢,士兵们杠着器械七手八脚地涌上楼去。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此次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兵力,历时近四个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作战情况之复杂,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八一三”淞沪会战的起因是“虹桥机场事件”,但这次事件并非是日方意制造,而是目中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敌对状态下,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①。自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上海的局势随之紧张,尽管华北战事似乎处在停息之势,但中日双方彼此十分不信任。国内方面,为了防止日军从上海发动进攻,蒋介石加强了淞沪一带的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任命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并同意张治中沂遣一个旅化装成保安队员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提议,以防止日军夺取该重地后作为支援其海军陆战队由虹口进攻闸北的支撑点。为了不打草惊蛇国军为此次行动做了隐秘谨慎的布置。可惜最后仍被日军察觉,并派出陆战队员前往侦察。
据当时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负责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工作的顾高地回忆:1937年8月9日下午,原驻白利南路(现长宁路)日本丰田纱(现上棉五厂)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队长大山勇夫中尉率士兵斋藤要藏驾车沿白利南路、比亚士路、牌坊路、虹桥路直闯虹桥机场入口处。机场守兵发现日本军人接近时,即刻举枪将大山勇夫击毙在车内,斋藤要藏急转车头,循原路疾回,机场守兵继续射击,斋藤要藏遂弃车向田野间躲避,最后仍遭击毙。
日方得知侦察未果,且两名官兵被打死,随即调造海军部队于8月10日赶往上海。南京政府听闻日本舰队来沪驻扎,为防患于未然并抢得战争主动权,决定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及海面舰艇。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在此背景下,因房子被国军征用,赵梓森一家被迫离家选难。他们随着难民大潮,越过苏州河,迷往公共租界。逃难的队伍声势浩大,仅“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夕就有近6万中国人躲进租界。租界当局对于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本想拒之门外,但由于难民人流众多,无法阻挡,只得将些学校和公共场所腾出来,辟为临时难民收容所。但随着战火不断扩大,各地难民源源而来,租界当局已无力全部收容①。由于离相对较晚离赵梓森家较近的公共租界中心早已人满为患,许多难民只能在弄堂口和马路上栖身。租界当局也竖起了栅门限制难民继续涌入。赵梓森一家不得已,只能继续向北逃亡,去法租界寻找希望。天无绝人之路,一家人在法租界一座一层建筑的屋顶—个临时搭建起的“小阁楼”上找到了栖身之所。小阁楼谓之小在于,小孩在其中尚可站立,而成人只能佝楼面行。床榻是用不着的,且不说没有,即使有也难以容纳,一家人只能在地上铺上凉席,稍胜于露宿街头。
除了恶劣的住宿条件外,另一个困难问题是饮食当时的租界内,几乎每天都有近百人死于饥饿。因为大多数难民是在日军袭击时仓促逃命随身带的衣物和钱财都是非常有限甚至身无分文。除偶尔获得慈善机构救教济外,难民经常忍饥挨饿,甚至沿街乞讨。为争夺一小份食物,难民中往往发生流血事件。有的难民因长期没有食物,只能卖儿鬻女①。对赵梓森一家来说,先前经营童装生意的钱只够维持生计,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家人的口粮成了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尽管上海曾是中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市场和最主要的米粮集散市场,但由于淞沪会战的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对上海米粮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荣平稳的米粮转口贸易市场已被沦为日军的战略物资基地2。所以米是没有的,赵梓森的母亲就买了最便宜的红薯条,以及盐和油等来调味,一家人每天只能靠就着盐油的几根红薯条度日。
10月的上海,已经显现出几丝寒意,而战事的温度却只增不减。淞沪会战爆发时,日本裕仁天皇曾询问时任日本陆军大臣的杉山元:“解决中国事变,需要多长时间?”杉山元当时回答:“只需要一个月!”不料,面对日军强大的机械化部队,中国军人凭着血肉之躯奋战,甚至将手榴弹绑于身上冲向日军坦克,与之同归于尽。时人用“一寸山河一寸血”形容战斗的惨烈与悲壮。在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抵抗中,日军原先制订的侵略计划严重受挫,以致两军战事胶着。
随着冬季来临,因为寒冷,赵梓森一家落脚的那间只有几张草席的小阁楼显然已经不宜居住,因此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搬家。为找到新的落脚点,赵梓森的父亲四处打听对外出租的房屋,但僧多粥少,尽管租界内房屋的租金节节攀升,却仍旧供不应求。正当赵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住在公共租界中心派克路协和里的一个亲戚和赵梓森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在得知赵梓森一大家人无家可归后,想到自家屋子的房东还剩一间房,便立刻找到了房东商量租住事宜。在这位亲戚的帮助下,赵梓森一家搬到了公共租界中心的派克路协和里(今黄河路派克里)。
10月中旬,战局开始出现转变。南京政府虽然在上海源源不断地投入军队,但鏖战两个月后,日军依靠强大的火力最终还是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日军大本营决定将侵华战争主要进攻方向从华北转向上海方面。日军急从华北、东北和日本国内抽调部队,于10月20与组建第十集团军援沪。11月5日,该集团军突然在杭州湾的全公亭和金山卫间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实施迁回包围。当时杭州湾北岸的守军大部已调去支援上海市区作战,只有第63师的少数部队守备,猝不及防。6日日军占领金山。7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和第十集团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对上海守军迅速达成合围之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①。
赵梓森第三次搬家是在凇沪会战结束后。当时日本一方面迅速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包括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全部地区,使上海沦为孤岛2另一方面也加紧了侵略的步伐,将战争铁蹄向西扩展。不过,上海却因此逐渐远离直接的炮火,不少难民见状也从租界返回了故里。赵梓森的父母也开始计划以后的生活,其中有两件事是亟待解决的。第一,为了养家糊口,要不要搬回闸北自家的房子?自战争爆发后,家里的童装作坊被迫停摆,先施公司也因战火而歇业,一家人靠着留存的些许积蓄和慈善机构的帮助勉强度日。战时如此这般实属无奈,而今战事平息,理应开始寻找新的谋生手段。若搬迁回闸北,重拾童装生意不失为可行的选择之一。第二,是已到学龄的赵梓森的上学问题,是在租界还是华界上学?上海教育界在战争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战区学校在敌军的轰炸下摧毁殆尽即便是租界内的学校,也因房租高涨和学生稀少而难以维持。但在淞沪会战后,随着战时外迁学校的回迁,加之日本为了彻底征服中华民族而奉行奴化教育的企图,上海的教育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华界学校的优势在于比租界学校学费低廉,并且许多家庭可以回到闸北的家中重操旧业。但想到自已孩子要被送到侵略者督办的学校接受奴化教育,赵梓森的父母就十分愤懑,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这样做。尽管一家人生活已经十分困苦他们还是决定将赵梓森送到租界学校去上学。由于战争摧毁了大多数的工业,加之待业的难民很多,想要找份工作十分不易。赵梓森的母亲思还是得做些小生意来补贴家用。要做生意,一要有门面,二要有人气。克路上的那间屋子相比之前的小阁楼要小很多,这对于一个十口之家言,着实无法挤出额外的空间来经营生意,加上地处居住区,也没有什客源,为此,赵梓森的母亲整日忧心忡忡。不久,一则招租广告让赵梓的母亲喜出望外。位于公共租界东区靶子路上,有一间临街门市部待科租金也算公道,简直就像是为自家准备的一般。
简单收拾告别亲戚之后,一家人就第三次搬家,搬迁到了靶子路(现武进路)协和里生活。曾一手操办起童装作坊的母亲,利用这个门面,快就张罗起一间小商店,卖些针头线脑、牙膏牙刷毛巾等日用品。依靠这间店铺,原先朝不保夕的生活慢慢变得可以掌控了。
抗日战争中三易住所、颠沛流离的生活,给童年的赵梓森留下了深亥的记忆,尽管那个时候他尚在幼年,但我们多次采访已80余高龄的他时他对这段生活总是记忆犹新,许多时间和地点都能一一道来。虽然赵梓院士没有直接说出什么豪言壮语,但这段苦难生活对他早期心灵的成长利意志力的磨炼应该是影响很大的,也许因为此,他幼小的心灵也隐隐明自一个道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落后就可能挨打。这个道理对他后来科研强国和科研报国思想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幸的是,赵梓森兄弟姐妹们沉浸在音乐和绘画艺术中的快乐生活,很快被日本帝国主义的枪炮声打破了。
1937年夏天,平日里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的虬江路突然冷清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店铺大多歇业,见缝插针的地摊也不见了踪影。原来,战争风声一天比一天紧,空气中似乎已闻得出火药味:上海要打大仗了!民众见战事将至,纷纷试图逃离这座危险的城市,十六铺码头①终日人头攒动,离沪的船票一票难求。那些没有船票的民众,则涌入位于市中心的公共租界寻求庇护。
对于赵梓森一大家子而言,想要买到十张船票,简直是天方夜谭。加之虽然战争的消息反反复复,炒得沸沸扬扬,但当时的局势时紧时松,人们又开始认为大战打不起来,不少早先从闸北逃到租界的民众又搬了回来。赵家的服装店在母亲的经营下,即使是战事将起被炒得最火热的时期,仍可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甚至还支撑起三个姐姐上学的开支。服装店是赵家的经济命脉,不到万不得已,母亲是断然不愿放弃它的,缝纫机哒哒作响的声音直到战争前夕才被迫终止。
1937年8月11日清晨,上海闸北的数条大街上突然出现了大批端枪扛炮的军人,与平日里维持上海社会秩序的保安队不同,这些军士个个威风凛凛,一看便知是正规军队。本来“一·三八“①之后的条约规定上海不得驻扎军队,此时竟然有国军开到,这说明国民政府已开始抗战的部署闸北老百姓见到这种情况,一则是喜,一则又惧,喜的是国军准备作战、保卫国土,惧的是战事难免祸及己身。当日,就有数十万老百姓,扶老携幼地由闸北再次逃入租界。
赵梓森家最害怕的事情来了。这天傍晚,赵家来了一群当兵的,自称是国军88师孙元良的部队,领头的士兵说:“对不住老乡,要和日本人打仗了,这座房子是周围唯一一个制高点,我们征用了,你们大人孩子赶紧去租界躲避去吧。”说罢,士兵们杠着器械七手八脚地涌上楼去。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此次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兵力,历时近四个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作战情况之复杂,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是屈指可数的。
“八一三”淞沪会战的起因是“虹桥机场事件”,但这次事件并非是日方意制造,而是目中处于侵略与被侵略的敌对状态下,矛盾积累的必然结果①。自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上海的局势随之紧张,尽管华北战事似乎处在停息之势,但中日双方彼此十分不信任。国内方面,为了防止日军从上海发动进攻,蒋介石加强了淞沪一带的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任命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并同意张治中沂遣一个旅化装成保安队员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的提议,以防止日军夺取该重地后作为支援其海军陆战队由虹口进攻闸北的支撑点。为了不打草惊蛇国军为此次行动做了隐秘谨慎的布置。可惜最后仍被日军察觉,并派出陆战队员前往侦察。
据当时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负责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工作的顾高地回忆:1937年8月9日下午,原驻白利南路(现长宁路)日本丰田纱(现上棉五厂)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队长大山勇夫中尉率士兵斋藤要藏驾车沿白利南路、比亚士路、牌坊路、虹桥路直闯虹桥机场入口处。机场守兵发现日本军人接近时,即刻举枪将大山勇夫击毙在车内,斋藤要藏急转车头,循原路疾回,机场守兵继续射击,斋藤要藏遂弃车向田野间躲避,最后仍遭击毙。
日方得知侦察未果,且两名官兵被打死,随即调造海军部队于8月10日赶往上海。南京政府听闻日本舰队来沪驻扎,为防患于未然并抢得战争主动权,决定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及海面舰艇。淞沪会战正式爆发。
在此背景下,因房子被国军征用,赵梓森一家被迫离家选难。他们随着难民大潮,越过苏州河,迷往公共租界。逃难的队伍声势浩大,仅“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夕就有近6万中国人躲进租界。租界当局对于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本想拒之门外,但由于难民人流众多,无法阻挡,只得将些学校和公共场所腾出来,辟为临时难民收容所。但随着战火不断扩大,各地难民源源而来,租界当局已无力全部收容①。由于离相对较晚离赵梓森家较近的公共租界中心早已人满为患,许多难民只能在弄堂口和马路上栖身。租界当局也竖起了栅门限制难民继续涌入。赵梓森一家不得已,只能继续向北逃亡,去法租界寻找希望。天无绝人之路,一家人在法租界一座一层建筑的屋顶—个临时搭建起的“小阁楼”上找到了栖身之所。小阁楼谓之小在于,小孩在其中尚可站立,而成人只能佝楼面行。床榻是用不着的,且不说没有,即使有也难以容纳,一家人只能在地上铺上凉席,稍胜于露宿街头。
除了恶劣的住宿条件外,另一个困难问题是饮食当时的租界内,几乎每天都有近百人死于饥饿。因为大多数难民是在日军袭击时仓促逃命随身带的衣物和钱财都是非常有限甚至身无分文。除偶尔获得慈善机构救教济外,难民经常忍饥挨饿,甚至沿街乞讨。为争夺一小份食物,难民中往往发生流血事件。有的难民因长期没有食物,只能卖儿鬻女①。对赵梓森一家来说,先前经营童装生意的钱只够维持生计,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家人的口粮成了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尽管上海曾是中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市场和最主要的米粮集散市场,但由于淞沪会战的爆发,日军进攻上海,对上海米粮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荣平稳的米粮转口贸易市场已被沦为日军的战略物资基地2。所以米是没有的,赵梓森的母亲就买了最便宜的红薯条,以及盐和油等来调味,一家人每天只能靠就着盐油的几根红薯条度日。
10月的上海,已经显现出几丝寒意,而战事的温度却只增不减。淞沪会战爆发时,日本裕仁天皇曾询问时任日本陆军大臣的杉山元:“解决中国事变,需要多长时间?”杉山元当时回答:“只需要一个月!”不料,面对日军强大的机械化部队,中国军人凭着血肉之躯奋战,甚至将手榴弹绑于身上冲向日军坦克,与之同归于尽。时人用“一寸山河一寸血”形容战斗的惨烈与悲壮。在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抵抗中,日军原先制订的侵略计划严重受挫,以致两军战事胶着。
随着冬季来临,因为寒冷,赵梓森一家落脚的那间只有几张草席的小阁楼显然已经不宜居住,因此不得不进行第二次搬家。为找到新的落脚点,赵梓森的父亲四处打听对外出租的房屋,但僧多粥少,尽管租界内房屋的租金节节攀升,却仍旧供不应求。正当赵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住在公共租界中心派克路协和里的一个亲戚和赵梓森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在得知赵梓森一大家人无家可归后,想到自家屋子的房东还剩一间房,便立刻找到了房东商量租住事宜。在这位亲戚的帮助下,赵梓森一家搬到了公共租界中心的派克路协和里(今黄河路派克里)。
10月中旬,战局开始出现转变。南京政府虽然在上海源源不断地投入军队,但鏖战两个月后,日军依靠强大的火力最终还是突破中国军队防线。为了进一步扩大优势,日军大本营决定将侵华战争主要进攻方向从华北转向上海方面。日军急从华北、东北和日本国内抽调部队,于10月20与组建第十集团军援沪。11月5日,该集团军突然在杭州湾的全公亭和金山卫间登陆,策应上海派遣军实施迁回包围。当时杭州湾北岸的守军大部已调去支援上海市区作战,只有第63师的少数部队守备,猝不及防。6日日军占领金山。7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和第十集团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对上海守军迅速达成合围之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①。
赵梓森第三次搬家是在凇沪会战结束后。当时日本一方面迅速占领上海除租界以外(包括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全部地区,使上海沦为孤岛2另一方面也加紧了侵略的步伐,将战争铁蹄向西扩展。不过,上海却因此逐渐远离直接的炮火,不少难民见状也从租界返回了故里。赵梓森的父母也开始计划以后的生活,其中有两件事是亟待解决的。第一,为了养家糊口,要不要搬回闸北自家的房子?自战争爆发后,家里的童装作坊被迫停摆,先施公司也因战火而歇业,一家人靠着留存的些许积蓄和慈善机构的帮助勉强度日。战时如此这般实属无奈,而今战事平息,理应开始寻找新的谋生手段。若搬迁回闸北,重拾童装生意不失为可行的选择之一。第二,是已到学龄的赵梓森的上学问题,是在租界还是华界上学?上海教育界在战争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战区学校在敌军的轰炸下摧毁殆尽即便是租界内的学校,也因房租高涨和学生稀少而难以维持。但在淞沪会战后,随着战时外迁学校的回迁,加之日本为了彻底征服中华民族而奉行奴化教育的企图,上海的教育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华界学校的优势在于比租界学校学费低廉,并且许多家庭可以回到闸北的家中重操旧业。但想到自已孩子要被送到侵略者督办的学校接受奴化教育,赵梓森的父母就十分愤懑,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这样做。尽管一家人生活已经十分困苦他们还是决定将赵梓森送到租界学校去上学。由于战争摧毁了大多数的工业,加之待业的难民很多,想要找份工作十分不易。赵梓森的母亲思还是得做些小生意来补贴家用。要做生意,一要有门面,二要有人气。克路上的那间屋子相比之前的小阁楼要小很多,这对于一个十口之家言,着实无法挤出额外的空间来经营生意,加上地处居住区,也没有什客源,为此,赵梓森的母亲整日忧心忡忡。不久,一则招租广告让赵梓的母亲喜出望外。位于公共租界东区靶子路上,有一间临街门市部待科租金也算公道,简直就像是为自家准备的一般。
简单收拾告别亲戚之后,一家人就第三次搬家,搬迁到了靶子路(现武进路)协和里生活。曾一手操办起童装作坊的母亲,利用这个门面,快就张罗起一间小商店,卖些针头线脑、牙膏牙刷毛巾等日用品。依靠这间店铺,原先朝不保夕的生活慢慢变得可以掌控了。
抗日战争中三易住所、颠沛流离的生活,给童年的赵梓森留下了深亥的记忆,尽管那个时候他尚在幼年,但我们多次采访已80余高龄的他时他对这段生活总是记忆犹新,许多时间和地点都能一一道来。虽然赵梓院士没有直接说出什么豪言壮语,但这段苦难生活对他早期心灵的成长利意志力的磨炼应该是影响很大的,也许因为此,他幼小的心灵也隐隐明自一个道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落后就可能挨打。这个道理对他后来科研强国和科研报国思想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