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名字被永远铭记丨罗阳
日期:2024-11-25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12年前,在歼-15首次成功起降辽宁舰之后,“航母style”这一姿势迅速火遍全国。与此同时,有一个名字——罗阳,也被世人永远铭记。

罗阳是歼-15飞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他为航母舰载机起降成功的那一刻倾注了全部心血,然而,就在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后不久,他却因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职,年仅51岁。

图片

罗阳

来源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

1982年,罗阳参加工作,此后的30年,他一直奋战在航空产品研制生产一线,先后组织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

2007年,罗阳刚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研制歼-15飞机的重任就下来了。

研制歼-15飞机,时间紧、压力大。在国外,一架歼击机机型从研制,再到成功试飞,一般需要10-20年的时间,而罗阳带领的团队,只用了几年时间。

在产品研制过程中,罗阳带领沈飞公司团队攻克了很多工艺难点,突破了起落架、机翼折叠、阻拦钩等关键技术。同时,作为管理者,他还不断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大幅缩短项目研制周期,从而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研制速度奇迹。

图片

歼-15

来源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

当然,奇迹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努力与付出。

那几年,罗阳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作为现场总指挥,他一直在机关、成品配套厂、设计部门之间往返奔波。只要没有出差,他办公室的灯光就一直亮到深夜。在最后冲刺的一个月,罗阳也冲到极限,他的作息由原本的一周工作7天,一天11个小时,变成了一周干7天,每天通宵达旦地工作。

罗阳始终坚持冲在最前线。2012年11月18日,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这次舰载机的起降训练任务。作为总指挥,他本可以不上舰,但罗阳坚持要上舰。他说:“这么重大关键的时候,一定要上去。”即便身体不舒服,他也一直坚持在航空母舰上与科研人员测试各项数据。

舰上的7个日夜,他克服了身体不适,坚持测试工作,对飞机触舰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想着开始研究如何对飞机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

然而,在2012年11月25日,时间却为他的壮志豪情按下了暂停键,他的生命在无尽的奋斗与奉献中,永远地定格在了那一刻,留下的是未竟的事业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