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的兴国之路
日期:2025-08-11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这张极具历史意义的照片拍摄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码头,照片中的30个孩子是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年龄在9-15岁。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赴美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留学生。这些留美幼童肩负着共同的使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学成后报效国家。

图片

第一批留美幼童在上海轮船招商局合影

来源 |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数字库

留美幼童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官派批次海外留学的先河,李鸿章称之为“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

从1872年到2025年,时间过去了153年。今天,让我们再次回顾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

幼童留美之缘起:鸦片战争后的救国求索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促使清政府明确急需培养懂得西方科技与国际规则的新型人才,而中国近代首位留美学生容闳的出现,为这一诉求提供了实践上的可能。

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是首位获得美国大学学位的中国人。留学期间,他目睹了西方工业文明的繁盛,深感“教育救国”的重要性。归国后,容闳辗转于广州、香港、上海等地,最终在1868年向清朝重臣曾国藩提出派遣幼童留美的构想。

图片

容闳

来源 |《留美幼童》

这一倡议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大力支持,他们在奏折中称“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经过四年筹备,1871年,清王朝“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式成立,由陈兰彬任委员、容闳为副委员,计划每年选派30名12岁左右幼童赴美,学制15年,总预算白银120万两。

图片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奏折

来源 |《留美幼童》

1872年至1875年间,四批共120名幼童先后从上海出发,他们大多来自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平民家庭。这些孩子中,有后来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成为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校长的蔡绍基,以及在甲午海战中殉国的沈寿昌。他们的命运,从此与国家的近代化进程紧紧相连。

在异国的蜕变:从长辫少年到西学精英

抵达美国后,幼童们被分配到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的54户家庭中生活,其中34户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这些寄宿家庭大多为中产阶层,他们热情接纳了这些来自东方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了语言与文化融入的第一课堂。

幼童们以惊人的适应能力突破语言障碍,迅速融入了美国校园生活。他们纷纷剪掉了象征清王朝的长辫,穿上西装,参与橄榄球、棒球等体育运动,甚至在哈特福德高中组成了全由中国学生构成的棒球队,队长吴仰曾的投球技术令当地学生惊叹不已。

图片

1878年,留美幼童组成的棒球队合影

来源 | 河北新闻网

在学业上,幼童们的表现更为耀眼。他们进入哈特福德高中等名校,不少人成为班级里的优等生。1876年,首批幼童中的梁敦彦、蔡绍基在哈特福德高中毕业典礼上发表英文演讲,梁敦彦的《北极熊》痛斥沙俄侵吞中国领土的行径;蔡绍基的《鸦片贸易》则揭露英国的殖民罪恶,他振臂高呼:“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这番宣言不仅震惊了在场的美国师生,更成为那一代留学生家国情怀的缩影。

至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得以进入美国大学深造。其中,22人考入耶鲁大学,8人就读麻省理工学院,3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人进入哈佛大学。詹天佑在耶鲁大学雪菲尔德学院主修土木工程,吴仰曾则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矿业工程,他们系统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日后建设祖国锤炼了专业能力。

然而,正当部分幼童们即将完成大学学业之际,清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以“沾染西俗、离经叛道”为由,于1881年下令召回所有留学生,这场历时九年的教育实验戛然而止。

归国后的坚守:群星闪耀的近代化征程

1881年,除了先期遣返、病逝异乡和私自留美不归者外,94名已成长为翩翩青年的幼童被迫中断学业回国。他们抵达上海后,不仅未受到欢迎,反而被囚在禁位于上海道台衙门后的“门窗潮湿腐烂、霉气熏鼻”的求知书院,如同囚犯般接受审查。但这些经历了西方文明洗礼的青年,并未因屈辱而消沉,而是在各自领域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他们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拉法尔格(Thomas E. LaFargue)在《中国第一批百位留美幼童》中所写:“这些晚清官派留美学童用自己的行为构架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桥梁,他们是建造现代化新中国的铺路先锋。”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詹天佑,作为首批幼童赴美,在耶鲁大学主修铁路工程。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条连接北京与张家口的铁路全长201公里,穿越燕山山脉,工程难度极大。面对外国工程师发出的“中国造此路之工程师尚未诞生”的嘲讽,他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铁路,利用折返线原理降低坡度,又采用竖井开凿法攻克八达岭隧道难题。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造价仅为外国承包价的五分之一,成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他的惊人成就履行了当年立下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报国誓言。

图片

詹天佑

来源丨西南交通大学官网

我国近代矿业的奠基者吴仰曾与詹天佑一样,同为首批留美幼童。1881年被召回后,他担任了热河银矿总工程师。5年后,他再次被派往英国,在伦敦皇家工程学院专攻矿冶、矿化和探矿技术,成为留美幼童中少数几个重新留学的幸运者之一。1890年,吴仰曾毕业回国,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矿冶事业,并为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开创了机械采煤,被誉为我国机械采矿鼻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吴仰曾组织“自卫队”保护开平煤矿免受俄军侵占。他虽被俄国军官鞭打面额仍不屈服,顽强据理力争,终于使矿区得以保存,使煤矿正常生产,从而保证了天津的煤炭供应。

153年后的今天,再次回望1872年那个初秋的起航时刻,仍能感受到那批长辫少年身上蕴含的巨大力量——那是跨越中西的智慧,是百折不挠的坚守,更是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留学史,更是一部近代中国的觉醒史,永远激励着后人在开放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审核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艳明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