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第一位发现新的小行星并命名为“中华”的中国人丨张钰哲
日期:2025-02-17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在距离地球6亿千米的太空,有一颗名叫“中华”的小行星,它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新小行星。发现它的人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钰哲。

图片

张钰哲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919年,张钰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4年后,张钰哲获得公派出国留学的机会,到美国学习机械工程和建筑学。1925年,张钰哲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当时中国天文落后的现状,决心转入芝加哥大学天文系。从此,他踏上了探索宇宙奥秘的漫长旅程,开启了与天文相伴的一生。

大学毕业后,张钰哲继续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同时进入学校所属的叶凯士天文台做天文观测和研究。

1928年11月22日夜里,张钰哲像往常一样进行小行星的观测工作,在连续观测了5个多小时后,突然,一颗新星在望远镜的镜头中一闪而过,张钰哲惊喜地追踪并拍下了这颗行星。随后,他仔细计算了它的经纬度,又计算出它的运行轨道,初步确认这是一颗新的天体!

第二天,张钰哲将这一喜讯告诉了他的导师美籍比利时裔天文学家樊比博。经樊比博确认,这确实是一颗从未发现过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的发现让张钰哲在天文学界崭露头角,在此之前,人类已发现的小行星共1124颗,但是没有一颗是中国人发现的,而张钰哲这位中国学生所发现的第1125颗小行星,填补了中国人的这项空白

按照国际天文界的惯例,发现者可为新星命名。为这颗小行星起个什么名字呢?有同事建议张钰哲把名字中的钰字拆分开来,就叫“金玉星”,还有人建议用名字中的哲字命名,称其为“哲星”。

张钰哲想了想,决定把这一发现献给祖国!他将这颗编号为1125号的小行星命名为“CHINA”,即“中华”,希望世人知道,中国人也有智慧和能力在天文学领域占一席之地。

图片

“中华”小行星

来源丨紫台档案室

发现“中华”星的第二年,张钰哲获得了天文学博士学位。但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美国,心怀祖国的他,一心想回国振兴祖国的天文学。

回国后,他在天文学科研、教育、科普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开创了我国小行星轨道计算、小行星的光度周期测定、人造卫星轨道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组织领导了全国天文学科的规划和发展,布局建设了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及南京天文仪器厂等观测科研及设备研制的专业机构,其中紫金山天文台也在他的主持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1978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把他们发现的一颗编号为2051的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201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张钰哲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一座撞击坑,以表彰他在天文学领域的重要成就。

图片

“张钰哲”星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986年7月21日,张钰哲因病逝世,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深埋在紫金山天文台内的一个角落,遵其遗愿没有作任何标记……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