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25日,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宣布:我国首例转基因试管牛“滔滔”于1999年2月19日在上海市奉贤县奉新动物试验场问世。它可不是一头普通的小牛,而是我国第一头携带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试管牛。
负责这项研究的是在医学遗传学领域深耕多年的曾溢滔、黄淑帧夫妇。
1999年,曾溢滔、黄淑帧夫妇与转基因试管牛 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曙光初现:制定转基因研究规划 20世纪80年代,转基因技术在全球虽已崭露头角,但在国内却是一片亟待开垦的 “试验田”。 1984年,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履吉提出了利用转基因动物构建乳腺生物反应器以表达外源基因的设想。这给了曾溢滔重要的启发,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技术的巨大潜力,决心投身其中。 随着1991年和1992年国外先后诞生了首头转基因牛和转基因羊,令曾溢滔深感急切。 他紧密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多次拜访施院士,并前往美国、日本等地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最终,制定了一项长远的动物转基因研究规划。 为了将理想变为现实,建立一个完全自主的转基因大动物实验基地成为当务之急。1993年初,曾溢滔以“农-科联合体”的模式接管了一个濒临破产的养牛场。他凭借卓越的管理才能,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便使养牛场扭亏为盈。 针对上海多雨、地潮的气候特点,曾溢滔亲自设计并建造了荣获专利的高架羊棚,实现了科学养羊。就这样,一个服务于转基因动物研发的大动物试验场在曾溢滔的手中逐渐崛起,为中国转基因动物研究找到了方向。 突破瓶颈:转基因羊问世 此时的曾溢滔并不是单打独斗,其妻子黄淑帧也是医学遗传学领域的专家,与他一起并肩作战。二人率领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课题组,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未知的领域。 曾溢滔和黄淑帧夫妇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转基因羊的研究,但转基因羊研究难度极大,成功率极低。他们分析了经典的转基因动物技术路线上的缺陷,创立了以“整合胚移植”为基础的全新技术路线,成功提高了动物妊娠率。 曾溢滔和黄淑帧在实验室观察实验 来源|新民周刊 1998年,他们终于迎来了突破性成果:一头乳汁中具有人凝血因子IX活性的转基因山羊诞生了。这标志着中国转基因动物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8年,曾溢滔手抱转基因山羊 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再创佳绩:转基因牛问世 在转基因羊成功的基础上,1998年5月27日,课题组又应用创立的新技术路线进行转基因试管牛的试验。 黄淑帧说:“由于牛的繁殖周期长,投资成本高,转基因牛的难度更大。但是,与转基因羊相比,一头母牛每年的产奶量可高达1万公斤,比山羊的产奶量高20多倍。所以,转基因牛更适用于生产一些需要量大的珍贵药物。” 在曾溢滔和黄淑帧夫妇的精心培育下,8头受试牛中有3头妊娠,其中两头在妊娠中期流产,另一头足月分娩出一头携带有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整合的转基因试管公牛。 1999年3月25日,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宣布中国第一头转基因牛“滔滔”诞生,出生时体重38公斤。曾溢滔介绍,这头公牛成熟配种后,它的“女儿”产下仔牛,可望分泌含有人血清白蛋白的牛奶。这一成果证实,上海医学遗传所创立的转基因羊新技术路线同样适用于大家畜的转基因动物研制。 我国首例转基因试管牛“滔滔” 来源|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官网 1998年、1999年中国首头转基因羊和转基因牛问世,这两项成果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展望未来: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前景 “滔滔”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转基因动物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曾溢滔和黄淑帧夫妇带领团队,继续在转基因动物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新的基因表达载体,并成功将转基因小鼠乳汁中人凝血因子IX蛋白的含量提高了30多倍。 此外,曾溢滔还建立了转基因动物研究中心,将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未来通过转基因动物途径大量生产人类所需的珍贵药物产品迈出了重大步伐。 曾溢滔和黄淑帧夫妇的努力,为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未来药品研发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