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丸爷爷”:一生只做一件事
日期:2025-08-25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一颗小小的“糖丸”,承载了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小时候大家也许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吃下口感甜甜的“糖丸”,它其实是一种口服式的疫苗,用来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如今我们已进入到无脊髓灰质炎的时代,可就在几十年前,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流行曾让每个有孩子的家庭谈之色变。那个人人恐慌的时代彻底终结,得益于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顾方舟的疫苗研究,他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

图片

顾方舟

来源 | 刘静提供

疫苗实验室从山洞中起家

顾方舟对于传染病有切肤之痛,他出生于宁波的一个富裕家庭。5岁那年,父亲死于一种传染病。父亲的英年早逝,导致家道中落。母亲为了养活4个孩子,克服种种困难考取了助产士执照,她白天黑夜工作不停歇。累到虚脱的母亲,摸着顾方舟的头说:“儿子,你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你要当医生。当了医生,我们就不用求别人了。”

父亲的病故,母亲的嘱托,让顾方舟从小埋下了学医的种子。1944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

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战乱之中,学生时代的他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在北平解放前夕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发现当时中国老百姓面临极其恶劣的卫生环境,婴儿死亡率高达17%到20%,农村人平均寿命只有33岁,每年因缺乏卫生常识而死亡的人数以千万计,他毅然决定从事公共卫生事业。

图片

顾方舟从苏联寄给妻子的照片

来源 | 刘静提供

面对毕业后的选择时,有人曾对顾方舟说:“你的手很巧,应该去当外科医生。”他却表示:“外科医生能治几个病人呀,公共卫生对我们才重要,做好了受益一大片。” 顾方舟认为,当一名医生固然可以解除许多病人的痛苦,但那是有限的,如果从事公共卫生防疫工作的话,却可以使千万人受益,可造福整个人类。他怀着这样的信念进入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噬菌体的研究。

1951年,顾方舟作为中国第一批赴苏留学生去学医。1955年,他在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获得副博士学位。也正是在这一年,“小儿麻痹症”在中国集中爆发。

当时,江苏南通共收到1680例临床报告,其中有466人死亡,患者大多是0-7岁的儿童,他们共同的症状是瘫痪。一旦得病就无法治愈,孩子可能一夜之间腿脚和手臂无法动弹,若病情严重,还会危及孩子生命。当时中国医学界对此病知之甚少,疫情逐渐蔓延到上海、济南、青岛、南宁等城市。一时间恐慌情绪席卷,很多家庭在酷暑时节也紧闭门窗,不让孩子出门。

顾方舟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建立起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与死神争分夺秒。“那时候我们没有房子,住的地方都没有,真是太艰苦了,但大家依然咬紧牙关开始干。”团队一起挖洞、建房,在距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昆明西山,建起了一个护佑中国万千儿童生命健康的疫苗实验室。

图片

昆明山洞开凿现场

来源 | 刘静提供

大胆提出走活疫苗的技术路线

疫苗研制迫在眉睫,我国当时每年有一两千万新生儿出生,早一天研究出疫苗,就能早一天挽救更多生命。

当时国际上预防脊髓灰质炎的疫苗分为两种,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两者各有优劣,死疫苗相对温和,研究较成熟,但不会在人体形成免疫屏障,要打三针,每针几十块,还有可能需要补打第四针;减毒活疫苗有未知性,药性强,理论上可形成免疫屏障,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

因为疫苗刚发明不久,药效如何,接种难度如何,不良反应多大,都是未知数。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和消费力都不发达,顾方舟果断决定选择成本更低、效力更好的减毒活疫苗路线。这意味着要解决安全性问题,活疫苗还未进行临床试验,尤其担心使用后有可能出现毒力返祖现象。

1959年3月,卫生部决定派顾方舟、董德祥、闻仲全、蒋竞武等四人到苏联考察“脊灰”死疫苗的生产工艺。顾方舟一方面了解死疫苗的生产工艺,另一方面设法从苏联专家处获取少许苏联的原制疫苗。

顾方舟大胆提出,建议走活疫苗的技术路线。他制定了两步走的研制计划,即第一步动物试验,第二步临床试验。1964年,顾方舟团队经初试、重试,在我国的活疫苗生产、鉴定、以及人群中试用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脊髓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该规程指导了后来20多年数十亿人份疫苗的生产与检定,为我国消灭“脊灰”提供了充足、廉价合格的疫苗。

全中国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

1960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途中路过昆明,他特地来研究所询问研发进展,得到了顾方舟信心满满的答复:“如果这个疫苗生产出来能够给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吃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病都消灭掉。”

在顾方舟的脊髓灰质炎免疫策略中,全中国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疫苗口服率要达到95%才能形成免疫屏障。这意味着远在青藏高原、西北大漠、西南深山中的孩子都要服用疫苗。为了防止疫苗失去活性,需要冷藏保存,当时中国尚无疫苗冷链运输,这为覆盖到全国中小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增加了很大难度。

图片

顾方舟在世界强化免疫日给儿童喂服糖丸

来源 | 刘静提供

有一天顾方舟仍在思考免疫策略问题,儿子跑过来,他顺手拿起桌上的糖果,在儿子面前晃了晃,儿子伸手来抓,急迫的样子让他一下有了灵感:“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

说干就干,顾方舟与董德祥、闻仲全等人与上海信宜药厂合作,开启了疫苗糖丸的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测试,研制出了一种活疫苗新剂型,脊灰糖丸冷加工配方,经过反复试验,疫苗终于研制成功了。糖丸疫苗保存了活疫苗的病毒效力,同时延长了保存期,常温下能存放多日,其效果与液体疫苗相同。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用上,顾方舟还想出一个运输“土办法”——将冷冻的糖丸疫苗放在保温瓶中。

糖丸疫苗的推广,让脊髓灰质炎的年平均发病率从1949年的十万分之四点零六,下降到1993年十万分之零点零四六,使数以万计的儿童免于致残。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西太平洋地区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自己的名字。中国从此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图片

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

来源 | 刘静提供

“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大家的功劳,为此我们贡献了整整三代人啊!”这是人民科学家顾方舟最朴素的话语,这也是最真挚、最伟大的心声。他用一生的时间,为中国几代人构筑起远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方舟。

审核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原部长刘静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