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火速造20个氢弹壳,是天方夜谭还是极限挑战?丨曾苏民
日期:2025-02-14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哪吒挥火尖枪,曾苏民锻核武‘王炸’”——一个是银幕上的魔童,以热血和勇气征服观众;一个是现实中的工匠,以智慧和汗水铸就国家重器。哪吒虽是虚构,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曾苏民身上得到了真实写照。无正规学历的曾苏民,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突破重重困难,锻造出中国首枚原子弹与氢弹的坚固外壳,成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

20世纪60年代,核武器是大国博弈的核心力量之一,而氢弹更是核武器中的“王炸”。

随着美苏氢弹的成功爆炸,我国面临的国际社会压力日益增加,氢弹研究的步伐不断加快。

氢弹的壳体作为氢弹最大的部件之一,成为研究重点。它不仅是氢弹的“外衣”,更是实现氢弹爆炸的关键部件。

图片

曾苏民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64年冬,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响起,曾苏民接到了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厂长下达的任务——锻造20枚氢弹壳,并且要在12天之内完成。

新中国此前没有制造氢弹壳的经验,当时中国连这么大的模具都没做过,但曾苏民凭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硬生生地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图片

曾苏民在苏联实习时期的留影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第一个难题是模具,当时厂里根本没有现成的大型模具,12天内连模具钢都调不来,更别提制作模具了。

第二个问题是炉子,厂里没有足够大的炉子来加热这么大的产品,并且加热时对温度均匀有较高要求。如果产品加热不均匀,锻压时很容易出现裂纹,甚至直接报废。此外,整个生产过程有48道工序,要在12天内完成,这是名副其实的“极限挑战”!

面对重重困难,曾苏民决定“双管齐下”,做两手准备。

一方面,准备常规模式。他请求上级调运大型模具钢,虽然心里清楚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常规模式不能放弃。

另一方面,就地取材,灵活应对。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高料温、低模温”新工艺方案,即把待锻金属的温度提高,模具的温度降低一半。这样既能避免模具钢高温强度不够、模具开裂的问题,又能节省时间。当然,这个方案也有风险,那就是坯料温度提高后,可能会引起微观组织过烧,导致产品性能下降。但曾苏民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只要措施得当,风险完全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图片

曾苏民在办公室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曾苏民的周密部署下,从绘制模具图到图纸审批,从调运普通钢坯到模具安装到位,48道工序在一天内全部完成。

生产过程中,他把人员分成几批,日夜连轴转,和时间赛跑。最终在第10天的时候,20个合格的氢弹壳成功出炉,比规定时间提前了整整两天!

12天,20枚从零开始锻造的氢弹壳,这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曾苏民团队谁也不曾退缩一步,因为这背后,是国家的需要,是国防的重任。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