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混血儿:强-5飞机,如何将美苏技术融为一身?丨陆孝彭
日期:2025-01-20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然而,氢弹要想有实战价值,就必须有一种实用有效的空中运载和投掷平台。

当时,经过调研和评估,国防科工委认为强-5强击机各方面条件比较适合作为投放氢弹的研究和试验平台。

1970年,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开始进行强-5改装工作,主要把机身下方的弹舱盖去掉,将氢弹以半埋方式挂在机腹中。这种改装携带氢弹的强-5型号系根据空军要求改型的特种武器载机,被命名为“强-5甲”,是强-5飞机的第一种改型。

1972年1月,彝族飞行员杨国祥驾驶强-5甲飞机,成功地投掷了我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至此,我国的氢弹具备了实战能力,这次试验也证明了强-5飞机当时的优越性能。

强-5飞机从1958年8月立项,至1965年6月首飞成功,在陆孝彭的带领下,一路走来几经波折。

图片

陆孝彭

来源 | 航空工业

1958年8月,我国决定自行研制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以满足人民空军的急需。这种飞机最初被定名为“雄鹰”302,1964年11月被正式命名为“强-5”。

强-5飞机立项后,陆孝彭从沈阳被借调到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担任主管设计师。虽然陆孝彭参加过英、美一些型号飞机的设计,也参与过歼教1的设计,但设计强-5这种高性能的强击机,并没有经验。

图片

航空工业第一代设计人员在歼教1前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来源 | 航空工业

陆孝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反复思考后,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案:以苏制米格-19为原型机;采用锥形机头,扩大飞行员前视界;采用头部两侧进气,提高进气效率;采用后掠角稍小的后掠机翼,提高升力和安定性;采用蜂腰状机身,降低跨声速阻力。

当强-5的木质样机做出来后,引起不小的争议,甚至有评论说:“这个强-5是美国‘脑袋’,帝国主义的飞机我们能学吗?”面对争议,陆孝彭坚信:“设计上不能做飞机的奴隶,思想要驰骋、要飞翔。”

后来,强-5飞机的设计方案得到了苏联专家们的认可并得以顺利推进。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第一次自行设计强击机,就敢于向世界水平冲击,有所创新;而更令他们惊奇的是“美国头”“苏联尾”“中国腰”这三者,在强-5的总体设计中结合得如此巧妙。

图片

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向叶剑英元帅介绍飞机情况

来源 | 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博物馆

1965年,强-5飞机在江西樟树机场首飞成功。我国首款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经过7年打磨,终于翱翔蓝天。陆孝彭及其研制团队,为中国航空工业和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