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那个“点石成金”者|余永富
日期:2025-09-30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图片

白云鄂博矿的“三十年坚守”

1952年9月,余永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选矿系,即现在的采矿选矿专业。谈及为什么会报考选矿系,余永富回忆道:“1952年,高中毕业前,我看了苏联一个地质勘探队员在茫茫沙漠中寻找地下水的影片。当滚滚清泉从地下喷出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我觉得他们的工作像是变魔法。这可能是我当年报考选矿系的原因。”此后60余年,余永富一直都在和选矿研究打交道。

图片

余永富晚年在办公室工作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56年,从中南矿冶学院选矿系毕业的余永富,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包钢白云鄂博多金属矿选矿项目。白云鄂博矿是世界罕见的铁、稀土、铌多金属共生矿,但因矿物嵌布粒度细、性质复杂,选矿技术长期停滞。为了把珍贵的铁和稀土矿物分选成优质的铁精矿和高品位稀土精矿,余永富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艰难攻关。

图片

1957年4月,选矿室全体同志合影(四排右4为余永富)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1979年的一次会议上,余永富发现,将铁矿石磨至95%小于37微米的方案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实现,在工业生产应用上也难以实现,无法有效解决包头白云鄂博多金属矿的选矿问题。经过几年研究,1984年,余永富探索出在原矿磨矿细度为95%、小于74微米的条件下,弱磁-强磁-浮选综合回收铁、稀土、铌矿物的最佳工艺流程。

图片

1986年,余永富(右2)在实验室工作照片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91年,按照余永富探索出的工艺流程,改造后的包钢选矿厂每年多产铁精矿26.5万吨、稀土精矿5.32万吨,总产值增加了近6066万元。仅1990年一年,包钢选矿厂经济效益就达到了3200万元。该工业流程的推广应用被誉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 1992年,“白云鄂博大型多金属共生矿弱磁-强磁-浮选选矿新工艺”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大冶铁矿的“破局者”

包钢白云鄂博的选矿项目因各种原因中断后,余永富和同事们四处承接项目。1974年,余永富和同事们承接了冶金部重点课题“武钢大冶铁矿混合型铁矿选矿研究”。为此,余永富与5名同事组建起大冶课题组,着力攻关。其间,余永富深入矿山、工厂车间,整整一个月与技术人员“同吃、同劳动、同倒班”,在基层一线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摸索出选矿效果差的原因。面对实验设备缺乏的局面,余永富团队开始进行强磁选机选型及新型强磁选机的研制工作。

1979年,新型强磁选工业用机制造成功。为了证明机器的有效性及流程的正确性,余永富决定,在大冶铁矿选矿车间处理混合矿时,直接取用当作样品。后来的试验表明,新型强磁选工业用机效果良好。

1979至1982年,大冶铁矿建成了年处理200万吨矿石的弱磁-强磁选系统的选矿厂。后者依照新工艺流程共处理混合型矿石4000多万吨,为大冶铁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冶铁矿弱磁-强磁选工艺流程,改写了我国赤铁矿、菱铁矿等弱磁性氧化铁矿石不焙烧就无法大规模回收利用的历史,使此类矿石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为促进我国铁矿资源高效回收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余永富和团队的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科学家说

“知识是基础,勤奋是途径,兴趣是动力,创新是生命。”这是余永富常勉励学生的一句话,也是他学术人生的总结。在谈及对青年一代的寄语时,余永富说“好好读书,在岗位上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如果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国家才会强盛,人民就能幸福。”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