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触摸鲜活的科学灵魂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科学前辈、感知其崇高灵魂、传承其精神遗产,无疑值得关注。
近日,《钱学森》、《爱在天际》、《求是魂》等展现老一辈科学大师风采的话剧、音乐剧,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赢得一致好评。
就在汇演前,还有人担心,这些“陈年旧事”能触动现在的年轻人吗?演出效果超出主办者预料,有的观众含着泪看完演出,有的久久不愿离场……当被问及“为什么被触动”,观众的一个共同感受是:没想到科学大师如此普通,可亲可近,可赞可叹!
展现科学大师鲜活的形象、生活中的细节,正是这一系列汇演取得好评的主要原因,这也印证了笔者在中国科技大学采访《爱在天际》剧组的感受。
“我们感动,因为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一名中科大博士生如此总结。和他一样,包括剧组在内的不少师生也认为,演出能成功,是因为摒弃了惯常的说教、拔高,而是从日常生活入手,讲述细节、展示亲情,使剧中的郭永怀更加真实、感人。
在郭永怀夫人李佩的饰演者看来,郭永怀崇高的爱国精神,与他的珍惜亲情不无关系:“没有对家庭责任的小爱,就不可能有对祖国的大爱。剧中的这一表达,让科学家的形象饱满、鲜活。”
同样,《钱学森》的成功,也得益于该剧没有拘泥于钱学森的“高大全”,而是一直力图使观众感知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不塑造符号”,正是导演钱正的创造要旨。
科学大师之所以能取得世人景仰的成就,其浓烈的爱国情怀、执着的科学精神至关重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科学前辈、感知其崇高灵魂、传承其精神遗产,无疑是值得思考的课题。这次成功汇演或许启示我们:与其浓墨重彩地抒写几个伟大瞬间,不如刻画足以支撑起科学大师崇高品格的细节。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科学前辈忠诚祖国、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都不应该被忘却;不管时代怎样发展,科学前辈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都应该传承。《钱学森》、《爱在天际》、《求是魂》等话剧、音乐剧的成功,则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改变高大全式的说教,通过生动的细节、朴素的亲情,让科学前辈返璞归真,就能让后人体会到真实的形象、触摸到鲜活的灵魂,从而传承、弘扬其宝贵的精神遗产。
来源:人民日报